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东新区非凡成就看变化:
一座璀璨新城加速崛起
■江东新区产业园不断完善园区基础设施,发展壮大实体经济。本报记者 冯晓铭 摄
■位于江东新区产业园内的河源市凯中精密制造技术有限公司生产车间
■位于江东新区的赣深高铁河源东站。去年12月10日,备受瞩目的赣深高铁正式通车,江东新区进入高铁时代。
■江东新区街景
■中骏世界城商业综合体
■新修建的市区东环路河源高级中学路段人行天桥
■江东新区城市路网勾勒出城市轮廓
■江东新区智慧城市综合指挥中心让城市治理更高效、更智能。
■深河人民医院·暨南大学附属第五医院进一步提升江东新区医疗水平
■柏埔河爱廊·碧道建设长度约6.5公里,按照生态环保和海绵城市建设理念进行设计,成为市民休闲运动的网红打卡地。
■位于江东新区的河紫花园安置小区项目
■碧桂园学校校园
核心提示
2014年5月20日,江东新区挂牌成立。这是省委、省政府批准成立的粤东西北12个新区之一,面积434平方公里,辖城东街道、临江镇、古竹镇。
江东新区地处河源未来城市发展的核心区,从成立之日起,就肩负着引领河源城市发展的历史使命。
近年来,江东新区锚定打造“融湾”“融深”枢纽门户和河源未来城市发展核心这一目标任务,加快推进城市开发建设,大力发展高铁经济,加快培育主导产业,经济社会实现又快又稳发展。如今的江东新区,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城市功能不断补齐,交通网络日益完善,产业要素持续集聚,一座璀璨新城正加速崛起。
一座未来的城市,一座城市的未来,正款款向我们走来。
经济建设 从游击队变成生力军
近日,在河源市凯中精密制造技术有限公司生产车间里,员工正加紧生产。该公司位于江东新区产业园内,是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和行业龙头企业,为奔驰、宝马、奥迪等企业定制生产各种高技术要求的换向器、集电环、汽车连接器、弹性材料等精密零组件。
8年来,江东新区以“江东精神”日夜兼程、风雨无阻,发展步伐更加稳健。在起步阶段特别艰难的情况下,江东新区担当实干,砥砺奋进,一路走来,经济发展交出漂亮成绩单。地区生产总值从46.59亿元跃升至71.74亿元,GDP、固定资产投资、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实际利用外资年均增长率分别为7.5%、44.2%、25.6%、95.8%。
数据显示,“十三五”时期,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3%,增速居全市第一,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52.9%,财政收入年均增长28.9%,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4.9%,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4.4%,增长速度均位居全市前列。
项目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基础。今年,江东新区共谋划重大项目62个,其中省、市重点项目24个,总投资246.34亿元,年度计划投资49.13亿元。
据统计,新区目前已累计落户项目97个,动工投产工业项目25个,总投资131.2亿元。现有规上工业企业45家。新区产业园成为粤东西北12个新区中首个省级产业转移工业园和省级高新区。
近年来,江东新区牢固树立“项目为王、抓项目就是抓发展”的理念,以“江东速度”加快推进项目建设,集中力量做好产业文章,不断优化营商环境,扶持实体经济做大做强。阿里巴巴广东大数据综合服务平台、中国联通云数据中心、坚宝电缆、凯中精密、轩朗光电、埃纳生医疗、精方科技、固达、铂科等一批优质项目纷纷抢滩新区,高端资源要素逐渐向江东新区集聚。江东新区电子信息、先进材料、高端装备制造、汽车配件、医疗健康等五大主导产业加速培育。
江东新区产业园管委会相关负责人表示,新区产业园将进一步做好企业服务,强化重点项目工作专班机制和挂钩服务责任制,打造“店小二”服务团队,构建新区优质高效服务体系,强企业经营活力,促经济发展。
接下来,江东新区将坚持把做实做强实体经济作为主攻方向,坚持“项目为王”发展理念,加快推动产业项目落地,扩投资、兴产业,做大做强工业“蛋糕”。
城市建设 打造“融湾”“融深”枢纽门户
