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齐民生短板 打造宜居和平
■和平县人民医院
■和平县妇幼保健院新院
■和平县中医院护士为患者作中医药理疗
■和平南园农贸市场投入使用
■在和平县福和幼儿园,一群快乐上课的小朋友。
核心提示
中国温泉之乡、广东省林业生态县、广东省教育强县、广东省卫生县城、广东省县级文明城市……一个个荣誉称号的收获,是和平近年来持之以恒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充实答卷,也是彰显宜居和平独特魅力的好名片。
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和平过去因为客观原因制约,民生领域存在一定短板。近年来,和平高度重视民生事业发展,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民生领域累计支出达172.79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82%,实施了一大批民生实事项目,解决了一大批群众关注的民生问题,教育、卫生、就业、环保等民生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构建了一个环境更美、品质更好、功能更全、服务更优的宜居和平。
激扬古郡气度 绘就教育新貌
明代大儒王阳明在《添设和平县治疏》中提出,“兴起学校,以移易风俗”,“敷施政教而渐次化导之”。重教尚学的风尚,在置县之初就融入了和平县的文化血脉中,从古时的学宫、书院、社学、私塾,到今天的中小学幼儿园,和平县教育一直在传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壮大。
近年来,和平县坚持办有高度、有强度、有温度的和平教育的理念,通过强化政府责任、整合教育资源、深化教育改革、优化师资队伍、全面提升育人品质等一系列举措,推动和平教育在均衡化、标准化、优质化、现代化的道路上实现跨越式发展,用大手笔绘就教育发展的新面貌。
从幼儿园到高中,和平先后新建了阳明中心幼儿园、和爱学校、城南小学、福和小学、华强中学等12所学校;先后完成改建扩建龙湖学校、新社学校等20多所学校,规范化幼儿园44所;新增优质学位2.1万多个。一批新校的创办和老校的改扩建,优化了和平县学校布局,缓解了学位紧缺的民生问题,基本实现了教育均衡化发展,实现了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全覆盖。
和平还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现代化。教育“推现”启动以来,和平县升级了182所中小学(含教学点)的宽带网络;各校建起了完善的校园网,实现校校通;新建“三通两平台”中心机房一个,建有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与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全县中小学均建有门户网站和教育教学管理平台。目前,和平已全面实现“校校有网络,班班有平台,师师有电脑,人人有空间”的数字化校园“四有”建设目标,教育教学以信息化为突破口向现代化迈进。
耕耘带来收获,和平教育获得了跨越式发展。和平不仅在全市率先完成学前教育“5080”目标,高考本科入围率连年增长,还成功创建了“广东省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县”。
卫生事业发展迅速
成为广东医共体建设新名片
卫生计生工作是服务民生的重要工作,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老病死,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是社会高度关注的热点,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
近年来,和平加快构筑完善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全面提升服务水平,在保障群众健康、提高卫生计生工作的能力和水平等工作上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开创了和平县卫生计生工作的新局面。
2019年4月,和平县取消原来的3个医联体架构,整合为1个紧密型医共体:以县人民医院为核心,成立医共体总医院,横向联合县中医院和县妇幼保健院,纵向联合17家乡镇卫生院、245个村卫生站,实行县镇村人财物统一管理,形成了“医疗一盘棋、财务一本账、管理一家人”的新格局。在新架构下,县级医疗机构不再是单打独斗,县域医疗服务体系联为一体,按照功能定位分工协作、分级分层分类管理,甫一运行就展示了蓬勃生机。同年10月,和平便入选国家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试点县,并在试点基础上不断创新突破,把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提到新高度,成为继罗湖、阳西等之后,广东医共体建设的新名片。
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是几年来最能证明和平卫生事业得到长足发展的典型案例。据了解,近5年来,和平不仅在全省率先建立县域医疗“六大中心”、推行卫生财务集中结算,实施“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和农村妇女“两癌筛查”等民生项目,还新建了县急救指挥中心、县中医院新院、县妇幼保健院新院、和康医院,完成老人县人民医院综合楼(二期)扩建,17间镇卫生院完成标准化建设、改扩建乡镇卫生院10间、村级卫生站公建规范化建设203间,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医疗服务水平持续提高。值得一提的是,和平还获评了2018-2020年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单位。
兜牢民生底线 精细为民服务
全面小康,民生为先。高水平全面小康,首先要有高水平的民生供给。近年来,和平在补齐民生短板的基础上整体提升民生质量,提高群众特别是困难群众的获得感。
就业是民生之本,是“六稳”“六保”之首,一头连着经济发展,一头连着千家万户。稳住就业基本盘,既是稳经济、稳社会,也是稳民生、稳人心。受疫情影响,近两年和平稳就业任务艰巨繁重,缓解就业关键在于拓宽就业空间。对此,和平坚持把促进更高质量就业作为优先目标,锚定方向精准发力,写好“促进高质量就业”这篇大文章,深入开展“广东技工”“粤菜师傅”“南粤家政”三大工程,新增就业2.3万余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5%以内,从“好就业”到“就好业”,多措并举筑牢了就业这个民生之基。
