龙川县廻龙镇以打造“红色、文明、生态、富裕”新廻龙为目标,全力推动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
传承红色基因 打造美丽乡村
■保护性修缮的闽粤赣边“五兴龙”县苏维埃政府旧址
■加强人居环境整治和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变得干净卫生、和谐宜居。图为廻龙镇罗中村。
美丽的廻龙镇
核心提示
龙川县廻龙镇是我省八大革命老区之一,镇内拥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其中,闽粤赣边“五兴龙”县苏维埃政府旧址是河源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河源市反腐倡廉传统教育基地。近年来,廻龙镇把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相结合,打造油茶、水稻等优质特色产业,大力发展红色文化旅游,建设美丽宜居乡村,让村民实现脱贫奔康,让乡村留住乡愁。
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廻龙镇结合党史学习教育,进一步加强基层党建工作,大力发展农业农村,推进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加快补齐发展短板,加强民生福祉建设,挖掘红色文化,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走出一条质量更高、效益更好、结构更优、核心竞争力更强的发展新路,全力建设“红色、文明、生态、富裕”新廻龙。
【廻龙镇简介】
廻龙镇位于龙川县的中部偏东地区,是龙川境内韩江发源地之一,毗邻田心、赤光、新田和兴宁市的大坪、萝岗等镇,距离县城63公里,是典型的偏远山区镇。S339大利线穿境而过,廻龙河从北到南将镇域分成东西两半。镇域总面积83.81平方公里,下辖14个行政村和1个社区居委会,户籍人口7640户、35682人。全镇耕地总面积14611亩,主要以种植水稻为主。
廻龙镇红色资源丰富,是全省八大革命老区之一。位于该镇大塘村的闽粤赣边“五兴龙”县苏维埃政府旧址,成立于1929年3月,是闽粤赣边建立起来的第一个县苏维埃政府,是省、市、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市反腐倡廉传统教育基地,被列入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名录(全省13个,河源市唯一一个)。大塘村 “五兴龙”县苏维埃政府兵工厂旧址,是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县中小学德育基地。位于田园村的中共龙川县委旧址正在修复中。
以“红色基因”
为乡村振兴铸魂
廻龙镇田园村,一个如诗如画的田园风光村。中共龙川县委旧址就位于该村,1929年12月,龙川县第一次党员代表会在此召开,成立了中共龙川县委和县革命委员会(县苏维埃政府)。目前,按照“修旧如旧”原则,中共龙川县委旧址正在修复建设中。
对革命旧址的保护与开发,是廻龙镇认真开展学习党史教育、以“红色基因”为乡村振兴铸魂的鲜活实践。位于龙川县中部偏东地区的廻龙镇属于广东省“八大革命老区”和“苏区镇”之一,红色底蕴深厚,镇内有闽粤赣边“五兴龙”县苏维埃政府旧址及兵工厂旧址、中共龙川县委旧址等。
让“红色”成为主色调,推动乡村振兴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廻龙镇不断加强革命旧址维修保护以及陈列布展工作,进一步擦亮闽粤赣边“五兴龙”县苏维埃政府旧址及兵工厂等在内的一系列的红色文化旅游品牌,整治周边环境,建设苏区大道,打造经济新增长极。
历史渐行渐远,精神光照千秋。廻龙镇党委书记邹胜平表示,廻龙镇作为革命老区镇,拥有独特的红色资源,镇党委认真打好保护和开发红色文化的“组合拳”,传承好红色基因,打好“红色牌”,念好“乡村振兴经”,让革命老区的“红色”成为乡村振兴的强大动力,实现“红色基因搭台,绿色生态唱戏,激活乡村振兴”,从革命的历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提振乡村振兴的“精气神”。
位于龙川县廻龙镇大塘村闽粤赣边“五兴龙”县苏维埃政府旧址,就是廻龙镇传承红色文化、建设美丽乡村的一个亮点。
人间四月天正暖。4月下旬的廻龙镇春光正好。从廻龙圩镇转入罗回村,沿着苏区大道溯河而上,一江两岸风景如画,统一风格装修的民居鳞次栉比,碧绿的田野生机勃勃。宽阔的公路上,群众开着小汽车驶过,一派安居乐业的景象。
行至大塘村,闽粤赣边“五兴龙”县苏维埃政府旧址在民居中和谐而立。经过保护性修缮和精心布展,该旧址成为河源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河源市反腐倡廉传统教育基地。从2012年开始,每年一批又一批的党员干部到该旧址接受红色教育,截至2020年底,累计接待了近10万人次的党员干部。
充分利用辖区内底蕴深厚的红色资源,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从今年3月份起,廻龙镇多次组织党员干部到闽粤赣边“五兴龙”县苏维埃政府旧址、廻龙人民英雄纪念碑开展红色教育,通过一个“红色故事”、一堂“红色党课”、一段“红色记忆”,引导党员干部要传承苏区精神,牢记初心使命,切实把学习成效转化为工作动力,把服务民生融入到“十四五”规划中,变红色优势为精神动力,奋力建设美丽乡村,推进乡村振兴。
