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川县全力决战决胜脱贫攻坚,5年攻坚取得成效
产业兴农民富 小康画卷铺乡村
■龙川以乡村旅游为契机,形成“三产融合发展”扶贫新格局。图为龙川绿油农业发展公司在赤光镇大洋村打造的源东美丽乡村产业体验园。
■龙川鼓励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通过发展“短平快”的特色种养增收。图为车田镇官天岭村贫困户彭思砚通过养殖绿壳蛋鸡,年增收2万多元。
■龙川县是全国油茶示范县,全县油茶树种植面积达42万亩,年产值42亿,带领群众增收致富,构建产业扶贫长效机制。图为龙川县廻龙镇罗南村贫困户钟仕珍种植油茶树增收。
■美丽的龙川县廻龙镇罗回村。经过5年帮扶,罗回村村容村貌焕然一新,达到从省定贫困村出列标准。
核心提示
自新时期精准扶贫工作开展以来,龙川县坚决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关于脱贫攻坚工作的决策部署,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的政治责任、最大的民生工程、最大的发展机遇,聚焦“两不愁、三保障”目标要求,着力抓好责任落实、政策落实、工作落实,全力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并取得显著成效。
龙川县有70个省定贫困村,建档立卡贫困户9649户26257人。在龙川县党委政府及对口帮扶单位的勠力同心下,目前龙川全县建档立卡贫困户9649户26257人全部达到脱贫标准并按相关程序退出,有劳动力贫困户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6年底的7391元增长到2020年的16929元;2020年省定贫困村的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1123元,全县70个省定贫困村均达到出列标准,退出率100%。
凝心聚力战贫困,幸福画卷铺乡村。5年的精准帮扶,龙川全县的村容村貌、人居环境、基础设施得到极大改善,在翻天覆地的新变化之下,实现了“农民富”“农村美”“城乡差距小”“基层建设强”和“产业更兴旺”,小康之梦在龙川正变成现实。
以党建为引领 强化脱贫攻坚组织保障
党的坚强领导是抓好脱贫攻坚工作的根本。要打赢脱贫攻坚战,离不开党建工作的有力保障,离不开各级党组织的坚强领导。自2016年以来,龙川县以党建为引领,落实党委主体责任,加强村级党组织建设,对各党支部的党建和脱贫攻坚工作同步安排、同步督导,全面强化脱贫攻坚组织保障。
落实党委主体责任。5年来,龙川县在脱贫攻坚工作中认真落实党委主体责任,把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作为党建工作的重要内容和目标任务,坚持以党的建设全面引领脱贫攻坚重点任务落实,成立了由县委书记任组长的县扶贫开发领导小组,设立龙川县脱贫攻坚作战指挥部,县四套班子成员以上率下,每月带头深入到挂钩镇村开展专题督导,构建县、镇、村党组织书记亲自抓扶贫的工作格局,实施挂牌督战,层层压实责任,全面加强对精准脱贫攻坚工作的组织领导、科学规划和精准设计,将党建与精准扶贫深度融合,加强党委“主心骨”作用,以党建助推精准扶贫工作取得实效。
加强村级党组织建设。龙川县在脱贫攻坚工作中,把村级党建当作基础工作抓落实。推进“头雁工程”,从年龄、学历等方面选优配强315个村党支部书记并进行集中轮训。大力实施“育苗”工程,累计投入2000万元连续四年选聘四批386名“育苗”工程村级后备干部,基本实现每村配备一名35岁以下村级后备干部“育苗”工程的目标。加强村党支部组织执行力,以建强组织、规范管理、服务基层为重点,采取第一书记长期驻村蹲点、党员干部结对帮扶及联点领导定期上党课的方式,推行第一书记主抓,基层党组织齐抓共管的模式,着力提升贫困村、后进村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经过5年持续不断的建设,村级党组织锻造得更加坚强有力,村“两委”执行力、战斗力增强,培养出一批带领群众发展的党员致富带头人。
强化督查督导。5年来,省、市、县共405名扶贫干部全脱产驻村开展扶贫工作,共有7595名帮扶责任人结对帮扶贫困户。帮扶过程中,龙川县始终把强党建、促扶贫作为一项重要的中心工作,建立督查机制,对各党支部的党建和脱贫攻坚工作同步安排、同步督导,将脱贫攻坚工作纳入领导干部年度考核。
同时,龙川县还充分依托“党建为村·粤治粤好”服务平台,以“互联网+乡村”的模式,为乡村连接情感,连接信息,连接财富,在创新基层治理模式上取得实效,充分发挥了基础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
