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铁启航 未来之城
努力引领现代河源勇攀高峰
■赣深高铁河源东站综合交通枢纽正加快推进建设,确保与高铁通车时间节点同时建成投入使用。
深河人民医院门诊部去年底已投入运营,该医院按照三甲医院标准建设,整体将于年底全面运营。
■江东新区城市起步区航拍。江东新区将加快城市起步区的片区开发和城市更新,系统提升城市功能品质,打造三江交汇处“城市客厅”。
江东新区,这座河源的未来之城正拔节生长:东江东岸,塔吊林立、施工繁忙,一个又一个项目落地、动工,一幢接一幢建筑渐次拔地而起;地上地下,道路、管网在加速完善延伸,不断撑起城市发展骨架网;高铁新城综合枢纽建设如火如荼,随着赣深高铁年底通车,依托交通优势,这里将成为高铁枢纽门户……
城市高质量建设,是江东新区发展的重点。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要把高铁新城综合枢纽、江东新区打造成撬动河源未来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区域平台。
“江东新区在现代河源和中心城区的建设中,都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尤其是在高质量城市建设方面,在各方大力支持下,我们做了有益的尝试和探索,城市发展能级明显跃升,江东新区作为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区域平台优势加快凸显。”江东新区党委书记孙宇红表示。
孙宇红介绍,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坚持高位推进,从全市战略和全局高度统筹规划,采取“基层吹哨,部门报到”等方式推动江东新区开发建设,可谓高看不止一眼、厚爱不止三分。
江东新区的发展,不仅肩负着市委、市政府的期望和厚爱,也寄托着全市人民特别是江东父老的期盼。近年来,江东新区紧紧围绕战略定位和职责使命,以高度的责任担当和使命自觉,风雨无阻、日夜兼程、砥砺前行,以永不懈怠的“精气神”,努力推进各项工作迈上新台阶。
围绕“加快打造成为撬动河源未来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区域平台”,江东新区提出,致力于把江东滨江新城、高铁新城、深河科技园分别打造成现代服务高地、“融深”“融湾”高地、创新创业高地,以“三个战略高地”鼎力支撑,统筹推进新区全域高质量发展。
重点区域聚焦
城市起步区组团
高标准建设江东滨江新城
打造三江交汇处“城市客厅”
城市起步区组团,是江东新区“三点三带四组团”战略发展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江东新区城市建设的主战场。
从区位来看,城市起步区组团位于城东街道,地处“三江六岸”金三角,规划面积10平方公里,与中心城区、老城区隔江相望,东枕梧桐山,西临东江水,南接高铁新城组团,北邻大学城。
江东新区提出,高标准建设江东滨江新城,而城市起步区正是核心和重中之重。
为此,江东新区将加快城市起步区的片区开发和城市更新,系统提升城市功能品质,打造三江交汇处“城市客厅”,实现功能联动布局,持续提升高端服务功能,推动一批城市基础和功能性配套设施项目建设,打造河源城市综合服务中心和展现新区城市颜值与气质的重要窗口。以“三江六岸”为纽带,新区推进城市起步区滨江功能带规划建设和产业园区滨江配套用地(首期)控规落地实施,培育“碧道+”产业群落,大力发展总部经济、科教培训、文化创意等高端现代服务业,打造水陆联动的滨江都市经济带。
高铁新城组团
发展四个核心片区
打造河源门户形象
高铁新城组团位于江东新区中部,以高铁河源东站为核心,以临江镇为主阵地,规划面积为26平方公里。规划定位为粤港澳大湾区东北部枢纽、河源市中央商务区、河源市行政服务中心。
按照规划,高铁新城主要发展四个核心片区:一是高铁站前中央商务区;二是迎客大道以北、东江东岸休闲商业区;三是华南城以南、柏埔河与东江交汇处创意居住区;四是东环路以东、柏埔河以北市民综合服务区。
据介绍,根据“一核、一心、三带、五片”的规划蓝图和战略目标以及高铁新城开发实际,江东新区将从四个方面推进高铁新城的开发建设,发挥高铁新城改变河源未来城市形态的战略支点作用:一是抓基础设施和民生设施建设;二是抓成片土地的综合开发建设,补齐城市功能短板;三是抓土地储备和土地盘活;四是抓现有工业企业特别是上规企业的稳产增产,并根据片区开发建设需要适时转产和就近转移。
在开发建设时序和规模上,江东新区按照市委、市政府要求的“一年开发1—2平方公里、五年开发6平方公里以上”的发展目标,编制了“十四五”开发建设计划和2021年开发建设计划。其中,“十四五”拟开发建设面积约10平方公里;2021年开发建设面积约3平方公里,打造河源门户形象,补齐功能短板。
