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县区新闻 > 和平县

和平县长塘镇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把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

激发人才活力 激活振兴力量

2023-11-06 10:07:32 来源:河源日报

596258136c57b4da2d30ee968bc22e33_hyrbs1106005_001_01_s.jpg

■日前,在和平县长塘镇田吉村,致富带头人指导村民采摘百香果。

970933dfdca9de67775fbec801ea95d3_hyrbs1106005_001_02_s.jpg

■日前,和平县长塘镇秀河畲族村村干部向村民宣传森林防火等知识。

2c29f6acee94b3d34d81abcacc75310d_hyrbs1106005_001_03_s.jpg

■和平县长塘镇秀河畲族村村容村貌

951a7efe37ebcb3ec19e2c3ee35a0002_hyrbs1106005_001_04_s.jpg

■和平县长塘镇街镇全貌

核心提示

要实现乡村振兴,关键在于人才振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推动乡村人才振兴,把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让愿意留在乡村、建设家乡的人才留得安心,让愿意上山下乡、回报乡村的人更有信心,激励各类人才在农村广阔天地大施所能、大展才华、大显身手。

今年以来,和平县长塘镇将人才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加速器”,着力突破人才瓶颈、促进产业发展,充分发挥各类人才作用,使乡村振兴与人才发展同频共振、深度融合。

拓宽门路“引”才

已是深秋时节,位于和平县长塘镇田吉村的栩轩种养专业合作社的种植基地仍然是绿油油的一片,长满枝头的脐橙开始有变成橙色的迹象,不用半个月,便可以进入采摘期。合作社的负责人徐应伟原本是一名在广州开了8年酒楼的小老板,为了响应镇里鼓励本土人才返乡创业的号召,同时也为了更好地照顾家里的老人和小孩,他于2015年毅然结束了广州相对稳定的生活,选择更为艰难的返乡创业之路。

长塘镇注重“向内挖潜”,瞄准新农人、致富带头人等各类本土人才资源,开展全面、细致地摸底排查工作。徐应伟就是被动员返乡的人才之一。

回到家乡后的徐应伟充分发挥致富带头人的作用,出资200万元成立和平县栩轩种养专业合作社,为社员们提供土壤改良及种植技术、农业信息,并负责技术指导服务,指导社员们享受各种优惠政策,掌握先进的种植技术和知识。倡导绿色环保、健康生态的农场经营理念,采用先进管理技术,按绿色产品的种植要求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溯源制度进行标准化种植。合作社执行了一系列的标准化种植规程,产品质量得到不断提升。2020年,合作社的猕猴桃基地被认定为广东省级菜篮子基地;“栩轩”牌猕猴桃产品获得绿色食品认证。2022年,“栩轩”牌猕猴桃产品入选“粤字号”农业品牌目录。

目前,和平县栩轩种养专业合作社有猕猴桃示范种植面积910亩、百香果200多亩,年产量达630多吨,年产值达839万元,提供就近就业岗位70个,带动村民增收致富。和平县栩轩种养专业合作社在2018年12月被评为河源市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单位;2022年4月,被评为中国生态种植养殖AAA级示范社;2022年11月,被评为广东省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单位;2023年3月,被评为国家级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单位。

致富带头人徐应伟于2019年被评为最美新时代农民,2020年被评为河源市劳动模范,2021年被评为广东省农村乡土专家,2023年被评为和平县创业致富归雁人才。

下足功夫“育”才

和平县长塘镇依托镇委党校、镇人才驿站,加大基层人才培养力度。不定期邀请专业技术人才深入基层一线,到田间地头开展技术交流活动,为村民提供相关咨询、技术指导。为擦亮本地特色农产品品牌,长塘镇将培养出的种植大户联合在一起,共同创建了特色农产品品牌“圳兴源”,通过提高品牌溢价能力为民增收,通过提高种植技术提升良品率,通过品牌知名度打开珠三角市场,通过拓宽销售渠道解决农户的农产品滞销难题。

河源市圳源农业服务有限公司是由长塘镇规模较大、种植技术过硬的种养大户联合发起成立、以向农户提供猕猴桃和百香果等农产品种植、加工、销售全产业链服务为主业,在国家标准之上制定了更高的产品标准,注册了长塘特色农产品高端品牌“圳兴源”。同时,进一步引入农业指导团队指导猕猴桃、脐橙和百香果等种植合作社,提升种植技术,提高良果率,增加市场竞争力,并利用消费帮扶和平台推广助力本地农产品销售,通过统一销售加强质量管控,并建立完备的售后体系,确保“圳兴源”出品的每种农产品都能带给客户最佳食用体验。成立第一年销量即超1万件,客户满意度超过95%,销售额突破100万元,成为全镇首个百万级品牌。根据圳源公司与长塘镇签订的合作协议,年营业收入的6%用于发展壮大长塘村集体经济收入,2022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获得分红6.18万元。