以产业为突破口 逐步构建扶贫长效机制
产业扶贫是解决贫困户脱贫的最好出路。
龙川县积极用好产业帮扶资金,大力发展符合市场规律、符合群众期盼、可持续发展的产业,把因产业薄弱导致自身发展动力不足的短板补起来。5年来,该县充分挖掘自身资源禀赋和贫困人口的内生动力,克服人口多、土地少等难题,因地制宜、科学谋划、务实发展,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引进龙头企业、成立合作社,发展特色农业扶贫产业,发展了一批特色产业项目,打造“一村一品”和“一镇一业”,扶贫产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据统计,5年来,龙川县累计发展绿色生态优质油茶树、水稻种植产业,牛大力、金线莲等经济药材种植产业,西门达尔牛、黑山羊、肉鸽、温氏鸡等养殖产业等多样性“造血”型的扶贫项目632个,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49个,建立产业基地12个,建设光伏项目440个。全县24个镇、70个省定贫困村均有特色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带动或产业基地覆盖,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强力的产业支撑。
其间,龙川县逐步建立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提高产业对贫困户的覆盖面,通过发展产业项目流转贫困户土地,带动贫困户就业,以订单生产模式引导贫困户发展种植,实现贫困户和贫困村持续增收、稳定脱贫,走出一条稳定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的“产业扶贫”之路。如车田镇党委、政府引进主营小盆栽花卉企业——河源七彩缤纷现代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在车田镇汤湖村建设小盆栽花卉种植扶贫产业基地,共投入产业资金477万元,带动全镇274户有劳动能力贫困户参与该产业,提供了60多个就业岗位,每年可为贫困户稳定增收近48万元,解决贫困人口和其他村民就业,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同时,龙川县积极探索工业发展反哺农业的扶贫新模式。首先,以共同投资共享收益分红模式促贫困村增收。2016年以来,各帮扶单位筹集帮扶资金共4500万元(每村约50万元)采取投资分红的方式投入到县工业园区,按照年收益12%的方式获取固定分红,每年增加村集体收益约6万元。其次,转移就业增加贫困户收入。据统计,在县工业园实现稳定就业的贫困人口达320人,年人均增收5万元。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龙川县以乡村旅游为契机,形成“三产融合发展”扶贫新格局。深入开发“红色+绿色”旅游资源,全县共有革命遗址46个,在各级各部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和各类学习、旅游中,累计接待游客超100万人次。充分发挥全国重点生态功能区和农业大县的传统优势,围绕霍山景区、特色种植区等打造休闲观光农业,形成了“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扶贫新格局。如龙川绿油农业发展公司在赤光镇大洋村打造源东美丽乡村产业体验园,打造集观光旅游、休闲采摘为一体的综合体验园,把龙川的绿水青山变为金山银山。随着乡村旅游人数的增多,村民出售绿色无公害蔬菜、土鸡蛋、蜂蜜等土特产,办起了农家乐,建起了民宿,村庄变成了景区,村民成了股东,实现贫困户增收致富。
在加强扶贫产业建设的同时,龙川县探索“互联网+脱贫”新路径,依托创建农村电子商务示范县的契机,进一步加强电子商务进农村平台建设,全面对接“湾区”消费大市场,打通扶贫产品销售“最后一公里”。
目前,全县建成县级电商产业园1个、镇级电商服务站25个、村级电商服务站189个,构建了县镇村三级电商网点和物流配送体系,形成了龙川扶贫产品目录信息库。在广州、深圳、河源开设龙川扶贫产品专柜、专馆、专区,先后举办龙川扶贫产品走进深圳专场推介会、“消费扶贫,你我同行”扶贫产品展销活动及“消费扶贫·直播助农”带货促销活动等,逐步形成较为完善的扶贫产品线上线下销售渠道,全面对接粤港澳大湾区消费大市场。
