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川县委十三届十二次全会对今年工作作出部署,提出以高质量发展引领“两个龙川”“两个示范县”建设 构筑高质量发展新局
奋力谱写美丽龙川新篇章
■蓬勃发展的深圳宝安(龙川)产业转移工业园。 冯晓铭 摄
核心提示
凡是过往,皆为序章。2021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年,也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做好今年工作意义重大、责任重大。1月31日,龙川召开县委十三届十二次全会,对今年工作进行部署安排,明确了工作要求、路线图和任务清单,吹响了奋斗新征程、建设美丽龙川新篇章集结号。
龙川县委全会提出,要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把龙川工作放在全国全省全市发展大局中去把握,以高质量发展引领“两个龙川”“两个示范县”建设,奋力谱写美丽龙川新篇章,确保“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以优异成绩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工作总要求
奋力推动“两个龙川”“两个示范县”建设
全面开启“十四五”高质量发展新局
2021年,龙川工作总体要求为: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系列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全面落实省委十二届十一次、十二次、十三次全会和市委七届十一次、十二次全会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全省打造新发展格局战略支点,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坚持系统观念,巩固拓展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扎实做好 “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认真落实省委“1+1+9”工作部署、市委“示范区”“排头兵”和“两个河源”建设,举全县之力“融深”“融湾”,努力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坚持扩大内需战略,强化科技战略支撑,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以高质量发展引领“两个龙川”(生态龙川和现代龙川)“两个示范县”〔县域经济创新发展示范县和美丽中国(龙川)示范县〕建设,奋力谱写美丽龙川新篇章,确保“十四五”全面开启新局,以优异成绩庆祝建党100周年。
政治组织保证
坚定不移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和党的建设
龙川县深入贯彻全面从严治党方针,充分发挥全面从严治党引领保障作用,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坚定不移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和党的建设,持之以恒用党的创新理论“铸魂”,坚持旗帜鲜明讲政治抓政治,坚决筑牢意识形态安全“护城河”“防火墙”,持续织密建强党的组织体系,加快建设一支高素质干部队伍,驰而不息正风肃纪反腐,为加快建设“两个龙川”“两个示范县”提供坚强政治保证和组织保证。龙川县将进一步增强政治意识、把握政治方向、提高政治能力,在践行“两个维护”,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涵养良好政治生态上下功夫,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办好龙川的事。
全县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将更加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接续奋斗,解放思想、敢闯敢试、大胆创新,以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风雨无阻的精神状态,加快推动“两个龙川”“两个示范县”建设,全力打造生态经济发展新标杆,奋力谱写美丽龙川新篇章。
任务清单
关键词:“融深”“融湾”
加快构建基础设施“硬联通”。按照“一机场一航道五高速七铁路”规划,强化龙川在大湾区东北部的交通枢纽功能,拉近与“双区”城市的时空距离。重点保障赣深高铁(龙川段)及龙川西站如期建成通车、投入使用,加快推动梅龙高铁、龙寻高速公路建设,统筹推进龙韶高铁、龙韶铁路、龙汕铁路、连梅高速公路等规划建设。进一步加强国县乡道路升级、东江航道扩能升级,推进通用机场及航空产业园、无水港、物流园的规划建设。
健全完善体制机制“软联通”。加快推进与“双区”规划衔接、体制衔接,建立健全跨区域承接产业转移、产业合作协调机制,探索建立区域互动、优势互补的改革联运机制。
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紧密对接“双区”推进营商环境综合改革,推动跨部门全链条“一件事”集成改革。加强重点领域集成改革,以深化改革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巩固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成果,打造审批“高速公路”。深化基础设施投融资体制改革,加快建立“1+3+N”重大项目联动机制。深化市场监管综合改革,大力提升政务服务水平,畅通政务服务“最后一公里”。
关键词:创新发展
