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县区新闻 > 连平县

连平县忠信镇:

注入红色动力 加快实现“忠信振兴”

2021-06-04 09:45:01 来源:河源日报

■环境良好、乡风文明的忠信镇司前村,是全国文明村、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

核心提示

近年来,忠信镇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县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关部署要求,坚持党建引领,在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培育乡村文明新风、加强乡村人力资源开发、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等方面下足硬功夫,以强烈的紧迫感、使命感和责任感奋力推动全镇乡村振兴。

筑牢产业基础 为乡村振兴蓄动能

从粤赣高速公路忠信收费站出口驶出,便是忠信镇柘陂村。不远处,一排排崭新的岭南风格建筑映入眼帘。穿过楼群,可看到智慧温室大棚区、现代化物流仓储基地、千亩种植区、“百里花海”项目如火如荼的建设场景。

这是恒大集团于2018年启动的援建连平县乡村振兴示范区项目(忠信镇农业生态产业园),总占地面积2648亩,分为新农村区、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及生态旅游观光园区三大板块,将打造成为河源乃至广东省乡村振兴样板工程和农业农村现代化标杆项目。

产业是乡村振兴的基石,没有兴旺发展的富民产业,乡村振兴就如同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近年来,忠信镇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抓好“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建设,加快农业产业发展步伐。其中,忠信镇柘陂村已形成“红黑紫”(红玫瑰、黑蒜、紫珠)主导产业链,与东升村30亩葡萄园、大坪村149千瓦光伏产业一起辐射带动周边,形成水滣村沃柑、新下村板栗和大坪村紫珠、艾草等种植业同步发展的良好态势,各村集体收入明显提高。

以柘陂村黑蒜产业为例,柘陂村黑蒜加工厂是河源市首批“扶贫车间”、市级农业龙头企业,帮房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2020年,该厂黑蒜总产量109吨,其中37%销往珠三角地区。目前,该厂的黑蒜产品在“唯品会”“淘宝”等电商平台上均有销售,并入驻河源和深圳多家商场超市,产品供不应求。在市场行情持续走好、黑蒜深加工稳定鲜蒜价格的带动下,柘陂村大蒜种植规模达200多亩。

打造文明乡风 展现乡村文明新气象

每年农历正月初三到正月十八,是连平县忠信镇司前村最热闹的日子,各方游客齐聚于此,欣赏美轮美奂的花灯和吊灯习俗。

忠信花灯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吊灯习俗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河源客家特色文化名片。2018 年河源首届忠信花灯民俗文化节在司前村举行,上灯仪式展示、传统非遗民俗表演、忠信花灯展、猜灯谜、饮灯酒千人宴等一系列精彩的活动轮番上演,吸引了近8万人参观。2019年河源第二届忠信花灯民俗文化节同步网络直播,吸引线上线下约25万人次观看。

与花灯节紧密相连的,还有传承了600余年的吴氏家训文化,每年的“上灯”仪式,村干部和德高望重的长辈会利用这个机会,讲家训家规,教导年轻子弟。村里的文化墙上绘有“一厚伦理,二尊王法,三救急难,四和乡里,五勤本业,六莫非为,七周贫乏,八谨祭祀”的家训内容,司前村处处洋溢着积极的文化氛围。

2019年以来,忠信镇司前村围绕弘扬和传承良好的家风家训和花灯文化,以八大项目建设为抓手,全力推进特色精品村创建工程建设,全面提升村容村貌,促进乡风文明,推动乡村振兴,入选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名单。司前村在2020年4月份省乡村振兴实绩考核中获评优秀等次。村民吴诗兰说:“村里的砖瓦房都变成了小楼房,大家的生活好起来了,邻里关系更和睦,干活的劲头越来越足了,大家都期盼着新的一年把村子建设得更加文明漂亮。”

注入红色动力 点燃振兴发展“引擎”

近日,忠信镇柘陂村文化广场上红旗飘扬、歌声嘹亮,以“红色耀河源,永远跟党走”为主题的河源市庆祝建党100周年文明实践系列活动走进忠信镇,志愿者们或歌或舞、或弹奏乐器,以美妙的音乐和舞姿表达对党和国家的热爱之情。

忠信镇红色文化深厚。位于圩镇东南约 8 公里的华南小学曾是党组织活动据点。20世纪40年代,中国共产党地下党员钟明(五华县人)和邓基先后到该校任教,以教书为掩护,进行地下活动。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华南小学地下党组织为党传递情报、掩护领导人、输送青年参加革命队伍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2011年6月28日,柘陂华南小学党组织活动旧址成为我市第四批“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据柘陂村党建指导员、乡村振兴工作组组长叶慧星介绍,为重现旧址当年的革命风貌,2011年,柘陂村在保留旧址结构的基础上,收集并整理了许多旧址老物进行展览,还在旧址旁边新建了连平县革命斗争史展览馆,丰富了柘陂村的红色文化内涵。据悉,仅4月21日至5月21日,前来旧址参观学习的干部群众就达20多批次。

红色文化为忠信镇振兴发展注入红色动力。近年来,忠信镇主动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以“忠信振兴”为主线,坚持“东扩、南融、西优化、北提升”的发展布局,按照“一群(河源市城镇化集群)、一极(粤赣边区产业商贸物流服务高端高增长极)、一核(灯塔盆地高效现代农业发展核心)、一圈(宜居宜业宜游宜创优质生活圈)”的定位,奋力做好乡村振兴示范区的引领者和灯塔盆地示范区的引领者,全力实现忠信社会发展稳中有进、变中向好,推动“忠信振兴”提效破局。

【忠信镇简介】

忠信镇位于连平县境南部,是连平县域发展的副中心,也是河源市灯塔盆地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的副中心,素有“河源第一镇”之称。地理交通区位优越,粤赣、汕昆高速公路及省道官灯线、忠定线等公路纵横境内。全镇总面积151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5.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438公顷,下辖12个行政村和5个城镇社区,户籍人口5.9万人,常住人口6.59万人,流动人口近10万人。

忠信镇是周边三县十六镇农副产品商贸集散地,商贸极为活跃,其辐射半径达30公里以上,辐射人口超过30万人。土特产火蒜、花生、客家酿酒被誉为忠信三宝。忠信文化底蕴深厚,忠信花灯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吊灯习俗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均是河源客家特色文化名片。

【红色档案】

忠信镇是革命老区。解放战争初期,忠信镇上壆村民、地下游击队员赖球昌在上壆村开设了下壆茶摊,作为革命秘密联络站。彼时,中共地下党员多以教师的身份为掩护,在忠信镇柘陂村华南小学、东升村宏中学校等地秘密开展革命宣传活动,为党传递情报、掩护领导人、输送青年参加革命队伍作出了巨大的贡献。1949年9月,连平全境解放,迎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中共连平县委员会、连平县人民政府在忠信镇成立,柘陂华南小学成为连平县委县政府临时办公所在地。据统计,忠信镇境内有据可查的红色革命遗址多达10处。

■组稿:本报记者 方新苗 谭绍丁 ■摄影:本报记者 肖斌

    数字报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