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绿色发展的和平路子
■和平福和文体广场,年轻人在踢球。
■位于和平县大坝镇的腐竹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内企业生产车间
■和平县黄石坳省级自然保护区
核心提示
市第八次党代会和市委八届二次全会赋予了和平坚持稳字当头,实现又稳又好发展和推动“产城融合”“城园互动”的新使命、新任务。
面对新挑战、新使命,今年以来,和平县委召开8次常委会会议、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会和全县干部大会,开展12次专题调研,深入学习领会省、市有关会议精神实质,准确把握其深刻内涵,结合县第十四次党代会和县委十四届二次全会确定的发展目标,自觉对标对表新部署、新任务、新要求,及时校准发展偏差,尤其是围绕省委深化“1+1+9”工作部署和市委加快培育“五大产业”、大力实施“七大行动”工作重点,优化提出了建设猕猴桃、百香果、优质稻、茶叶、油茶、黄豆等“六个万亩”农业种植基地,打造钢铁、腐竹、食品饮料、新材料、新医药、可穿戴饰品等“六个十亿级”产业集群,培育文化旅游、商贸流通、仓储物流、农机服务、电子商务、数字经济等“六大服务业”,推动一产接二连三,打造“产城融合”“城园互动”和平样板,努力探索走出一条适合和平的绿色发展道路。
生态环境新优化
贯穿整个和平县城的“和平河”,之前相当长一段时间内遭遇污染等问题。如今的和平河水面波光粼粼,鸟儿回归、鱼儿重现、生物多样、水清岸绿。从和平县环境监测站2022年1月7日监测结果看,和平河水质达Ⅲ类水管理目标要求。
2021年11月,和平县委书记邓卓文在巡河时,发现和平河县城段河道堵塞严重、橡胶坝毁坏等问题,要求相关职能部门立即整改。县水务局为此组织开展了为期35天的河道清淤和橡胶坝修复工作,共清理河长3.8公里,修复橡胶坝2座。通过对河道清淤及橡胶坝修复等措施,有效改善了河道水域环境,提高了河道行洪能力和净化水平,极大程度提升了县城一河两岸的面貌,也提高了人民群众幸福感。
近年来,和平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坚持方向不变、力度不减,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取得显著成效,生态环境质量大幅改善。
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统筹推进治气、治水、治土、治废行动,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达100%。
深入推进河长制,加强水资源管理保护,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水质达标率和地表水水质优良比例均排在全市前列。
全面落实林长制,稳步实施桉树林退出改造工程和林业生态工程,持续开展新一轮绿化和平大行动,去年完成森林碳汇林抚育6.6万亩、森林抚育9.4万亩,全县森林覆盖率达75.5%,生态美丽宜居城市名片更加亮丽。
积极巩固第一轮和第二轮中央生态环保督察整改成果,有力整改指出的问题和交办的案件,全部办结2021年第二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交办的信访举报案件,成为全市首个办结率100%的县区,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推进县城供水管网黄峰斗发电站应急输水管工程,推进灯光球场升级改造工程,解决县城供水难、停车难问题。
乡村振兴新突破
初夏时节,适合到水背村走一走。小河里涨满了水,水清岸绿、鱼翔浅底。干净的村道穿过整个村庄,沿途的农家小楼错落有致,房前屋后草木茂盛、绿意盎然。大坝镇水背村是和平县近年来大力开展人居环境整治的一个缩影。
据悉,和平县主要通过“五大行动”擦亮底色,加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开展村庄清洁“春季战役”专项行动,保持村庄干净整洁。大力推进弃用危旧泥砖房清拆扫尾攻坚行动,已累计拆除危破旧泥砖房3万余栋358万平方米,今年需完成应拆泥砖房40万平方米。有序开展“五清”专项行动,全县141条河流得到有效治理。有效推动农村生活垃圾治理行动,全县216个行政村、1516个自然村建立并完善垃圾收运处理体系,今年投入1000万元提升改造镇级垃圾中转站和村级垃圾收集点。稳步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已完成户厕摸排81729户、公厕摸排283座。