强化与“双区”协同创新。深入推进与广深港、广珠澳科技创新走廊孵化平台共建、科技企业孵化服务对接合作,主动承接“双区”创新创业资源,全力打造“双区”科技创新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加快孵化育成体系建设,构建“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全孵化链条。聚集公共安全、生态环境、智慧城市、民生保障等重点领域,推动与“双区”共性技术成果的开放共享和转化应用。推动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促进“双区”更多创新成果在龙川县转化和产业化。
切实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坚持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建立重点科技企业挂钩联系制度和高新技术企业规模激励机制,持续推动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计划和树标提质行动,落实首台首套、研发减税降费等普惠政策,引进培育一批创新型龙头企业。加强科技创新研发平台建设,重点推进金属实验室及土建实验室、核级焊培中心、绿色建筑创新院等创新平台建设。
大力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坚持人才是第一资源,落实省高技能人才振兴、职业教育提升、南粤工匠培养等计划和人才知识技能提升工程,鼓励“双区”高校、科研院所通过“人才+项目”等方式,加快培育支撑龙川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的高技能人才队伍。
关键词:现代产业体系
龙川将以深圳宝安(龙川)产业转移工业园创建省级高新区为契机,加快建设龙头带动、多点支撑、各具特色的产业平台,形成与“双区”有机联系、深度融合的产业链供应链。
统筹推进补短板锻长板。引进培育一批“链主”企业、生态主导型企业,推动重点产业向产业链终端和价值链高端迈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链,开展质量提升行动,推动“龙川制造”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优化产业链供应链发展环境,组建“5G+工业互联网”产业联合体,打造具有更强创新力、更高附加值、更安全可靠的产业链供应链。
加快打造高质量发展产业平台。加快“一园四小区”一体化发展,推动深圳宝安(龙川)产业转移工业园申报先进材料特色产业园区、创建省级高新区,将其打造成为“双区”现代产业差异化发展的重要承载地。加强与深圳宝安的对口帮扶及产业共建,引进“外溢”优质企业落户园区。加快园区配套设施建设,高效率推进泰嵋新城建设。
大力发展战略性产业集群。积极承接“双区”产业外溢资源,大力引进先进制造业,全产业链条承接大湾区产业集群,健全“以建筑工业化为引领,多产业融合发展”的现代产业格局。
关键词:“三区三城”
依托G205线龙川县城段北移和高铁西站等项目,进一步拉大城市骨架,优化提升空间和功能布局,推进“三区三城” 〔深圳宝安(龙川)产业转移工业园区、现代物流产业园区、佗城文化旅游产业园区;高铁新城、幸福新城、泰嵋新城〕建设,全力打造魅力山水美城、历史文化名城和河源次区域中心。
系统提升城市功能品质。按照“三区三城”发展思路,科学划分城市功能区,增强县城的辐射带动作用,谋划建设面积超100平方公里、容纳50万人口的大县城。做好城市提质工程,推进老城区市政升级改造和公共设施完善,开展城市“六乱”整治,强化土地储备管理,建设以人为核心的新型现代化城市。
高标准推进双城建设。高标准推进高铁新城建设,将其打造成为龙川融入“双区”门户枢纽,推进高铁经济、文旅产业发展。高质量推进幸福新城建设,加快铁路综合物流园等商贸物流项目建设,打造成为“一带一路”在粤港澳大湾区东北部枢纽节点。
关键词:美丽龙川
生态是龙川发展的最大底气和资本。龙川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在坚决守护好绿色生态屏障的同时,加快形成绿色发展新增长极,奋力谱写生态和现代相得益彰的美丽龙川新篇章。
系统做好“六水”“六林”文章。系统谋划做好水系、水运、水能、水资源、水产业、水环境等“六水”文章,重点抓好黎咀和龙母矿泉、佗城温泉、枫树坝水库等水资源开发,做大做强水业品牌。加快做好储备林、经济林、碳汇林、林产品、森林旅游、林下经济等“六林”文章,大力发展茶叶、中药材、生态畜牧、食用菌、油茶等产业,推动林下经济规模化、产业化发展,让青山变成富民强县的“绿色银行”。
坚决打好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持续推进水污染防治,精细化管控大气环境,强化土壤污染管控,守护好青山绿水。
大力发展更高质量的生态农业。大力推动绿色工业发展,加快发展现代建筑、节能环保、新材料等一批绿色产业。充分发挥古色、红色、绿色叠加优势,打造佗城、霍山等旅游品牌,发展一批乡村旅游项目,全力创建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
有效治理改善城乡生活环境。完善城市生态系统,把“人、产、城”深度融合作为城市生态建设的核心。严格落实“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加快推进镇村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确保环境不超载、底线不突破。
关键词:乡村振兴
龙川以农业农村现代化为目标,坚决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重中之重,以更有力举措、汇聚更强大力量推进乡村振兴。
高水平构建现代农村产业体系。打造“一县一园、一镇一业、一村一品”现代农村产业体系,重点发展油茶、茶叶、水稻、果蔬等优势特色主导产业,进一步提高产业集聚能力,有效推动龙川优质农产品对接“双区”大市场。
