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川县贝岭镇加强基层党建,进一步提高党组织凝聚力和战斗力,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党建引领润民心 群众走上小康路
■产业发展促群众增收致富。图为南越绿宝公司“米贝红”产业基地。
■灾后重建与新农村建设同步推进。图为米贝村灾后房屋重建安置小区——米贝新村。
■在党委政府与群众的共同努力下,两年前的重灾区贝岭镇重获新生,群众在农忙之余跳广场舞。
■美丽的贝岭圩镇
核心提示
风雨过后终见彩虹。四月的贝岭,草木峥嵘,生机勃勃。沿着新铺就的沥青公路,走进两年前遭受特大自然灾害巨创的上盘、米贝等行政村,碧绿的田野、忙碌的村民,都昭示着灾难成为了过去,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重回正常轨道。
两年来,贝岭镇党委政府以基层党建全面进步全面过硬为主题,以强化党组织力量为导向,充分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用实际行动践行初心使命、体现责任担当,让党旗在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乡村振兴、灾后复产重建等重点工作一线高高飘扬,确保全镇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新时代,新作为,新担当。贝岭镇将把党史学习教育与推动各项重点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发扬“初心如磐、众志成城、不惧艰险、砥砺奋进”的抗洪精神,全力以赴抓好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重大项目建设、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等当前重点工作,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以更加昂扬的精神状态和奋斗姿态,建功新时代,奋斗新征程,全力推进美丽贝岭建设。
灾后重建暖民心
受灾村成新农村
4月20日,米贝村春光明媚。新村里,三幢米色14层电梯楼房,成为了这个小山村别样的风景。米贝新村,它的另一个官方名字为米贝村灾后房屋重建安置小区。这里,安置了57户因灾而失去安全住房的村民。从项目立项到建成投入使用,用时不到一年,创下了该类项目建设的“龙川速度”。
米贝新村是贝岭镇灾后重建的一个缩影。距离2019年的“6·10”“6·12”特大洪涝灾害过去近两年的时间里,贝岭镇党委政府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放在第一位,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省、市灾后复产重建工作部署要求,按照“生命—生活—生产”工作原则,坚定树立不获全胜决不收兵的决心和勇气, 以组织、作风、抗洪精神为保障,在救灾复产一线践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带领群众迅速行动、全员投入、全力以赴做好灾后复产重建各项工作。目前,灾后复产重建工作已取得阶段性成果。
受灾群众安置、回迁工作完成。全镇1978人全部回迁,受地质灾害威胁的米贝村57户226人于2020年6月12日入住米贝新村;米贝小学于去年秋季正常开学,在校学生30人(含幼儿园8人),转入贝岭中心小学就读33人。
灾区通水、通电、通讯基本修复。饮用水方面,解决贝岭镇应急抢修临时饮用水难题,铺设管道22.4公里,全面解决上盘村、米贝村村委会和小学周边、雁化村等重灾区的农村饮水问题;贝岭镇街道饮用水工程已基本完工;石马村、上盘村、雁化村饮水灾后重建工程正在紧张施工。用电方面,全镇4631户群众恢复到灾前正常用电状态。通讯方面,通讯设施建设全部恢复。
交通公路基本畅通。受灾较为严重的S238线水毁道路全面修复。S238线贝岭段10个施工点全面完工,米贝桥完成重建。水毁地方公路及桥梁全面修复,修复贝岭镇水毁点共134处(路基水毁点118处,桥梁16座)。
水利工程基本修复。全镇河道清淤疏浚清运全面完成,共清理河道长度约10公里,清运淤积物约52500立方米。扎实推进水利水毁工程抢险修复,完成修复水陂24个,修复排水沟2公里,全面完成水毁工程抢险修复任务。迅速推进安置点水利设施建设,米贝村安置点防洪涵工程已完成;米贝村远眉山水源点蓄水池、沉淀池、过滤池及管道线路建设已全面完成。
农牧渔业基本复产。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灾后积极组织群众夏收夏种,确保受灾不误农时,把损失降至最低。组织好水稻种植保险的赔付工作,共核实赔付面积650亩、赔付资金49万元。抓好基础设施修复,总投资806万元,全镇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已完成总工程约90%,全镇复产农田1550亩、水产养殖86亩。
