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县区新闻 > 连平县

连平县三角镇:乡村振兴谱新篇 多彩画卷徐徐展

2021-11-23 09:42:10 来源:河源日报

16af34f5003273bb8ae7da5c5638f57e_hyrbs1123005_006_01_s.jpg

■连平县三角镇石源村墙绘。在新农村建设中,三角镇将墙面彩绘作为富美乡村连片治理项目提档升级的重要环节来抓,通过墙面彩绘不断加强乡风文明建设,有力地助推了乡村文化振兴。本报记者 肖斌 摄

核心提示

村落旧貌换新颜,村民穿梭忙产业。近年来,连平县三角镇全面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持续发力打造富民特色产业,努力建设安居乐业的幸福家园,让美丽乡村不仅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更充满勃勃生机与活力。

【三角镇简介】

三角镇位于连平县东南部,距县城约40公里,是连平县生态工业园所在地;总面积45平方公里,其中山地3.2万亩,耕地1万亩;下辖9个村,2019年末户籍人口17854人。省道 230线和粤赣、汕昆高速公路在境内纵横交错并设有互通枢纽,已全面融入珠三角两小时经济圈,是连平县工业建设主战场。

该镇人文厚重、生态优美,有宋代文天祥二女墓、石马古街和粤赣古驿道等文物古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捏泥鸡”,蜿蜒流淌的大湖河、河洞水,九湾十四渡的清沟水、平顶陡坡矗立的旗山以及危峰兀立、倒扣如钟的石源嶂等。

【红色档案】

“阳隆和”是解放战争时期三角最大的官僚地主集团,为首者欧阳达三在阳江村建有三栋大新屋,后建的一栋四角楼屋,楼高墙厚,异常牢固。国民党三角乡联防队80余人长期驻扎四角楼屋与共产党和游击队为敌,是我党在大湖、三角一带进行革命活动、开展武装斗争的最大障碍。1947年12月中旬,我党部队根据侦察得来的情报,派出珠江、九江、鸿雁3个中队200多人直奔大湖,随后兵分两路直扑“阳隆和”,经过激烈战斗后成功攻下“阳隆和”,此战有力地打击了反动派的嚣张气焰,在九连地区影响深远。

1948年,大湖地区农会组织、妇女组织、民兵组织如雨后春笋般纷纷建立,敌人因而加紧了对九连地区的围剿。3月29日,地下党组织专门召开会议,研究部署反围剿战斗。三角乡农会第十分会会长余旺兴会后立即赶回阳江村余屋,召集民兵开会,针对当时形势进行了战斗部署。31日,天刚蒙蒙亮,官照洒、莫秉彝带领国民党军队的两个连和忠信联防队包围了余屋,余屋民兵奋起反抗,战斗至傍晚时分,先后击毙敌人4名,击伤10余名,最后因弹尽粮绝,寡不敌众,被敌人俘虏了16人。除余金辉、余荣辉兄弟俩越狱脱险外,其他14名民兵于4月2日被敌人杀害于忠信黄岭。

破茧成蝶绘新景 乡村振兴美如画

乡村振兴,生态宜居是关键。良好的人居环境,是农村最大的优势和宝贵财富。近年来,三角镇以生态宜居为目标,积极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各项工作,幸福生活的蓝图正徐徐展开。

走进三角镇石源村,映入眼帘的是一幅迷人的乡村画卷……精美的壁画点缀着房屋,平坦洁净的道路通往家家户户,充满诗情画意的田园风光尽收眼底。

在石源村文化广场,孩子们在嬉戏,老人们在唠家常,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村民黄日恩每天都会到广场锻炼身体,今年82岁的他亲眼见证了村里翻天覆地的变化,说起如今的新生活,他感慨万千:“整个村庄的面貌都改变了,全部设施都搞好了。道路、水利、路灯、公共厕所全部建成。以前没有广场,路是泥土路,现在是柏油路了,变得很漂亮,群众很满意。”

