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平县两会闭幕
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连平实践
○本报讯 记者 刘永菲 特约记者 黄新 通讯员 黄等 日前,连平县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七次会议、政协第十一届连平县委员会第十次会议圆满完成各项议程胜利闭幕。
政协第十一届连平县委员会第十次会议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一届连平县委员会第十次会议决议》。
连平县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七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关于连平县人民政府工作报告的决议、关于连平县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及2025年计划的决议、关于连平县2024年预算执行情况及2025年预算的决议、关于连平县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工作报告的决议、关于连平县人民法院工作报告的决议、关于连平县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的决议。
连平县政府工作报告指出,2024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是全面实施“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以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贯彻落实省委“1310”具体部署、市委“138”具体安排,围绕县委“168”目标任务,在县人大及其常委会、县政协的监督支持下,攻坚克难、砥砺奋进,较好地完成了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一是保持定力树典型、提品质,“百千万工程”步履坚实。二是深挖潜力兴实业、壮实体,产业体系优化升级。三是持续用力护生态、筑屏障,绿色底蕴更加浓厚。四是精准发力抓改革、促开放,发展动能充分激活。五是凝心聚力办实事、惠民生,幸福指数持续攀升。六是群策群力防风险、保安全,社会大局和谐稳定。七是不遗余力转作风、提效能,政府建设不断加强。
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以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和澳门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落实省委十三届六次全会、市委八届九次全会和县委十四届八次全会精神,严格按照省委“1310”具体部署、市委“138”具体安排和县委“168”目标任务,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扎实推动高质量发展,坚定不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推动经济持续向好发展,提高群众生活水平,维护社会和谐稳定,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为实现“十五五”良好开局打牢基础,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连平实践。
连平县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左右,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固定资产投资增长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5%,进出口总额增长5%,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3%,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
为实现上述目标,今年要重点抓好八个方面工作。一是把城乡融合作为共进之举,奋力推动“百千万工程”初见成效。坚持城乡融合发展,健全强县促镇带村动力机制,加快典型镇村培育,提升县城发展能级,打造乡镇特色名片,优化乡村风貌颜值,确保实现“三年初见成效”目标。二是把转型升级作为兴业之要,奋力推动当家产业集群成势。提升招商吸引力,提升园区承载力,提升产业竞争力,提升创新驱动力,深入实施制造业“五大提升行动”,抓好产业建设“大会战”,推动主导产业向高技术、高效能、高质量转型升级。三是把强农富民作为发展之基,奋力推动乡村振兴提档加速。促进农业增效益,促进农民增收入,促进农旅增活力,推动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带动集体增收、群众致富。四是把扩大内需作为当务之急,奋力推动投资消费双向发力。全方位扩大有效投资,多维度提振消费能级,充分发挥投资拉动作用,持续挖掘消费潜力,形成投资和消费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五是把绿色发展作为长远之策,奋力推动生态优势加快转化。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推进绿化美化筑屏障,加强污染防治护生态,发展绿色产业提质效,持续擦亮生态底色,切实筑牢粤北生态屏障。六是把改革开放作为关键之招,奋力推动“融湾”“融深”全域全面。完善交通设施,强化改革赋能,优化营商环境,深化合作共建,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七是把惠民利民作为施政之本,奋力推动民生福祉可感可及。兜牢保障底线,推动教育提质,优化医疗服务,丰富文体生活,办好民生实事,让群众获得感更加充实、幸福感更可持续。八是把守护安全作为必尽之责,奋力推动社会大局稳定向好。守住安全发展底线,夯实防灾减灾基础,筑牢社会治理防线,营造安全稳定的发展环境。要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忠诚为先讲政治,法治为基尽职责,实干为要勇担当,廉洁为本树新风,以高质量政府自身建设,引领保障全县高质量发展。
连平县2025年“十件民生实事”
一 为老年人提供健康管理和关爱服务。
二 提升困难群众兜底保障水平。
三 为重点群体提供稳定就业保障。
四 提升县城基础教育教学水平和提高特殊教育经费保障标准。
五 为孕产妇、新生儿提供出生缺陷筛查服务。
六 提升县域医疗服务水平和完善居民医保激励机制。
七 强化食品药品安全保障,营造放心消费环境。
八 为青少年提供更加普惠专业的心理健康服务。
九 因地制宜统筹推进城镇和农村生活污水治理。
十 提供优质高效便民惠企服务。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