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东新区25宗小型水库实行物业化管理
小型水库有了专属“管家”
■水库巡查人员对水库进行日常巡查,及时掌握水库运行情况。 张平 摄
近日,广东智慧水云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巡查员钟钦贤像往常一样,对位于江东新区古竹镇蓼坑村的蕉仔园水库进行安全巡查,及时填写巡查记录并上报,巡查包括水库涵管、坝体、溢洪道、坝脚区等区域36项内容。当前正值汛期,这样的巡查每天一次。
包括蕉仔园水库在内,江东新区摸索小型水库新的管护模式,对辖区内25宗小型水库,委托有资质的水库管护公司对这些小型水库进行物业化管理,把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做,有效提升小型水库管理水平。
25宗水库
采用“一张图”管理
小型水库汛期可以拦洪削峰,非汛期可以储蓄水资源用以农业生产、涵养生态,是兴水利、除水害的基础设施。实行物业化管理后,水库是如何管理的?
就蕉仔园水库物业化管理来说,记者近日在现场看到,蕉仔园水库边醒目位置新竖立着公示栏,除水库工程简介及责任人公示牌,还公示着水库巡查路线图。
“每次巡查,首先在坝头上观察库区的整体情况,每巡查一个地方,如有异常情况,要拍照片及时把情况上传到后台。” 钟钦贤向记者演示了一遍巡查路线和巡查内容。
广东智慧水云科技责任有限公司物业化事业部总经理宋锤介绍,在水库管理监测专属APP打开新区一座小水库页面,都可看到管理人员巡查的情况,包括可看到巡查人员巡查的轨迹,巡查人员根据制定的巡查固定路线进行巡查。
目前,江东新区25宗小型水库全部实现管理信息化,采用一张图管理模式,接入监测数据,整合水库巡查、运行维护和保洁等业务功能,集成水库无人机航拍等服务。
物业化管理
破解小型水库管护难题
江东新区有坝高15米以下小(2)型水库25宗,承担着防洪、灌溉、供水和生态等多重功能。由于水库大部分由镇和村集体管理,缺乏专业的管理单位和机构。特别是在汛期,小型水库安全运行面临很大风险和压力。
为破解小型水库“缺人员、缺经费、缺设施”的问题,及时消除水库安全隐患,从去年5月开始,江东新区先行先试,积极探索深化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在全市率先推行小型水库物业化管理,通过委托有水利管理资质的企业对小型水库实施物业化管理,切实打通水利为民服务“最后一公里”。
蕉仔园水库建成于1958年,总库容25.59万立方米,是一座以灌溉为主、兼顾防洪的小(2)型水库,有效灌溉面积200亩,保护人口230人。通过实行物业化管理后,水库堤坝周围干净整洁,坝体安全运行,水库整体运行稳定安全。
去年以来,江东新区深入推进小型水库管理体制改革,探索实施水库物业化管理模式,用标准化管理理念和手段,扭转“重建轻管”现象,确保小型水库有人管、能管好。
“前后对比效果明显,管理更有针对性、更精细化,安全运行心里也有底了。”江东新区农林水务局水务组副主任贺宇鹏介绍,以前汛期,水务部门发通知要求镇、村对水库进行巡查,水库坝坡经常杂草丛生,走到坝脚巡查都很困难。
实行物业化管理后,巡查人员按照要求规范化管理,对问题“抓早、抓小、抓细”,水库面貌焕然一新,管理实现了从散乱到规范的蜕变,维护也从业余到专业。从目前已经实行物业化管理的25宗水库运行情况来看,效果比较好,大幅度促进了小型水库管理水平的提升。
江东新区党委、管委会高度重视水库安全运行管理,将小型水库管护经费纳入每年度财政预算,并制订《江东新区小型水库安全运行管理标准化工作方案》《江东新区小型水库日常维护物业化实施方案》,明确工作基本原则、步骤、内容和总体目标,细化工作任务和时间节点。
此外,根据水库自身管理内容和特点,江东新区农林水务局印发《江东新区小型水库管理制度汇编》《江东新区小型水库管理手册》《江东新区小型水库巡查记录本》等,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包括管理人员制度、绩效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在内的各项管理规章制度、运行操作规程,明确各项工作任务和流程。通过健全的管理制度,进一步规范水库工程巡视检查、安全监测、操作运用和维修养护等日常管理活动。
(本报记者 张平 特约记者 余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