2021年12月,位于江东新区的中骏世界城开业,这是江东新区首个大型商业综合体。中骏世界城项目总投资约39亿元,占地面积约21.4万平方米,建筑面积超64万平方米,涵盖商业综合体、住宅、公寓三大板块。项目辐射一江两岸,成为新区一张亮丽的城市名片。
“以前新区出入只能走东环路,出行和购物都不便利,现在的新区高楼林立,商超、学校一应俱全,道路和环境也越来越好,变化翻天覆地,我们在这里生活很舒适、幸福。” 市民张汉忠由衷地感慨。
8年来,江东新区以“江东速度”平地立城,加快补齐城市功能,城市建设势头迅猛。
“三点三带四组团”战略开发建设齐头并进,城市功能品质有了较大提升,新区从城乡接合部变成产城融合新区,城市建成区由2平方公里扩大到现在的10平方公里,城镇化率达67.7%,征收土地约2.1万亩。引进碧桂园、华南城、星河丹堤、保利阅江台、时代倾城、山湖海等一批高端社区,新区入选第三批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城市能级大幅跃升。
在江东新区城市起步区,河源市青少年宫、东江教育城、东塔商务中心、总部经济区、科创城、民营企业总部基地、国企总部基地等项目加速推进。河源的“城市客厅”、水陆联动的滨江都市经济带正逐步形成。
长度约6.5公里的柏埔河爱廊·碧道围绕生态环保和海绵城市建设理念进行设计,融合生态经济、文化景观等要素,建设内容包括水环境治理、水安全提升、景点营造、生态科普宣传等,该碧道不仅成为了市民的打卡地,还入选2021年“广东十大最浪漫碧道”,带动了流量经济,土地价值得到极大提升。
如今,江东新区城市起步区高楼大厦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两座人行天桥建成通行,188米城市新地标东塔商务中心、东江东岸、湘商大厦、山湖海等项目加快建设,滨江都市功能日益完善。
去年12月10日,赣深高铁建成通车,位于江东新区的赣深高铁河源东站综合交通枢纽同步投入使用,新区率先融入“双区”1小时经济圈,商务、旅游、康养、居住等业态快速发展,外联内通交通区位优势日益凸显,正加速成为“融湾”“融深”枢纽门户。
近年来,江东新区持续改善优化交通路网结构,方便群众出行。随着赣深高铁的通车,极大地缩短了江东新区与粤港澳大湾区的时空距离,从赣深高铁河源东站乘坐高铁到深圳只需40分钟、到香港约54分钟。
江东新区充分发挥交通先导功能,打通“三江六岸”水陆通道,进一步拉开城市框架。“十三五”时期投入19亿元,完成一批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江东新区交通公路办主任吴伟光介绍,新区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交通网为目标,紧密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及江东新区交通专项规划,谋划和建设更多连接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城市、沿海经济带城市以及江东新区中心城区的高快速通道,推动形成“西连南融”综合交通体系。
民生福祉 办好民生实事 答好民生答卷
今年4月,占地6万平方米的华南师范大学附属河源江东星河学校动工建设。今年7月,占地约5.5万平方米的江东新区凤凰山学校动工建设。积极推进这2所新学校建设是江东新区今年“十件民生实事”之一,2所新学校建成后将进一步扩大江东新区教育集群规模,增加150个班,可提供公办中小学学位6990个,极大地改善江东新区公办中小学教育环境,可满足周边群众未来5年甚至更长时间的学位需求。
近年来,江东新区累计投入约62亿元实施“十件民生实事”。
江东新区先后投入16亿元用于新建学校、幼儿园和改造学校基础设施,建成河源高级中学、东岸学校、碧桂园学校、园区小学等学校,增加义务教育学位6600个、高中学位3000个;建成公立幼儿园7所、增加学位1995个;开办普惠性幼儿园14所、增加学位4800个,公办及普惠性幼儿园学位超过80%,学前教育“5080”攻坚任务顺利完成。
