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县区新闻 > 连平县

传承红色基因 赓续精神血脉

——连平县大力保护传承活化利用红色文化纪实

2021-06-30 09:54:38 来源:河源日报


■忠信镇柘陂村是连平当地远近闻名的“红色村”。近年来,连平县着力发挥党组织统领、党员引领、人才带领作用,将“红色引擎”的优势转化为振兴发展的强大动力,推动实现乡村农业更强、农村更美、农民更富。

■近年来,连平县加大对红色革命纪念场馆的修缮、扩建力度,使这些纪念场馆成为资政育人的“信仰场馆”,前来接受革命洗礼的干部群众络绎不绝。

■连平第一个党支部旧址

■大湖四季花海。近年来,大湖镇做好“红色+”文章,成功打造了客家千人宴、盘石家宴、四季花海等品牌,使大湖镇成为“网红”打卡点。 何超均 摄

核心提示


红色基因产生于艰苦卓绝的革命实践,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本色,也是中华民族的精神食粮。连平县是革命老区,是一块具有光荣革命历史传统的“红土地”,光荣的革命历史孕育了连平灿烂的红色文化。近年来,为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使广大党员干部不忘初心,在新时代新长征道路上走得正、行得远,连平县深入挖掘红色资源的精神内涵,将红色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让红色基因绽放出了新时代光芒,为打造人民安居乐业的新连平提供了坚强的思想保障和强大的精神动力。


深挖红色资源 留住红色记忆


连平地处粤北九连山脉腹地,山川秀美,民风淳朴,人杰地灵,历史悠久,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早在1924年,就有叶剑英、张达民率领建国粤军第二师在连平击溃陈炯明叛军李易标部3000多人,击毙敌师长麦胜芳的故事一直在民间传颂。


上世纪20年代中期,马克思主义就已经在九连山区广泛传播,兴起了红色革命浪潮;1940年春,连平发展了第一名中共党员,同年秋建立了中共连平县第一个党支部;1941年春,中共连平县工作委员会在大湖成立;1945年10月,东江纵队第三支队挺进九连山,一批批革命青年和有识之士毅然投笔从戎,点燃了连平人民武装斗争的革命烽火。此后,中共党组织在连平不断发展壮大。自建立中共党组织起,连平人民就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开启了抗击日军侵略、反对国民党黑暗统治的光辉历程。据不完全统计,在革命年代和新中国成立初期,200多位连平热血青年为革命事业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红色革命遗址是连平革命老区的重要文化遗产,是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生动教材。去年初,为深入挖掘红色资源,连平县成立了由县委宣传部、县党史办、县文广旅体局、县退役军人事务局组成革命遗址普查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详细的实施方案并抽调相关的专业人员,组成了连平革命遗址普查专业队,依托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群众,组织红色资源“大摸底”,对全县符合规定的革命遗址进行了筛选和实地普查。


此次普查,连平县对过往确定的49处遗址进行重新走访调查,还对搜集到的新线索进行逐一筛选,实地走访,最终确定连平县共有红色革命遗址82处,新增33处。在普查工作中,连平县采取以实地调查和档案核查相结合的办法,每处革命遗址遗迹都实地勘测,走访当事人、知情人和有关管理人员,对照普查登记表中的要求,逐项逐条收集汇总数据,完成第一手资料的采集任务。


在完成采集任务后,普查队对本次革命遗址普查的文字、资料、照片进行统一细致的整理,对普查的各项资料、数据、信息,进行整理汇总,统一建档,做到一处遗址一个档案,确保规范;同时与历年征集的党史资料一一对照核实,在确保准确无误后,精心做好图文资料搭配,以规范化的形式将普查成果上报。


据了解,此次普查共整理收集资料82篇,编辑文字总计超过4万字,拍摄照片超过400张。同时,该县还根据普查成果,编撰出版了《连平县革命史迹通览》,通过对红色资源进行抢救、搜集、整理、采写,连平县大批革命旧址、文献、歌谣、故事得以保存流传,让红色记忆历久弥新,为发展红色基因教育奠定了坚实基础。


开展红色教育 筑牢信仰之基


中共连平县工作委员会旧址、何新屋战斗旧址、东江华侨回乡抗日服务团龙和队队部旧址、中共连平县第一个党支部成立旧址……一处处红色旧址成为革命传统教育、全民国防教育的课堂。


这是连平县深化教育激活红色基因的一个生动实例。该县在对红色资源挖掘保护的同时,通过做活红色古村特色资源利用、纪念场馆特色陈展布展、红色品牌特色宣传“三篇文章”,深化红色教育,把红色基因融入连平儿女血脉里,使其代代相传。


