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平探索建立“1+N+X”综合帮扶机制
推动实现“1+1+1>3”帮扶成效
■资源驿站成为当地群众休闲消费新去处 刘永菲 曾苏琪 李铭 摄
■本报记者 刘永菲
■通讯员 曾苏琪 李铭
日前,由广东省委改革办组织遴选的《全省基层推进“百千万工程”集成式改革典型案例》逐批公开发布。在“激励干部群众投身‘百千万工程’”专题的10个典型案例中,连平县探索建立“1+N+X”综合帮扶机制入选。近日,记者深入连平镇、村发展一线,了解当地动员各方力量投身“百千万工程”,推动实现“1+1+1>3”帮扶成效的经验做法。
发挥帮扶效能
助推镇村高质量发展
近日,位于元善镇邓村村的资源驿站成为县城的网红打卡点。记者在现场看到,资源驿站整体建筑由2层集装箱组成,屋顶安装光伏板,一楼开设了一间茶馆;驿站两侧安装了新能源充电桩,可同时为6辆新能源汽车提供充电;地下部分则是污水处理设施。不少群众来这里给爱车充电,或是点一杯茶饮,享受休闲时光。
“我们这个资源驿站占地面积580平方米,分地上、地下两部分。地上部分建设光伏、汽车充电桩、乡村物流基站、休闲驿站等配套;地下部分建设污水处理设施,可解决周边300户群众生活污水处理问题。”据项目运营方介绍,资源驿站以治理农村生活污水为核心,集约节约利用农村用地资源要素,把光伏储能发电、新能源汽车充电、乡村产业商贸运营和青年创业孵化等新技术、新业态、新产业有机融合,形成用产业经济收益反哺农污设施运维费用、高质量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的新模式。同时,驿站建筑别具一格,结合新能源汽车充电和新零售等便民服务,成为当地群众休闲消费新去处、乡村风貌改善和农村人居环境提升的新亮点。
据了解,连平县资源驿站经省纵向帮扶工作队牵线,由广东省环境保护基金会联同广州资源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捐赠建设,是我市首个“驿站型”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站,为连平县开拓县域环境治理与产业发展新机制、新思路,高质量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不断提升农村人居环境质量提供了经验探索和创新示范。
资源驿站的建成运营,是连平县推进省委“百千万工程”纵向帮扶的生动实践和务实成效之一。此外,上坪镇也积极抢抓综合帮扶重大机遇,在产业发展、乡村建设等方面,精准施策、靶向发力,为推进乡村振兴和“百千万工程”凝聚强大合力。在助力桃产业发展方面,通过省直组团纵向帮扶单位、深圳对口帮扶单位及“双百高校”等帮扶力量,在澳门、深圳等地成功举办了多场公益助农直播活动,累计销售鹰嘴蜜桃8000余箱,实现收入约110万元。在助力乡村建设方面,各帮扶单位捐资370多万元助力上坪大桥建设,解决了群众“出行难”问题,并推动创建古坑村省级电气化示范村,为绿色低碳发展提供新样板。
综合帮扶提速
引进13个帮扶项目
县、镇、村的发展,需要多方合力。如何借助帮扶单位力量,进一步引资、引智、引才、引项目,推动更多像资源驿站、上坪镇产业发展这样的优质项目落地建设?连平县探路先行,积极抢抓省实施新型帮扶协作政策机遇,探索建立“1+N+X”综合帮扶机制,即通过搭建1个组织体系、调动N类参与主体、实施X项改革举措,激励干部群众投身“百千万工程”,形成“党建引领、政府主导、企业支持、群众参与”的浓厚发展氛围。连平县相关负责人说:“面对连平产业基础薄弱、地方财力困难、帮扶力量分散等问题,我们在今年4月成立综合帮扶连平县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常态化联系、定期会商和报告等制度,并成立由128名帮扶工作队党员组成的帮扶干部临时党委,推动帮扶工作协同联动,改变了过去各自为战的局面,形成‘1+1+1>3’的协同效应和强大合力。”
据悉,自“1+N+X”综合帮扶机制实施以来,各方主体在项目引进、政策指导、要素协调、资金扶持等方面持续发力,全县共引进帮扶项目13个,投资总额46亿元,筹措各类帮扶资金1.5亿元,办理各类民生实事166件,共举办108场绿化造林活动,累计捐赠资金238万元、苗木1.9万株,在“百千万工程”加力提速推进、实现全面突破的关键一年交出亮眼答卷。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