长塘镇将进一步加大资金投入,将“圳兴源”打造成为具有长塘特色的农业产品品牌,提高农产品溢价能力,推进优质稻、百香果、猕猴桃和油茶等特色农产品向规模化、标准化、数字化发展。同时,计划建设长塘镇农产品集散中心,项目建成后能有效打开长塘镇农产品对外销售窗口,为本地农产品集中营销提供高效便捷的平台,辐射两省三县六镇,拉动农业经济发展,逐步形成区域化、产业化、规模化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增加农民收入和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机会。

尽心尽力“用”才

11月进入森林防火期,降雨量减少,空气干燥,树叶脱落,易燃可燃物载量,森林火灾风险增加。11月1日,长塘镇秀河畲族村的村干部朱军聪和村里的另外两名村干部一起,进村入户开展森林防火宣传工作。

朱军聪是一名年轻的中共党员,也是秀河畲族村党支部委员会支部委员、综治员、“人民调解员”“法律明白人”。在扎根基层工作的5年中,他记录村情民意、及时化解矛盾纠纷、深入宣传政策法规、服务疫情防控……看似平常,但责随职来,心随责走,每一件小事都需要用心浇灌,才能成为群众的“暖心人”“贴心人”。

长塘镇坚持用才、爱才、重才的人才理念,注重把优秀返乡创业人才、专业技术人才、种植养殖专业人才、致富带头人选进村“两委”班子,将青年人才作为村级后备村干部培养。秀河畲族村是和平县两个畲族村之一,在推进乡村振兴工作,产业发展、脱贫攻坚、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等方面都取得较好成效,镇党委选优配强村“两委”班子队伍,将人才队伍建设放在重要位置,该村6名村“两委”干部中有5名大学毕业生。秀河畲族村积极探索“党建+人才+乡村振兴”的发展理念,完成少数民族风情馆、家训文化馆、村史馆和荣誉馆及少数民族团结广场建设,不断开发少数民族以及红色旅游资源,促进村内经济发展,带动村民增收。

在“兵强马壮”的配备下,秀河畲族村坚持高标准严要求,立足自身资源禀赋,突出抓好产业发展,努力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目前,该村种植油茶1500亩,年产值约150万元;种植莲子150亩,年产量约3.5万斤,年产值约45万元;淡水鱼养殖产业共30亩,年产量约6万斤,年产值40万元;藏香猪年出栏量约80头,年产值约25万元。同时,投入300多万元新建高效肉鸡养殖场,年出栏量20万只,每年可增加村集体经济纯收入35万元以上。

“红色盐站”是秀河畲族村重要的红色文化资源,是土地革命时期和平县向中央苏区运盐的两条主要通道之一,是为中央苏区运送食盐、药品等重要物资的地下站点,有着丰富的革命历史内涵。

为利用保护好这一红色文化资源,深入推进党建引领乡村振兴,深圳驻长塘镇帮镇扶村工作队积极筹资助力提升“红色盐站”遗迹广场纪念设施。他们与村干部一起,深入查阅历史资料,遍访“红色盐站”历史经历者后人,并前往根据地实地学习,以最大限度真实直观地再现“红色盐站”的历史场景,提炼其所蕴含的革命精神。7月25日,“红色盐站”遗迹广场纪念设施正式落成启用,成为长塘镇不可或缺的党建教育学习场所和文化历史旅游资源。

近3年来,秀河畲族村全面提升村“两委”干事水平,全面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调动广大群众参与乡村振兴的热情和积极性。大力宣传乡村振兴战略的利民惠民意义,通过走访入户、村党员干部带头等方式,积极发动村民投入家乡建设。截至目前,该村村民在新农村建设中无偿提供土地6000多平方米,实际集资150万元,志愿者参与乡村建设1000多人次。

■组稿:本报记者 叶春雨 特约记者 江逸伦 ■摄影:本报记者 冯晓铭

    上一篇:上陵“竹”梦前行
    下一篇:没有了
    数字报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