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抓“第一资源” 提升“第一动力”
——和平县人才工作综述
■1月11日,和平县开办中央人才工作会议精神专题学习会暨人才政策讲座。朱景优 摄
■和平县人才公寓。和平发布人才新政“智享十条”,从待遇、住房、生活保障等方面,力求从根本上解决人才留不住的问题。黄永锋 摄
和平县人才工作提升“十大招”
□ 和平县城夜景。近年来,和平县城乡面貌日新月异,为留住人才奠定了基础。 冯晓铭 摄
核心提示
近年来,和平县委、县政府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才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和市委的决策部署,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县战略,深入贯彻落实《“广纳英才·智汇河源”人才开发三年行动方案》和“雁归源”人才行动,坚持政治引领,紧扣任务重点,优化引才路径,用更加长远的眼光、更加开阔的思维、更加开放的胸怀、更加有力的措施,深入挖掘河源籍在外人才这个“第一资源”,推动全县人才工作取得新成效新进展,为推动和平县高质量发展提供“第一动力”。
坚持政治引领 党管人才工作更有深度
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开发人才是一项具有特殊地位的战略任务,关系国家兴衰。古往今来,人们无不把人才之治作为富国之根本,兴邦之大计。坚持党管人才建设,不仅有利于巩固和壮大党的执政基础,提高党的执政能力,而且有利于大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高人才工作水平,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提供人才保障。
增强党管人才合力。和平县升格县人才工作领导小组为县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县委书记兼任组长;县长兼任第一副组长;副组长由县委副书记,负责组织、宣传工作的常委,分管科技、公安、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工作的副县长兼任;26个县直单位为成员单位,构建成庞大的县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队伍,形成合力,共同推进人才工作高质量发展。
落实党管人才责任。和平县委制定《和平县委领导班子联系服务专家工作制度》,完善党管人才工作格局。同时,要求各单位落实领导干部联系服务专家制度,压实主体责任,明确各单位人才工作目标,激发各类人才创新活力。
强化党管人才措施。和平县强化组织部门对人才工作的牵头作用,将人才工作纳入各乡镇、各部门单位党建工作责任和领导班子年度考核内容,落实了“一把手”围绕乡村振兴、生态环境保护等重点工作育人才、用人才的“第一责任”。
紧扣任务重点 人才“引育留用”更有力度
人既尽其才,则百事俱举;百事举矣,则富强不足谋也。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回答了为什么建设人才强国、什么是人才强国、怎样建设人才强国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和平县围绕实施“人才强县”战略,紧扣人才开发工作任务,努力做到引才有政策、育才有良方、留才有温度、用才有舞台。
完善引才政策,针对不同人才类别做到“因才施政”。和平县今年修订了《和平县人才引进培养管理实施意见》,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人才引育工作,除募集社会资金212万元外,县委、县政府将人才发展专项资金由100万元提高到2000万元。同时,新的《实施意见》从人才学历、职称、专业技能和岗位匹配性等方面,细化了六大类引进人才对象,实施阶梯级引才政策。由于和平县在教育、医疗卫生等方面高层次人才匮乏,和平县委组织部起草制定了《关于和平县教育人才引育若干措施》,进一步提高人才引进力度,为引进该县急需紧缺类人才提供了政策保障。
以问题为靶向“开良方熬良药”。和平县在全市率先设立“和平县人才发展基金”,吸纳社会力量,补充了财政在人才工作支出方面的经济短板。增设“高层次人才编制池”,盘活机构编制资源,解决优秀人才无编可用的痛点。通过开展“粤菜师傅”“南粤家政”“广东技工”“农村电商”等特色技能培训班85期,累计培训3458人,进一步提升“归雁”“家雁”求职技能,对“归雁”授之以渔。发放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类补贴、一次性创业资助、租金补贴等各项补贴共1576人次,合计补贴269.93万元,优化了就业创业环境,有效助力更多本地人才回乡创业。
思人才之所虑,解留才之困。和平县受经济发展和科研环境的条件制约,人才往往在服务期满后就会通过各种方式调离和平,为此和平也被戏称为“人才培养后花园”,这是和平人才工作的一块心病。如何把人才留在和平,也是急需解决的大事。和平县委组织部通过向用人单位、人才本人调研了解,立足人才所忧,发布和平县人才新政“智享十条”,从待遇、住房、生活保障等方面,力求从根本上解决人才留不住的问题。
放权松绑,不拘一格用人才。和平县委组织部在用人导向上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制定人才培养计划,“破四维”和“立新标”并举,畅通干部交流晋升渠道,能者上,庸者下,给有才能的干部提供更大的舞台。
优化引才路径 人才富集效应更有广度
栽得梧桐树,引得凤凰来。和平县立足建设人才层次高、体制机制活、创新能力强、产业发展快的区域人才高地,通过搭建平台,扩宽引才路径,人才富集效应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搭建人才专属平台,完善引才基础建设。和平建设县级乡村振兴人才驿站和11个镇级乡村振兴人才驿站,以人才驿站为辐射点搭建用人单位与高端人才交流对接平台和公共服务平台,使人才驿站成为柔性人才的平台、信息发布的窗口、交流对接的纽带和培育人才的基地。目前11个镇级乡村振兴人才驿站已完成挂牌,县乡村振兴人才驿站预计本月底交付使用。
搭建人才服务网络,打通服务“归雁”最后一公里。和平县设立县级“雁归源”服务中心,镇村服务窗口263个(覆盖全县村居),配备“雁归源”联络员和信息员265人。根据信息员对人才情况追踪了解,2021年该县应届毕业生461人,已就业438人(就业率95%),未就业23人;有意愿返乡就业创业在册人员52人,通过“雁归源”人才行动新增就业48人,新增创业9人,带动就业199人。
聘任“引才使者”,以才引才作用明显。通过引进人才的聚集效应,宣传推广和平县人才新政,吸引更多外地人才到和平创业就业。扩大优秀“领头雁”品牌效应,利用“腾讯为村”、微信群、朋友圈、村级广播等方式进行宣传,使得更多有意愿返乡就业创业的青年人了解到“雁归源”服务平台,带动吸引更多“外雁”归巢。2021年该县累计引进各类高层次人才45人,通过“人才使者”宣传,有意向到和平工作的人才12人。
■组稿:本报记者 叶春雨 特约记者 朱景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