以“红色基因”为乡村振兴赋能,激活基层党建“神经末梢”,让红色基因在干事创业中赋予担当作为、奋勇向前的精神力量。廻龙镇结合党史学习教育,认真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推动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工作难题,以工作成效检验党史学习教育成果。
“在乡村振兴中打头阵、走前列是党员干部的使命和责任。” 罗中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吴利章表示。据悉,自2018年开始,在镇党委政府的领导下,罗中村“两委”积极主动推进乡村振兴,大力发展油茶等特色产业,加强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实施人居环境综合整治,罗中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发展特色产业促群众增收奔康
近日,廻龙镇发鸿种养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群众开展补种,在油茶种植基地种上了白花小果油茶树苗。该合作社负责人吴发红表示,之前一直干旱少雨,趁着近期下雨土地湿润,补种了一批油茶树苗。
油茶树,群众眼中的“摇钱树”。据悉,发鸿种养农民专业合作社所在的罗明村是广东省“一村一品”油茶产业村。全村油茶种植面积约3800亩,10年以上老油茶林约3100亩,新种油茶林约700亩。通过支付固定收益、常务用工、临时工、产品带动等“组合拳”,该村油茶产业每年可为本地务工人员和入股农户带来15万多元的劳务和分红收入。
今年45岁的村民吴发根就是该村油茶产业务工较多的一位村民,2020年务工收入有1万多元,再加上养牛、养鸡,一年收入达到5万多元,去年不仅成功摘掉了“贫困帽”,还建起了二层的楼房,过上了“有奔头”的生活。
“有产业,就有收入,群众就能过上好日子;有产业,才能吸引年轻人回村参与乡村振兴工作,农村才有希望。”罗明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朱运友说道。
朱伟雄就是回家创业的年轻人之一。2018年,他放弃了珠三角城市较为稳定的工作,回到家兴建了一个休闲式果园,种植了50亩鹰嘴蜜桃,另外还采用“放养+喂养”相结合的新方式发展肉牛养殖。朱伟雄表示,之所以离开大城市回到家乡,最重要是国家实施的乡村振兴战略让他看到了机遇,特别是产业方面国家给予的扶持政策支持很大。2019年,他通过参加龙川县委组织的“育苗”工程考试,成为了罗明村“两委”的后备干部。
乡村振兴,产业是关键。罗明村富民兴村产业建设是廻龙镇在推进脱贫攻坚、乡村振兴过程中,致力发展特色产业建设、促群众增收的缩影。近年来,该镇党委政府立足特色资源禀赋,打造多层次、立体式的多产业发展格局,不断增强村级及群众的“造血”功能,提升各村的内生发展动力。
打造光伏产业。建设了47KW罗南村村级光伏扶贫电站,建立了罗回村光伏扶贫电站,截至2020年底,光伏发电收益3.1万元,为精准扶贫时期确定的罗回村建档立卡贫困户累计带来2.7万余元的分红收益。上述两个光伏项目,也为所在村增加了集体收入。
打造油茶产业。油茶种植是廻龙镇的传统产业,全镇种植面积1.6万亩,年产值1340万元,惠及全镇九成人口。鉴于传统的分散式种植方式,该镇通过龙头带动,扩大种植规模,实施科学种植,打造油茶品牌,进一步提高油茶产业附加值。打造了罗南村油茶产业,引进农业龙头企业,采取“公司+农户”发展模式,将油茶产业打造成罗南村的扶贫产业、致富产业;通过“合作社+基地+群众入股”模式,打造了罗回、罗明村油茶种植基地,带动30多户农户通过种植油茶增收致富,增加了村集体经济收入。
打造韭菜花产业。采用“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在群光村打造韭菜花产业基地,流转土地100多亩,种植韭菜,为当地群众提供就业岗位的同时,打造集韭菜种植、采摘体验、农业休闲观光为一体的农业田园综合体,带动周边群众增收。
打造优质水稻产业。在罗南村,当地的宝顺种养农民专业合作社打造了200亩水稻种植基地,大力发展廻龙贡米、酿酒产业等,带领群众通过种植优质水稻,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龙头产业带动下,多产业蓬勃发展。廻龙镇因地制宜、统筹发展,在传统种植养殖的基础上,大力小型特色农业,打造 “一村一品”产业,培育出一批有特色的优势产业,并以产业为支撑,带动村民巩固脱贫成效,实现该镇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目前,全镇共培育出22名致富带头人,大部分创业项目为种养殖类型,通过自身发展,带动有意愿的群众一起参与,不断增强群众自我增收创收的内生动力。
优质产业开花结果,廻龙镇走出了一条乡村致富之路。2020年,全镇实现国民生产总产值32400万元,同比增长6.1%;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230元,同比增长6.2%,群众收入大幅增加。全镇建档立卡贫困户463户、1261人全部在2020年如期脱贫,罗回、罗南两个省定贫困村均成功出列。