其中,赣深高铁河源东站综合交通枢纽作为围绕赣深高铁河源东站建设的配套市政项目,是高铁新城建设的重中之重,目前正加快推进建设,确保与高铁通车时间节点同时建成投入使用。此外,高铁新城已有浩创智慧云港、南方报业传媒基地、中电产融、华南城桥头综合商业体等一批在建、在谈或准备实施的项目。
发展与谋划
畅交通 构建“三纵十横”城市大交通体系
江东新区把“城市”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以“畅交通、补功能、提形象”为目标推进城市建设,进一步提升城市功能品质和发展能级。
城市建设,交通先行。交通在城市建设中发挥着先导性、基础性、战略性作用。江东新区朝着建设“未来城市”的方向,规划建设“三纵十横”城市大交通体系。
“三纵”:从西往东分别为205国道、东环路、东江东路,是打通城际间的外联“动脉血管”。
“十横”:由北往南分别为建设大道东、江东九路、新河紫路、双下路、迎客大道、力王大道、东环南路、科技五路、科技大道、紫古大道。“十横”既是疏通新区内部的循环“毛细血管”,又是畅通新区和中心城区其他组团的内联“静脉血管”,也是江东新区连接源城区、高新区、东源县城三江六岸的“缝合线”。
目前,江东新区已建成“一纵五横”(一纵:东环路;五横:建设大道东、江东九路、迎客大道、东环南路、紫古大道),在建“两纵一横”(两纵:205国道、东江东路;一横:新河紫路),拟建“四横”(双下路、力王大道、科技五路、科技大道)。
市政道路方面,目前已建成东江东路北段、凤凰路等25条、26.9公里,其中城市起步区建成10条、10.8公里。
“十四五”期间,江东新区将进一步加快打造外通内联的立体化交通体系。
一方面,打通外联大通道。积极对接广河高铁、深河高铁、河揭高铁、深惠河城轨和河惠深、河惠汕高速的规划实施,配合推进G205改线、G355改建工程建设。
另一方面,畅通内联微循环。加快江竹大道、东环路改造等项目建设,推动东江东路贯通至柏埔河,加快与中心城区其它区域的快速连通。
今年,江东新区计划贯通新河紫路、江东九路、东江东路胜利桥至紫金桥段等道路,建成后将有效缓解江东新区的交通压力。
补功能 强化城市要素集聚力和辐射带动力
在城市建设过程中,江东新区将加快补齐城市功能短板,强化新区的要素集聚力和辐射带动力。坚持定位引领功能,功能引领规划,规划引领发展,通过项目补功能,特别是注重引资质量。
提升公共服务功能——在城市起步区和高铁新城两个片区,在现有建成的河源高级中学、东岸学校、碧桂园学校、园区小学等4所学校基础上,今年将全力加快推进华师大附属河源江东星河学校、凤凰山学校、碧桂园学校二期、城东学校迁建、古竹实验小学等学校建设,华师大附属星河学校将致力打造成全市乃至全省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品牌。
今年,江东新区将全力支持服务好深河人民医院的建设,确保深河人民医院年底全面运营。同时,加快沿江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全力推进新区城市消防站、大学城派出所、高铁新城派出所等城市公共服务项目建设,全力协助推进市融媒体中心、市青少年宫、教师发展中心、市中级人民法院等项目建设,持续增加文化、教育、医疗等公共资源供给。
提升高端服务功能——围绕打造三江交汇处“城市客厅”的目标,江东新区注重引导高端城市功能、商务功能向新区集聚,通过引进优质项目补功能。目前,已引进了中骏世界城、东塔商务中心、总部经济区、湘商集团总部基地、科创城、民营企业总部基地、国企总部基地等项目。这些项目建成后,将有效集聚商业商务、服务业高端业态。
提升城市宜居功能——注重生态环保,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建设了梧桐山公园、柏埔河碧道等一批大中型公园、休闲小公园和街头游园,“绿色客厅”不断增多。注重品质宜居,除已建成的碧桂园系列项目、华南城等高品质商住小区外,全力推进中骏璟锋、时代倾城、星河丹堤、尚悦花园等高品质商住项目。随着城市越来越生态宜居,社会各界对江东新区越来越认可。
提形象 展示江东魅力的城市形象窗口
江东新区拥有52公里的东江江岸线,拥有三江交汇的绝美景观。
按照市委“提高度、降密度、现代化”的要求,江东新区在城市建设过程中,一是注重打造城市地标:谋划打造东塔商务中心等4栋超百米的地标性建筑。二是注重城市规划过程中的“留白”,按照市委“坚持科学规划、从容建设”要求,不急于上项目,将不可再生的稀缺滨江资源“留白”,留给更符合城市高质量发展、更能提升城市形象、更能带动产业发展的项目。三是注重打造魅力特色滨水城市:结合新区江岸线长、滨江资源优的优势,推进东江东岸碧道、生态环保城市会客厅、南方报业粤东北文化产业园等项目,打造沿江天际线、风景线,展示江东魅力的城市形象窗口。
■文/图:本报记者 黄世军 特约记者 俞俊翔 通讯员 陈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