一个社会的温度,取决于“底线”的刻度。保基本民生,要优先保障困难、弱势群众基本生活,加大保障力度十分紧要。而社会救助制度作为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保障公民的基本生活,实现社会公平,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促进经济长期平稳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和平县委县政府的多措并举下,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得到了有效保障,城乡居民医保待遇、城乡低保、农村五保供养、困境儿童救助和残疾人“两项补贴”等标准不断提高,社会工作“双百工程”扎实推进,同时,和平县综合福利院建成使用、彭寨区域性老年养护院基本建成、县社会救助站加快改造升级,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率达99%以上。
留住青山绿水 居住更加舒心
即便是寒冬,和平的天空依旧蔚蓝,空气清新,置身其中,让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湛蓝的天空、叠翠的山峰、清澈的泉水……一幅优美的生态画卷徐徐展现在眼前。“和平是一个宜居的县城,这里气候宜人,推窗见绿,出门见景,走在大街上就像走在公园里;这里基础设施齐全,生活便利。”来自江西的叶淑华道出了对和平县城的喜爱之情。
宜居的生态环境,是人民幸福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数据显示,和平县空气环境质量达标率在96%以上,森林覆盖率为75.5%,饮用水水源水质长期保持在国家地表水Ⅱ类标准以上,达标率为100%,生态环境质量保持优良水平。
近年来,和平聚力绿色发展,厚植“生态和平”核心竞争优势,坚决破除把生态环境保护当成发展包袱的思想,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更加突出位置,持续推动全县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努力建设天蓝、地绿、水清、人文环境好的宜居家园。
扎实推进中央、省环保督察反馈意见整改工作,全面完成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整治“散乱污”工业企业(场所)91家,空气环境质量达标率超过96%。
落实河(湖)长制,扎实开展“五清”“清四乱”等专项行动,完成除险加固病险水库6宗、中小河流治理290公里、清理河道2400多公里,8条主要河流保持国家地表水Ⅱ-Ⅲ类水良好水体。加强水资源保护,完成县城备用应急水源建设,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水质常年保持在国家地表水Ⅰ-Ⅱ类,达标率100%。
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持续强化,土壤污染和固体废物等污染管控成效明显。县城生活垃圾压缩中转站建成使用,建筑垃圾消纳场进入试运营。
扎实开展绿化和平大行动,完成森林碳汇重点生态工程15.1万亩、森林抚育60.3万亩,创建自然保护区5个、森林公园6个、市级生态村47个,森林覆盖率保持在75.5%以上。
“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要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和平严格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以前所未有的工作力度推进环境保护工作,守护好和平这一片绿水青山,让和平的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
■展望“十四五”
民生项目让幸福看得见感受得到
无论是教育、卫生与健康,还是民生兜底、生态环境保护,和平把民生事业“时刻放在心头、扛在肩上”, 持续加大民生事业的资金投入,让一个个画在纸上、写在本上的民生项目转变成为群众看得见感受得到的获得感和体验感。
改变没有停止,改变正在进行。和平将把握市委市政府的部署要求,自觉把和平置于全市发展大局,着力补短板、保安全、促稳定,不断增强发展的底气和后劲,把和平高质量发展的路子走对走实,全力以赴推动市委工作部署在和平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平将坚持教育公益性原则,办好办强公办义务教育,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推动学前教育普惠普及安全优质发展,促进普通高中教育提质升级,协调发展职业教育。提升特殊教育基础能力,推进适龄残疾儿童少年教育全覆盖。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落实“双减”政策,建立健全教育评价体系,全面提升办学和育人水平。
扎实推进健康和平建设。和平将深入实施健康和平行动,加快升级改造灯光球场,构建城市社区15分钟健身圈。健全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警处置机制,加强公共卫生机构建设。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推进医疗资源扩容和均衡布局,推进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建设。要着力发展中医药事业,提升健康教育、慢性病管理和残疾康复服务质量。
着力提升公共服务能力。和平将推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实施就业优先战略,高质量推动“广东技工”“粤菜师傅”“南粤家政”三大工程,加快实施 “农村电商”“乡村工匠”“高素质农民培育”等重点工程,扩大就业容量,提升就业质量。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切实解决城乡困难居民住房问题。着力抓好低保、特困、残疾、优抚等群体救助政策落实,做好社会救助兜底保障工作。
坚定实施民生保障行动,不断提升人民生活品质。和平将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解决好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让群众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
■文/本报记者 梁驱远 叶春雨 特约记者 朱景优
■图/本报记者 冯晓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