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县区新闻 > 连平县

连平县元善镇:打造首善之镇 描绘新时代新画卷

2021-05-21 09:41:43 来源:河源日报

■元善乡村美景

核心提示

近年来,元善镇深入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坚持党建引领,立足县城区域、县城辐射区、果香麻陂、美食密溪、乡恋山村、山水大埠的六大发展功能区定位,聚焦环境整治、乡村旅游、乡风文明等,加快推进乡村振兴建设,促进农业生产更强、农村环境更美、农民生活更好,全力推动城乡居民生活品质再提升,文化兴镇再发力,乡村振兴再提速,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连平“首善之镇”。

【元善镇简介】

元善镇位于连平县中部,是连平县委、县政府所在地。辖区总面积285.32平方公里,现有耕地面积3.057万亩,山林面积31.67万亩,森林覆盖率76.18%。下辖15个行政村和5个社区,有经济合作社312个,居民7.5万人。

该镇森林、矿产、水力、人文资源丰富,有清代“一门三代四督抚,五部十省八花翎”的颜氏家族,有南粤最北端的黄牛石自然生态景区。大广、昆汕高速公路穿境而过,并在该镇各设有2个出入口,国道105线和省道官汕线在此交会。该镇先后获得“全国文明县城”“广东省文明县城”“广东省文明镇”等称号,连续十几年被评为“广东省卫生城镇”。

【红色档案】

元善镇革命历史悠久。大革命时期,由张民达任师长、叶剑英任参谋长建国粤军第二师,曾在元善镇鹤湖村与军阀陈炯明下属第四军展开激战,成功击毙敌师长麦胜芳,有利震慑了叛军。中央军委独立功勋荣誉章、三级解放勋章获授者、东北民主联军航空学校筹办人之一的何健生亦出生于元善镇,并在此度过少年时期。

革命年代,元善镇群众为革命抛头颅洒热血,在鹤湖、曲塘坳、增坝等地与敌人展开过多次战斗,为连平县的成功解放作出了重要贡献。

夯实产业根基 助力乡村振兴

谢运芳是元善镇醒狮村人,2017年以前,她主要靠打散工供两个孩子上学。在新一轮精准扶贫工作中,醒狮村在深圳南山区南头街道办的对口帮扶下,大力发展产业扶贫,在村里建起了百香果种植基地,还养起了走地鸡。谢远芳积极入股基地,不仅每年能拿到分红收益,她本人也在基地就业,如今她家已经脱贫。

在元善镇新龙村的矮子山,有一个已经废弃多年的茶园。2017年,该村致富带头人赖永强成立了永强生态农业合作社,在村委会出资的情况下,将该茶园利用起来,依托当地优质的生态环境,发展茶叶种植产业及生态养殖。不仅村集体每年能获得8%的固定投资收益,茶园还为本地贫困户提供约30个流动性岗位,帮助贫困户实现在家门口就业。当时的贫困户何列党在茶园务工,每月收入2000多元,如今也实现了脱贫。

实现乡村振兴,摆脱贫困是前提,产业兴旺是重点。没有产业的支撑,脱贫和乡村振兴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只有产业蓬勃发展,才能让脱贫增收更持续、更长久、更稳固,激活乡村振兴的新动能。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产业是扶贫的“硬抓手”,是脱贫增收的根本之策,更是乡村振兴的关键所在。也正因如此,元善镇紧紧抓住产业扶贫这个核心,统筹谋划扶贫产业,咬定目标、聚焦发力,夯实了脱贫致富、长远发展的根基。

据了解,近年来,元善镇围绕产业发展六大功能区规划,大力发展贡柑、李、茶叶等优势产业,大力培育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动“一村一品”项目落到实处。截至目前,该镇有专业合作社73个,市级示范合作社4个。全镇共有15个果场、32个农场、9个种养场,其中省级示范家庭农场1个,市级示范家庭农场2个。通过基地建设、示范种养、品牌打造等,多方面带动产业发展走向规模化、专业化,有力推动了乡村振兴。

打造首善之镇 建设幸福元善

近日,记者走进元善镇醒狮村,村民老江正在自家庭院里接水淘米、洗菜。很难想象,半年前,他们还没能用上干净的自来水。2020年5月,经过多方争取,醒狮村“村村通”自来水工程正式上马实施,经过半年多的建设,工程顺利竣工,该村告别不通自来水的历史,群众终于能喝上“放心水”了。

“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最大努力解决民生问题,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真心拥护。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增进人民的福祉。日前,连平县委书记陈贤亮到元善镇调研时,就寄语该镇在各项工作中争先进位,解决好群众关心关注的民生问题,努力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连平“首善之镇”。

打造首善之镇,不仅是县委、县政府的要求,也是元善人民的期待。近年来,元善镇针对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乡镇公路优化提级、集中供水设施及配套管网建设医疗卫生设施、公共文化设施、社区综合服务设施、通信网络设施等领域进行攻坚,解决了一批群众“急难愁盼”的民生问题。全镇累计完成生活垃圾、生活污水、“三线”整治879宗;各经济社设置垃圾收集点共计332处;配套建设标准公厕42座,无害化卫生户厕6385户,无害化卫生户厕普及率达99.08%;150个自然村已完成集中供水,集中供水覆盖率80%,辖区内生活饮用水水质合格率为100%;15个村共设置22间卫生站,基本满足基层医疗卫生服务需求;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工程、光纤网络覆盖自然村、“快递下乡”工程覆盖所有行政村;15个行政村实现20户以上自然村4G网络全覆盖。

“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公则民不敢慢,廉则吏不敢欺。公生明,廉生威。”颜氏三十六字官箴是具有广泛、深远影响的廉政文化,孕育了元善“善”“廉”文化基础。近年来,元善镇依托友善广场、官箴石刻园、廉政文化教育基地,倾力弘扬行善崇廉时代新风,让善廉文化融入群众生活的点滴中。同时,该镇还不断完善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入挖掘当地优秀家风善训、廉政案例和故事,保护好、传承好和发展好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不断提升群众文化素质,焕发乡村文明新气息,助力乡村文化振兴。

如今,走进元善镇的乡村,水泥道路平坦干净、农家院落整齐协调、房前屋后绿树葱郁、特色产业兴旺、百姓生活富足……元善人民共建共治共享美好家园的愿景正在变成现实。

■文/本报记者 谭绍丁 特约记者 谢鑫

■图/本报记者 肖斌

    数字报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