大力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深入实施“百村示范、村村整治”工程,优化乡村规划编制,实施村庄基础设施改善工程,推动创建省级“四好农村路”示范县。加快“碧道”和“四小园”建设,实施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推进乡村文化建设。
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平稳过渡,严格落实“四个不摘”政策,保持现有帮扶政策、资金支持、帮扶力量总体稳定;创新帮扶机制,建立组团式、造血式、共赢式帮扶新机制,进一步提升贫困村发展水平,从帮扶脱贫向帮扶全面振兴、从实现全面小康向迈向现代化转变。
健全城乡融合发展机制。做大做强县域主导产业,做优县域副中心麻布岗和佗城等6个重点镇,辐射带动新型城镇化建设。深化农村改革,坚持打好违法建设治理攻坚仗,加快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实现城乡更好融合发展。
关键词:
促消费 扩投资 稳外贸
龙川坚持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有机结合起来,着力促消费扩投资稳外贸,努力在更高水平上实现供需良性循环,加快激发高质量发展内生动力。
从供需两端发力挖掘消费潜力点。抢抓省布局消费节点县、建设特色商圈等消费聚集区的契机,培育一批消费增长点;充分发挥龙川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县作用,推动线上线下消费有机融合;加快建设现代流通体系建设,推动冷链物流基地建设,引导传统批发零食和现代物流融合发展。
抢抓机遇拓展优化有效投资空间。聚集基础设施、乡村振兴、生态环保、民生保障等重点领域,谋划一批补短板的重大项目,建设一批有利于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重点项目和重点工程。落实“资金、要素跟着项目走”机制,用好用活国家政策,在有效保障项目建设的同时加快形成市场主导的投资内生增长机制。
全力以赴稳定外贸外资基本盘。深入实施贸易高质量发展“十大工程”,支持企业通过广交会等平台,打通融入“双区”“买卖全球”的双向贸易通道。加强企业服务,严格落实中央和省、市对外贸外资企业的税收优惠、融资支持、租金减免等优惠政策,在减轻企业负担的同时鼓励企业做大做强做优。
关键词:文明城市
龙川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全力办好社会民生事业,推进创建省级文明城市,加快打造人民幸福心城。
深入推进文化强县。全面实施精神文明建设提质工程,发扬“苏区精神+特区精神”的新时代龙川精神,全力推动新一轮广东省县级文明城市创建工作。
保障改善民生水平。稳步提升教育质量,实施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十大工程”,扩大公办和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供给,大力实施普通高中教育发展工程,深化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加快一批学校改造升级。加快推进县田家炳中学外迁、县技工学校改造和农村“两类”学校改善提质等。深入实施“健康龙川”行动,加快推进县人民医院新院、县第三人民医院等项目建设,推进紧密型医共体总医院建设,切实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实施全民参保计划,推动医保支付改革,完善养老服务体系,强化对特殊困难群众的兜底保障。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努力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提升创业就业质量。高质量推进“粤菜师傅”“广东技工”“南粤家政”工程,加快实施“农村电商”“乡村工匠”“高素质农民”重点培育工程,以技能提升促进稳定就业。精准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人员、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众就业创业。
关键词:平安法治
统筹发展和安全,全面推进依法治县,加快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龙川法治龙川。
提升重点领域安全保障能力。牢牢守住粮食、能源、食品药品、重要基础设施、战略资源、应急管理、生态环境等安全生命线;加强金融风险监测预警和化解处置;提升灾害防御和应急救援能力,持续推进综合防灾、减灾、抗灾、救灾能力和应急体系建设;毫不松懈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巩固防控成果。
维护社会稳定和安全。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加强社会治安立体化防控体系建设,建立完善扫黑除恶常态化工作机制;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加快推进县域社会治理现代化;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持续推进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坚决防范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法治思想,深入推进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本版组稿:本报记者 陈小玲 特约记者 曾祥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