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县区新闻 > 和平县

和平县坚持制造业当家 坚定实施“产业兴县”行动

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的和平篇章

2023-03-02 10:34:23 来源:河源日报

b91572e2df7643ea5259f349ce671996_0302004_001_01_s.jpg

■2月28日上午,和平县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开幕。通讯员 叶莲花 摄

2503988b23823a1bc5f3b5790e666e33_0302004_001_02_s.jpg

■和平县城 本报记者 冯晓铭 摄

核心提示

2月28日至3月1日,和平县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召开。2023年和平县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全方位抢抓机遇,比学赶超、争先进位,坚持制造业当家,坚定实施“产业兴县”行动,全力推进“三个六”产业发展,树牢大抓项目、抓大项目鲜明导向,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大力提振市场信心,持续激发高质量发展潜能和活力,突出做好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工作,有效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促进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努力实现又稳又好发展,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的和平篇章。

2022年成绩单

2022年,和平县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29亿元、农业总产值43.1亿元、全社会工业增加值14.9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4.2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9.6亿元、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4.1 亿元、税收收入4.8亿元;城镇居民、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至29509元、19845元,同比增长2.4%、6.7%。

全力以赴抓产业 经济运行稳中提质

“六个十万亩”农业种植基地建设提质提效,彭寨镇(丝苗米)、古寨镇水西村(水稻)分别被认定为省级“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专业镇和专业村。“六个十亿级”产业集群初具规模,新签约广东中成新型建材、德鸿科技等一批投资超亿元项目。林寨古村成功创建国家3A级旅游景区,“醉美客乡·绿色和平”乡村旅游精品线路获评第三批广东省乡村旅游精品线路,新增限上商贸企业9家,“六大服务业”培育成效初显。

多措并举强联通 “融湾”“融深”步伐加快

238国道鸭塘至兴隆中桥段、253省道热水至青州段改建工程等项目稳步推进,交通路网不断完善。全面完成村内道路攻坚任务,建设村内道路262.43公里。深化商事制度和“证照分离”改革,企业开办压缩到1个环节、时间压减到1个工作日,营商环境不断优化。全县216个行政村村集体经济收入均达到10万元以上,达标率100%。科创平台建设取得新突破,成功申报首个省级农业科技园区。

千方百计促融合 城乡面貌明显改善

8个农贸市场全面完成改造,获市通报表扬。完成背街小巷改造8处,新改建公厕2座,整治内涝点3个,新增城市路灯150盏,修复城市道路破损路面3000平方米。建设“四好农村路”11公里,整治农村道路隐患113处。完成大坝、上陵2条县级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创建美丽宜居村庄45个。村庄绿化覆盖率达31%以上,清拆存量泥砖房 36.2万平方米,完成农村厕所改造378户。

用情用力办实事 民生福祉持续增进

常态化实施党政主要负责同志“面对面”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机制,办结突出民生问题838宗,高质量完成年度“十件民生实事”。新增优质高中学位3000个、幼儿园学位360个,高考本、专科入围率均位居五县二区第一,荣获“河源市高中教学质量综合管理一等奖”。县图书馆分馆实现乡镇全覆盖,采茶戏、竹纸制作技艺被列入第八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成功申报广东省紧密型县域医共体高质量发展综合试验区,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成效获全省通报表扬。社会保障更加有力。培训“粤菜师傅”837人、“南粤家政”461人,城镇新增就业3280人。

坚定不移抓防治 生态名片更加亮丽

清理河段36条235公里,整治“四乱”问题61宗,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水质达标率、国省考河流断面水质达标率、河湖“四乱”问题销号率、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率均达100%。2021年度全市全面推行林长制实施评估综合得分排名第一。2021年第二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交办信访举报案件全部办结,为全市首个办结率100%的县区。

精准高效防风险 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餐饮场所燃气报警装置安装率达100%,2021年度全市安全生产责任制及消防工作考核获评“优秀”等次,位列县区第一。高效落实省地质灾害防治三年行动,成为全市唯一获评广东省地质灾害防治三年行动先进集体的县区。扎实推进常态化扫黑除恶斗争,刑事治安警情连续12个月同比下降。

依法行政尽职责 服务效能不断提升

2023年这样干

和平县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年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以上;农业总产值增长10%;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6.8%;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5%;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控制在3%以内;完成省、市下达的节能减排任务。