做活红色古村。连平县许多革命旧址散落在众多古村落中,本着原生态利用、原文化利用、原场景利用“三利用”进行保护开发,将弘扬红色革命文化和社会经济发展相结合,通过保护、开发和利用,大湖寨古村落、何新屋等等一批红色古村焕发出新活力。2018年10月,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第六站走进大湖镇何新屋,这是河源建市以来首次举办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红色文化与大众体育赛事的深度结合,让连平这片红色革命热土焕发出了新的更加蓬勃的生机与活力,也为连平乃至河源打造全省绿色发展的示范区、融入粤港澳大湾区的生态排头兵和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参考样本,探索出了一条新的路径。


做活纪念场馆。近年来,连平县以红色文化为内涵,加大各类纪念场馆打造。从2010年开始,该县就有重点地选择塔岭烈士墓园、东江华侨回乡抗日服务团龙和队队部旧址、大湖三角战役革命烈士纪念碑等革命史迹进行修缮,恢复了其原貌,提升了档次,对狮脑山等19处革命遗址进行了立碑保护;2013年,该县重点对中共连平县工作委员会旧址进行了重修,在原遗址旁边兴建了占地 1500多平方米的史料实物展览馆,集中展示了连平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各个革命历史时期进行英勇斗争的历程;2017年,该县修缮了连平县第一个党支部成立旧址,设8个展厅,展示了连平县大革命时期、成立县党支部开展领导革命斗争时期及解放战争时期大湖人民开展革命斗争的珍贵史料、图片、实物、文物……这些纪念场馆经过修缮、扩建,成为记录连平光荣革命历史的实体写照,成为连平资政育人的“信仰场馆”,前来接受革命洗礼的干部群众络绎不绝。


做活红色宣传。今年以来,连平县在深入挖掘本土党史资源和红色故事的基础上,编撰出版了《连平县革命史迹通览》,创作红色歌曲《心心相应》《学党史》三字歌等;该县还邀请老前辈、老革命、老党员开展讲党史“进企业、进农村(社区)、进学校”活动;策划开展学党史“六个一”进校园活动;策划推出“追寻连平红色印记 弘扬老区革命精神”等新媒体产品,制作4期《红色连平青年说》短视频等,让连平的红色文化更“红”、更具生命力。不仅如此,连平县还通过“瞻仰烈士陵园”“红色课堂”“重温入党誓词”“重走红军路”“传唱正气歌”“百歌颂中华歌手大赛”等多种活动开展红色文化教育,在全县唱响了鼓舞人心、催人奋进的主旋律。


传承红色基因 续写发展新篇


红色基因教育提振了干部的“精气神”,为连平经济社会发展铸造了红色引擎、凝聚了红色力量,也增强了老区发展的内生动力。


连平县忠信镇柘陂村革命历史悠久,是省红色村党建工程示范村,也是河源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河源市中共党史和革命传统教育示范基地。20世纪40年代,中国共产党地下党员钟明(五华县人)和邓基先后到该村华南小学任教,并成立了华南小学地下党组织。钟明、邓基等地下党员以教书为掩护,秘密进行地下活动。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华南小学地下党组织为党传递情报、掩护领导人、输送青年参加革命队伍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在2016年开始的新一轮精准扶贫工作中,柘陂村被认定为省定贫困村。自开展精准扶贫工作以来,驻村工作队按照“传承红色基因,抓党建强治理、聚力脱贫攻坚,建新村展新貌”的工作思路,大力弘扬革命老区精神,积极创建“红色村”和“抓党建强治理促脱贫示范村”,着力发挥党组织统领、党员引领、人才带领作用,选准脱贫致富方向,打造“红黑紫”(红玫瑰、黑蒜、紫珠)主导产业链,推动76户194名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户人均可支配年收入从2016年的3000多元稳定跃升到如今的1.6万余元,村集体收入从原来的不足4万元提到了31万元。


在“红色村”创建工作中,柘陂村还结合乡村振兴建设,将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与保护利用红色资源紧密结合起来,先后完成了华南小学党组织活动旧址修缮、连平县革命斗争史展览馆建设,打造红色教育基地。红旗飘飘、党旗闪耀,党建示范点俨然而立,诸多党建元素已成为柘陂美丽乡村建设的一道独特而亮丽的风景线。今年以来,柘陂村红色教育基地接待各级党委政府及其他地市党员干部参观学习累计超过3000人次。


忠信镇柘陂村是连平县不断挖掘、传承红色基因,汇聚红色力量,推动革命老区发展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工作中,连平县结合自身优质的红色文化资源和生态农业资源、客家文化资源,紧扣红色基因传承这条主线,确定了“红色+生态”农旅融合发展的思路,紧抓经济社会发展这项第一要务,大力发展绿色产业、生态经济,有力地推动了老区人民增收致富,实现了连平乡村农业更强、农村更美、农民更富,开创了连平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局面。


■组稿:本报记者 谭绍丁 特约记者 谢鑫 通讯员 谢梦彬  ■摄影:本报记者 肖斌(署名除外)


    数字报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