“只要有党在,再大的灾难都不怕,都能挺过去。”村民张恩娣说。张恩娣在20多年前,从清远英德嫁到米贝,两年前的特大自然灾害把她家两栋楼房冲毁,一楼的小卖部、电商服务点也在洪水中损失严重。看着努力打拼了几十年的家业一瞬间化为泡影,张恩娣一双眼睛都哭肿了。但第二天,她就到安置受灾群众的镇中学参加志愿活动,为乡亲提供服务。她说,镇、村的党员干部都冲在灾难最前面,不顾个人安危转移群众,日夜不眠安置群众,她的心被这种一心为了人民的干部温暖和感动,从而促使她放下悲伤,主动参与到救灾复产工作中。
2020年6月12日,张恩娣住进了米贝新村四房两厅的新家。“托党和政府的福,如今下再大的雨,我们也不用担惊受怕了。”张恩娣满怀感恩地说。
党的温暖体现到救灾复产重建的全过程。两年的时间里,贝岭镇党委政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党建引领,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带领受灾群众重建家园。同时,树立全局意识,把灾后重建规划融入当地发展规划、乡村振兴、精准扶贫、群众生产生活当中去,谋划和推动受灾地区实现大发展。
经过灾后重建,贝岭全镇路通、水通、电通、河道通、通讯通,农业生产基本恢复,受灾“伤痕”淡化,昔日受灾村实现了蝶变成为新农村,群众过上了正常的生活。
发展特色产业
灾后复产脱贫两不误
“米贝人民生活正逐渐美如花。”这是米贝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李建成嘴上常说的一句话。而他口中的“花”则是种植在米贝新村南越绿宝公司“米贝红”产业基地的红掌——一种叶子长得如心形的绿植。
这个大棚与米贝新村同一天“生日”,在后者建成、群众喜搬新家的2020年6月12日,大棚正式建成投入使用,3万多盆红掌入住属于它们的新家。
“每个月工资3000元,还能不落下耕作、照顾到家人,感觉生活很有奔头。”米贝村民吴水珍是产业基地一名技术工人,和其他3名同村村民负责花卉种植、管理等日常工作。回想起2019至2020年的生活历程,吴水珍感触良多,在遭受2019年6月的大灾后,到同年底及次年初,新冠肺炎疫情又接踵而至,让灾区人民的生产生活雪上加霜。
所幸的是,县、镇两级党委政府按照“抓党建、强基础、兴产业、促发展”的灾后复产重建思路,在做好安置灾区人民生活的同时,全力推动产业建设,建设南越绿宝公司“米贝红”产业基地——一个占地约8000平方米的温室大棚花卉种植项目。该产业基地以“公司+村集体+基地+贫困户”的产业发展模式运营,同时以温室大棚建设的造价为基数,每年按7.1%的比例分红给村集体及全村贫困户37户135人,带动村集体和贫困户脱贫增收、致富奔康。另外,基地也为有意愿的贫困户提供种苗、化肥、技术指导等支持,并约定以产品保底收购、溢价增收的方式,鼓励带动贫困户发展规模种植。
稳就业、促增收,产业建设为群众点亮了一盏温暖人心的生活导航之灯。产业基地项目的实施,直接推动米贝村的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受灾群众既通过入股获得收益,也可通过务工就业实现增收,切实提高村民家庭经济收入,进一步解决受灾群众持续增收问题,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如今,米贝村像吴水珍这样在家门口就业的有十多人,每个月不仅有较为稳定工资收入,通过入股公司每年还可领到不少的分红,都在去年摆脱了贫困户的身份,迈上了小康幸福路。
思路决定出路。贝岭镇大力发展富民兴村产业,带动群众增收致富,推动乡村振兴走上“快车道”。米贝村大棚花卉种植基地建成投产,每年可增加村集体和贫困户收入22万多元,增加贫困人口就业岗位15个,油柑果种植示范基地建设顺利推进,完成110多亩土地平整和果苗种植,“美香占2号”大米种植继续推广,石马村脐橙试挂果,经济效益展现,石芬村引进食用菌种植项目建成投产……
通过产业扶贫、就业扶贫、资产扶贫等方式,贝岭镇脱贫攻坚工作取得了决定性的成效。截至2020年底,全镇在册相对贫困户167户434人全面达到“八有”标准,完成退出程序,石马、米贝两个省定贫困村“十项”基本指标达到退出标准,完成退出程序;全镇有劳动能力贫困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7214.81元。
产业是乡村振兴的关键。贝岭镇党委书记邹伟周表示,将结合党史学习教育,以“党建+古驿道+红色资源挖掘利用”为主题,以红色生态旅游为切入点,通过深入挖掘红色盐道、红色人物、红色遗迹等红色资源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结合贝岭镇地处枫树坝库区,拥有温泉、竹海、林海等优质的生态自然资源优势,依托保存较好、四通八达的古驿道,选准培优本地特色优势产业,提升产品附加值,推动农业产业提升发展,为实现乡村振兴提供实实在在的产业支撑,努力将贝岭镇打造成红色生态度假旅游的重要节点和特色小镇。