聚力抓产业、稳支撑

夯实高质量发展根基

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坚定“三个六”产业发展思路不动摇,落实制造业当家“一把手”工程,下好重点产业规划“先手棋”,不断厚植特色产业的比较优势。建强高质量发展平台,启动扩园121万平方米,力争年度供地40万平方米以上。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力争引进超亿元先进制造业项目15个以上。强化工业攻坚突破,加快打造“六个十亿级”产业集群,力争新上规企业6家以上。增创农业特色优势,提级建设“六个十万亩”农业种植基地,重点打造以彭寨、古寨等10镇为核心区的10万亩丝苗米种植示范基地。打造三产发展亮点,统筹培育发展“六大服务业”,打造一批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精品民宿等“复合型”网红打卡点。

聚力抓机遇、融“双区”  

激发高质量发展动能

抢抓“双区”和横琴、前海、南沙三大平台建设等重大机遇,持续优化交通、产业、机制等对接联动,推动和平县“融湾”“融深”工作取得新成效。完善交通物流网络,依托赣深高铁、粤赣高速、京九铁路和城市路网,着力优化现代物流基础布局,全方位提升与“双区”物流的通达水平。持续推进产业共建,充分发挥招商小分队等专业招商力量,引进一批带动作用强、示范引领优势明显的大企业大项目。健全衔接制度机制,打造更高水平营商环境,探索建立人才共引共育共享对接交流机制,为和平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撑。

聚力抓改革、促消费

释放高质量发展潜力

坚持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向改革要动力,充分发挥投资、消费作用,坚定落实“两个毫不动摇”,不断释放发展潜力。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巩固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成果,支持国企聚焦主业,依法依规参与乡村振兴、医疗健康、产城融合等领域项目建设。释放消费市场需求,打好“消费券+消费政策+促销活动”组合拳,稳定汽车、家电等重点消费,积极配合做好文旅消费季系列活动。支持民营经济发展,全面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

坚持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纵深推进政府系统全面从严治党,政府服务效能得到新提高。办理县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20件,承办市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32件,答复率和满意率均达100%。受理“12345”热线群众反映事项建议11234宗,办结11221宗,办结率超过99.8%。

聚力抓城乡、补短板 提升高质量发展品质

以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为切入点,认真落实市领导定点联系县区和联镇包片工作机制,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加快把县、镇、村发展短板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潜力板。全力打造精致县城,推动城区机械式立体公共停车库全面建成使用,推进智慧城管综合指挥中心建设。全面建设美丽城镇,把各镇打造成为乡村治理中心、乡村服务中心、乡村经济中心,打造更多小公园、小广场等公共活动空间和一批辨识度高、别具特色的网红地、打卡点。加快建设和美乡村,建设行政村单改双等农村公路55公里,改造危桥8座,全力争创“四好农村路”省级示范县,改造25%以上存量问题厕所,确保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60%。

聚力抓治理、优生态 擦亮高质量发展底色

坚持以绿美和平生态建设为引领,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持续巩固提升绿色生态优势。筑牢绿色生态屏障,完成2.09平方公里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建成碧道2公里,扎实推进国家储备林、高质量水源林建设,加快协同构建“林和城相依、林和人相融”的高品质城乡绿美生态环境。推进污染防治工作,积极推动重点企业开展有机废气深度治理,确保高标准完成上级空气质量考核目标任务。加快绿色低碳发展,实现工业园区循环化改造全覆盖,积极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和平模式。

聚力抓民生、办实事 共享高质量发展成果

持续深化落实党政主要负责同志“面对面”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机制,采取更多暖民心、惠民生举措,持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大力促进就业创业,确保全年新增城镇就业3000人,支持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多渠道灵活就业和自主创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实现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生育保险应保尽保。统筹优化教育资源,全力推进县职业技术学校迁建,福和小学、福星中学、青州中学等扩建项目建设,谋划实施东山、城南、高铁新区等 3 所幼儿园建设。提升医疗卫生服务,扎实推进“广东省紧密型县域医共体高质量发展综合试验区”建设,推动合水、上陵等镇创建省级卫生镇。推进文体事业发展,深化全国县级文明城市提名城市创建,加快推进全民健身广场建设,启动县美术馆、县工人文化宫建设。

聚力抓安全、保稳定 筑牢高质量发展底线

坚持以大概率思维应对小概率事件,坚定不移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牢牢守住安全发展底线,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法治和平。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有效防范化解房地产、金融、债务等领域风险。提高公共安全治理水平,加强建筑施工、交通运输、城镇燃气、危化品、消防等重点行业领域安全监管,防范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大力提升社会治理效能,引导群团组织、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和志愿者参与社会治理,发展壮大群防群治力量。

■组稿:本报记者 叶春雨 特约记者 朱景优

    数字报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