2021年12月,深河人民医院·暨南大学附属第五医院(下称深河人民医院)正式开业,该医院总投资16亿元,建筑面积约15.8万平方米,首期规划800张床位。该医院力争成为“广东省高水平医院建设单位”、现代化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粤东北部区域医疗中心,这座高水平医院的建成投入使用,对江东新区乃至全市的医疗卫生水平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为解决群众看病难问题,江东新区大力实施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提升工程,补齐基层医疗卫生短板,强化政府责任,加大财政投入,优化资源配置,增加医疗供给,继续向市疾控中心等购买服务,深化与深河人民医院等单位的合作,提供不同层次的诊疗服务。同时深入推进城乡区域医疗卫生均衡发展,努力建设卫生强区,打造健康江东。
近年来,江东新区医疗卫生水平不断提升,卫生站“一村一站”实现全覆盖,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绩效考核连续5年排名全市第一。从严从细落实疫情防控各项措施,建成防疫应急物资仓库2个、接种门诊3个,实现疫苗接种“应接尽接”,未发现报告确诊病例,牢牢守住了外防输入重要关口。
养老服务迈上新台阶,目前,江东新区已有100余户老年人家庭安装居家养老4件套设备,实现“无院墙”看护,为老年人提供紧急呼救、走失求助、出行行踪监护和夜间生理安全监测等系列服务。接下来,江东新区将加大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力度,增强养老服务能力,为江东新区村级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购置老年人文化娱乐设施设备,提升农村养老服务能力,逐步将江东新区镇级敬老院转型为综合养老服务中心。
此外,平安江东和法治江东建设扎实推进,新区智慧城市综合指挥中心建成使用,全民禁毒工程纵深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取得突破性成效,系统性风险防范工作有效开展,安全生产、食品药品安全、消防安全形势稳中向好。
乡村振兴 加快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 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国庆假期,许多市民来到江东爱廊·碧道示范带内的爱情公园打卡。微风习习、水清岸绿,浪漫优美的丘比特之箭草坪、以“爱”为主题的各类建筑,让来到公园的人们感受到一股浪漫气息。
江东爱廊·碧道示范带以爱情主题公园为起点,途经168县道、355国道、高铁大道以及东江一路,涵盖江东新区临江镇澄岭村、年丰村、胜利村、梧峰村等4个村庄,该示范带依托东江生态优势,对沿江乡村的空间生态、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进行全面提升改善。随着该示范带建设的逐步推进,多个点位都成了市民休闲生活的“网红”打卡点。
江东爱廊·碧道示范带既是风貌带也是经济带,辐射带动周边镇、村产业发展。
江东新区大力推进中草药标准化种植示范基地建设,主要种植金丝皇菊、药用玫瑰以及黄精药用植物,通过规模种植逐步打造中草药种植、加工、销售、集散交易、旅游观光等综合产业链条,做大做强特色产业。
近年来,江东新区农业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积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203家,引导注册家庭农场9个,培育壮大市级龙头企业6家,形成中草药、水果、蔬菜、养殖四大特色农业和“三大发展模式”(“村集体与社会资本共同撬动模式、电商特色产业模式、三产融合发展模式”),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出全国平均水平。“越王·文道”“荔枝·红道”“爱廊·碧道”“耕读·家道”4条15公里美丽乡村风貌带加速建设,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进一步提升。
江东新区相关负责人表示,将继续以区级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为抓手,牵引带动乡村全面发展,推动形成“示范引领,以点带面,连线成片”的乡村振兴新路径,推动新区各项工作从点上出众到面上出彩,全力推进乡村振兴工作。
■组稿:本报记者 张平 特约记者 廖志良 通讯员 陈敏 ■摄影:本报记者 肖斌(除署名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