乡村振兴,离不开产业振兴。和平县大力发展富民兴村产业,打造美好生活图景。和平县积极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实现一县四园:猕猴桃省级现代产业园建成使用,实现总增收3644.25万元;腐竹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加快建设,完成投资1.9亿元;丝苗米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已成功入选,计划总投资2.29亿元;省级油茶跨县集群产业园,正在建设深加工生产线。同时,大力推动猕猴桃、百香果、油茶、茶叶、花卉、黄豆、生猪及肉鸡养殖等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初步形成以下车、青州两镇为核心的万亩猕猴桃种植示范基地,以贝墩、合水两镇为核心的万亩黄豆种植示范基地,以合水镇为核心的万亩油茶种植示范基地,以彭寨镇马塘片为核心的万亩优质稻种植示范基地,以青州、热水两镇为核心的万亩茶叶种植示范基地,以大坝镇为核心的万亩百香果种植示范基地(“六个万亩”农业产业基地)为支撑的特色农业产业基地发展格局。
此外,和平县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多措并举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确保今年年底前216个行政村100%实现村集体经济年收入达10万元以上。
和平县通过四大机制,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
稳定现行帮扶政策机制。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保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为580户脱贫户发放扶贫小额信贷资金2780.29万元,共贴息217.85万元。创新就业帮扶机制,每年与深圳福田联合举办招聘会,3479名脱贫人员实现稳定就业。
完善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2022年,全县原建档立卡脱贫户共4821户12329人,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5943元;防止返贫监测对象43户171人,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0864元。在坚决守牢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的基础上,今年力争重点关注脱贫户实现10%的增收。
健全扶贫资产管理机制。全县形成扶贫资产的项目共有1179个,投入资金3.45亿元,共完成1179项扶贫资产登记确权,并对收益分红类的扶贫项目定期开展风险评估。
实施驻镇帮镇扶村机制。全县164名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员、41名驻村第一书记积极对脱贫人口开展返贫帮扶监测工作,走村串户走访和座谈,围绕年度重点工作任务,认真做好镇、村发展谋划。
产城融合新样板
和平县坚持规划先行,聘请第三方编制《和平县打造“产城融合”“城园互动”样板三年行动计划》,高质量高标准完成高铁新区核心区、福和产业转移园三期等多个区域控制性详细规划,城市空间布局得到优化。
去年,在新一轮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周期里,和平县迎来“开门红”,取得了全省第三的历史最好成绩。今年以来,和平县深入推进全国县级文明城市提名城市创建工作,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突出补短板、强弱项,大力开展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十大专项整治提升行动”,城市“六乱”得到明显改善,市容环境干净、整洁、有序。
根据2021年和平县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年度测评成绩反馈情况,和平县委、县政府对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实地测评失分严重项目,确定了10个方面的整治重点,包括交通秩序整治,“三线”整治,“门前三包”及“牛皮癣”整治,城乡结合部、背街小巷整治,农贸市场整治,户外广告整治,建筑工地整治,城市河道环境整治,老旧小区整治,校园及周边环境整治等,动员引导全县上下围绕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的突出问题,立即行动起来,利用3个月左右的时间,集中打一场城市环境综合整治攻坚战,为该县成功创建全国县级文明城市提名城市奠定坚实基础。
街巷四通八达,被称为城市的“毛细血管”,因为年代久远、缺乏规划等一系列原因,存在着卫生环境较差、交通拥堵、停车混乱、路面破损、违章搭建等问题。同时,这里也是居民区、商业店铺等较为集中的区域。背街小巷的整治、提升,不仅关系着一座城市的颜值,也直接影响着宜居度和人们的幸福感。今年以来,和平县改造升级一批背街小巷、城市公厕,新建成3个农贸市场,中心市场升级改造也即将完成,西门桥重建通车,和平河完成清淤蓄水,城市美化绿化亮化水平进一步提升。
回首过去,美丽和平展新颜。展望未来,和平大地正以青绿执笔描绘美丽新画卷。
■组稿:本报记者 叶春雨
特约记者 朱景优
■摄影:冯晓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