窥一斑而知全豹,处一隅而观全局。石源村的颜值“大升级”,是三角镇全力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一个缩影。自全域推进“三个三”工作以来,三角镇通过公职人员带头拆、现场开会集中拆、思想动员主动拆、干部挂钩督促拆等方式累计完成“三拆除”6万余平方米、“三清理”4.8万吨、“三整治”932宗,基本完成目标任务,各村达到了干净整洁村标准。其中,石源村的村民以自愿的形式,在今年1至3月拆除破旧泥砖房171间4902平方米,部分村民还将拆除后的土地无偿提供给村委会用于公益建设。

此外,早在2018年6月,三角镇便在全县率先探索实行全域垃圾收集和环卫保洁一体化市场作业,建有标准垃圾屋(收集点)136 个,4837个小型垃圾桶分发到户;其中石源村还增聘了3名保洁员专职负责莲藕基地并率先开展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

抓住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就抓住了生态宜居目标的“牛鼻子”。近年来,三角镇还完成了阳江、石马和白石、石源4村雨污分流管网及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建成污水管网31.65公里、污水处理设施10座,预计年底可实现上述4村污水管网全部连接到户、入站处理;“四好农村路”建设全面铺开,完成通自然村硬底化道路122.22公里、自然村巷道45.453公里;全面完成集中统一供水和农户厕所无害化改造,新建农村公厕7个、村党群服务中心8个、卫生站8个、文体广场2个、候车亭3个、路灯430盏。

因地制宜谋产业 群众增收笑开颜

利用当地优势,发展特色产业,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保证。近年来,三角镇因地制宜,因人施策,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推动特色产业可持续发展,形成扶贫新格局,努力让贫困户持续增收,走上脱贫奔康致富路。

每逢盛夏时节,漫步于石源村莲藕田间的亲水步道,仿佛置身于“荷池仙境”之间,荷花开得正艳,与粉刷后的民居相得益彰,处处呈现一派文明和谐的新农村景象。

据了解,石源村原为面上贫困村,有贫困户35户102人,由县工业园管委会挂扶。为了进一步壮大村集体经济,石源村与扶贫工作队立足实际,因地制宜谋划石源村产业扶贫之路,带动乡村振兴发展。据石源村党支部书记黄志银介绍,2020年石源村以每亩1000元租金的价格从村民手中流转了260亩水田,采取“公司+村集体”的模式,形成600多亩(其中食用莲藕300多亩、观赏荷花100多亩)莲藕连片种植的规模,双季莲藕种植可实现一年两次收成。

“莲藕基地每年可带来约30万元村集体收入,全部贫困户参与入股分红,有效实现就地就业,游客前来观赏荷花对我村的经济发展有促进作用,一举多得。”石源村“两委”干部告诉记者,该村通过种植食用观赏莲、建设园林景观及完善路水电气系统等配套设施,打造集莲藕生产、旅游观光、休闲度假、户外拓展、农事体验、婚纱摄影等于一体的生态景点和现代农业改革“示范区”、产业融合发展“实验区”、灯塔盆地开发“先行区”,壮大村集体经济,带动村民走上脱贫致富道路。

石源村的变化仅仅是三角镇整合乡村资源优势,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的一个缩影。为全速发展支柱产业,实现村民致富奔康的目标,近年来,三角镇多措并举抓产业,为乡村振兴添上强力引擎:塘背村的连平东瑞农牧发展有限公司年出栏肉猪4万头并先后获得省农业龙头企业、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认证;新民村依托工业园区企业厂房发展屋顶光伏产业;石源村600亩莲藕产业效益初显,预计年产值近3000万元;石马村蔬菜基地获得省级“一村一品”专业村认证;桐岗村新增800亩农田流转用于高端水稻种植;依托石马、阳江、桐岗、向阳、白石等村建立的绿控三角基地扩大至1500亩并实现了全程机械化生产……蓬勃的产业在三角镇这片土地四处“绽放”,致富奔康的故事正在每个村落不断“上演”。

■组稿:本报记者 梁驱远 谭绍丁 特约记者 黄新 江枫 通讯员 刘苏瑶

    数字报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