党群同心打造美丽乡村
4月20日,谷雨,春季的最后一个节气。走进廻龙镇,犹如走进了一幅田园山水画中:远处青山如黛,碧绿的田野像一片绿色的海洋,白色系为主的楼房隐现于山林和田野之间;飞翔的白鹭盘旋着落于村中的小河里,划破了宁静,在河面泛起层层涟漪,让倒映在河面的青山或民居也随之灵动起来。
除了自然的生态美,一些城市的元素如红黄相间的绿道、设施齐全的文体广场、鲜花盛开的小公园也走进了这方广阔的天地,让农村有了现代的美感。乡村振兴绘就了具有生态、现代双重美的“画里廻龙”。
“先富带后富,共奔小康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行走在廻龙镇,一面面画上乡村主题画的文化墙,农家小院里一张张朴实的笑脸,晚上村文化广场跳广场舞的村民,青山绿水白描之下的幸福,是乡村振兴工作的稳步推进。
生态振兴工作扎实推进。据悉,廻龙镇持续抓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深入开展“百村示范、村村整治”工程,全域推进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全镇61个自然村基本完成“三清三拆三整治”工作,实现所有行政村达到干净整洁村标准。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实现村内道路和集中供水全覆盖。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项目建设,两个省定贫困村新农村示范村建设取得初步成效,面上新农村项目建设全部完成,罗中村创建省级生态美丽宜居乡村示范村工作正有序推进。全面铺开“四小园”建设,因地制宜建成158个“四小园”。建立长效卫生保洁机制,全镇61个自然村实现了卫生保洁员全覆盖,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的农村生活垃圾处理长效机制逐步建立。
组织振兴工作同步推进。廻龙镇成立了由镇委书记任总指挥、镇长任第一副总指挥的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指挥部,建立镇班子领导挂钩联系村制度,开展督促指导乡村振兴工作。各行政村也参照镇里的做法成立了相应工作机构。进一步加强基层党建工作,围绕基层党组织“三年行动计划”,抓规范化标准建设,选优配强基层党组织书记,加强政治理论学习,提升基层党组织组织力,切实突出抓党建促乡村振兴作用。进一步加强基层治理工作,建立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
乡村振兴,乡风文明是保障。廻龙镇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组织开展宣讲培训、主题征文、书记讲党课、观看电影等方式,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开展移风易俗行动,提升农民精神风貌,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不断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
一个党员一面旗帜,一个支部一座堡垒。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廻龙镇22个基层党组织发挥其战斗堡垒作用,为乡村振兴战略的稳步实施提供政治保障。1013名党员积极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在做好自家房前屋后清洁的同时,积极发动左邻右舍、亲朋好友参与人居环境整治,在田间地头学党史办实事,有力推动村容村貌明显改善、党群干群关系更加融洽、农村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通过党员干部带头,带动了广大村民强化“自己的事自己办”的主人翁意识,共同投身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推动村容村貌明显改善,村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
今年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廻龙镇将聚集美丽乡村建设,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巩固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成果,建立健全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强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建设,持续推进优质产业发展,全力打造“红色、文明、生态、富裕”新廻龙,奋力推动镇域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
■组稿 本报记者 陈小玲
特约记者 曾祥太 通讯员 刘维
■摄影 本报记者 肖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