产业发展起来,村集体经济持续壮大,群众实现增产增收。2020年,龙川全县建档立卡贫困户9649户26257人全部达到脱贫标准并按相关程序退出,有劳力贫困户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6年底的7391元增长到2020年的16929元;全县70个省定贫困村的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1123元,村集体经济收入平均达到34.39万元,省定贫困村均达到出列标准,退出率100%。
以扶智扶志为抓手 全面激发贫困户内生动力
扶贫先扶志,治贫先治愚。龙川县在推进脱贫攻坚过程中,大力开展扶智扶志活动,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通过就业、创业增强自身“造血”功能,实现自主脱贫、稳定脱贫。
通过实施教育扶贫,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根本之策。龙川县把教育扶贫作为脱贫攻坚的基础工程来抓,落实教育扶贫保障政策,确保贫困户子女不因贫辍学、有学上、上好学,用教育扶贫之刃斩断贫困代际传递之根。
“好政策加上帮扶单位的援手,让家中3个孩子不辍学。” 龙川县廻龙镇罗南村建档立卡贫困户钟仕珍说道,除了国家对贫困户子女在教育方面的补助外,对口帮扶她所在村的深圳市宝安团区委还对贫困户子女就读小学、初中、高中、中职(含技校)及大专以上学校的实行生活费补助,给予她家3个孩子每人每学年2000元的生活费用。
教育扶贫好政策下,不少贫困家庭子女毕业后顺利就业,实现稳定脱贫。龙川县廻龙镇罗回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吴兰英在党的政策及帮扶单位的帮助下,2019年从河源市卫校毕业后,成为廻龙镇卫生院一名护士,成功摘除了“贫困帽”。
据统计,自2016年以来,龙川县累计为28409人次发放教育补助7305.65万元,贫困户适龄子女普及义务教育达100%。其中,1000名贫困家庭的子女毕业后顺利就业,实现“一人就业,全家脱贫”。
重视扶志工作,逐步实现从“要我脱贫”到“我要脱贫”的根本改变。通过“山歌进乡村”“扶贫宣讲”等形式,引导贫困户转变思想观念,摒弃“等靠要”陋习,让贫困群众明白“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道理。
铁场镇周塘村李军辉,曾经是一名典型的“懒汉”,在深圳东部公交公司发展生产奖补资金的帮扶下,成为一名贫困村创业致富带头人,还带动了当地14名贫困户脱贫致富。他从“懒汉”到“创业致富带头人”华丽转身的脱贫致富事迹,是广东唯一入选的脱贫典型事迹,编入了由中宣部发行的《中国减贫奇迹怎样炼成——扶贫扶志故事选》一书。
全力帮扶就业创业,拓宽路径促贫困户增收,是龙川县扶志的一大亮点。该县鼓励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通过发展“短平快”的特色种养,如龙川县车田镇官天岭村成立邓塘合作社种养基地,以“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带动官天岭有劳动能力贫困户分散养殖绿壳蛋鸡,共有50户贫困户参与,分散养殖绿壳蛋鸡3000多只,基地和农户养殖的绿壳蛋鸡每天产蛋约2500个,该产业可以平均为每户贫困户每年增收3000多元。推动就业,5年来共举办养殖、种植、电商及驾驶培训等各类技能培训班178期培训2.4万人次,开展各类扶贫招聘现场会165场转移就业1786人次,设置了公益岗位,进一步提高就业创业能力。在今年新冠疫情影响下,全县7632名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实现稳岗就业,豪猪、竹鼠等5个扶贫特色产业成功实现转产。
另外,龙川县加强返贫监测,全面提升脱贫质量。建立常态化筛查预警机制,通过驻村工作队日常入户走访排查、电脑扶贫系统监测贫困户收入、医疗保险系统监测医疗报销费用等多种方式及时发现脱贫不稳定贫困户、边缘易致贫贫困群众,及时纳入帮扶范围进行重点扶持。建立扶贫资金投入长效机制,县级统筹产业扶贫资金9800万元建设集中光伏、投资工业园、入股龙头企业等多种方式获得分红收益,成立扶贫基金会,重点扶持脱贫不稳定户巩固脱贫成果,2019年受益贫困人口2050人。
筑牢贫困人口政策保障体系。龙川县聚焦推动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医疗救助、教育资助等制度全覆盖,全县无劳力兜底贫困户4860户6429人,通过低保、五保等方式全部落实兜底政策。据统计,2016年以来,龙川县累计实施贫困户危房改造3259户,补助资金12513.75万元;累计为28409人次发放教育补助7305.65万元;贫困户“两不愁三保障”问题得到全面解决。
■文/本报记者 陈小玲 通讯员 魏芸 何山木 图/本报记者 冯晓铭 杨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