乡村振兴加快推进
美丽贝岭逐渐浮现
新时代,乡镇应有新面貌。自然灾害和疫情无法阻挡贝岭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美丽家园的步伐,相反进一步增强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重建美丽家园的信心和决心,用共建家园的实际行动践行初心和使命。通过两年多的建设,美丽贝岭逐渐显山露水。
农村人居环境有效提升。贝岭镇持之以恒抓“三清理三拆除三整治”工作,深入开展“百日行动”和“防疫情·迎新春”村庄清洁行动,党员干部职工集中回乡参加村庄清洁行动,各级党员领导干部冲锋在前,拆除破旧泥砖房,清理村巷道、房前屋后乱堆乱放、建筑材料等垃圾及杂草杂物、沟塘溪河淤泥、漂浮物、障碍物等,村庄脏、乱、差得到根本转变,农村人居环境得到有效提升。
生活垃圾处理机制进一步健全。贝岭镇常态化保洁机制不断完善,生活垃圾处理收费制度全面实行,保洁队伍管理不断健全,垃圾收集点建设进一步规范,村庄保洁覆盖率进一步提高。“厕所革命”全力推进,实现行政村全覆盖,公厕建立日常管护制度,并配置保洁员。生活污水有效治理。38个自然村实施雨污分流建设,镇级污水处理厂加快建设,石马、石芬、米贝三个村级污水处理设施建成通水,全镇农村生活污水得到有效治理。
美丽宜居村加快建设。石马、石芬、米贝等村美丽宜居村建设全面推进,石马、米贝两村完成143栋56300平方米的农房风貌整治,村道、文体场所、卫生站、公益设施等建设不断完善,村庄绿化美化建设加快,基层组织建设不断加强。“四小园”建设有序推进,各村积极利用村头路边、房前屋后等空闲土地打造“四小园”生态板块,示范建设“小花园、小菜园、小果园、小公园”227个,有效提升了村容村貌,美化了村庄环境。“村村通”自来水工程加快建设,集中供水覆盖面不断扩大。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也是“十四五”开局之年。 贝岭镇镇长黄建华表示,将坚持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重中之重,以更有力举措、汇聚更强大力量推进乡村振兴。
据悉,今年,贝岭镇将高水平构建现代化农村产业体系,努力打造“一镇一业、一村一品”现代产业体系,加大力度发展现有油茶、水稻、水果、花卉等优势特色主导产业,构建现代化农业产业体系;推广“订单收购+保底分红”“土地流转+务工收入”等合作模式,让农民更好地融入现代化产业体系,共享产业增殖收益。
同时,大力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深入实施“百村示范、村村整治”工程,推动农村基础设施提档升级;全面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持续实施农村危房改造,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巩固工程,实施医疗、卫生、养老、义务教育服务体系提质增量工程;着力打造“四小园”生态板块,推动美丽乡村从点上出彩向镇村全域拓展;大力推进乡村文化建设,健全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充分发挥村规民约作用,推动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满意度和幸福感。
【贝岭镇简介】
贝岭镇位于龙川县北部东江上游,东与麻布岗镇毗邻,西至东江与车田镇一水之隔,南与岩镇相接,北与细坳相连,西北角与和平县长塘镇隔江相望。下辖8个村委会和1个居委会,下设16个党支部,总人口1.9万人,党员496名,全镇总面积104.99平方公里。贝岭镇水源充足,土地肥沃,资源丰富,有耕地面积1.1万多亩,山林面积12.7万多亩,森林覆盖率达85%以上。
红色基因厚植于贝岭镇。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贝岭成为赣南中央苏区政府重要物资补给地,挑夫们冒着生命危险把食盐、纱布、药品等紧缺物资分多路秘密运往赣南苏区,逐渐打通四条贯穿粤赣的苏区红色交通线(又称红色盐道),最繁忙时期,更是呈现出“十万挑夫上赣南”的景况。隐秘的石壁寨也成为了贝岭地下交通站的藏盐之所。
该镇曾经涌现出一批革命志士。1930年,深受扩红影响的李同军、李卓凡等赴寻乌参加革命,成为贝岭地区人民从挑夫投身革命的杰出代表。李同军,原名李观富,出生于贝岭镇上盘村石灰坑,参加过二万五千里长征,曾经担任毛泽东主席的炊事员。1953年自愿退伍返回家乡,积极参加农业生产。如今,李同军的故居正在进行重建,工程主体部分已完成,建成后将打造成红色教育基地、廉政教育基地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组稿:本报记者 梁驱远
特约记者 曾祥太 通讯员 曹波
■摄影:本报记者 冯晓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