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县礼士镇
党建引领产业旺 乡村振兴步履稳
礼士镇街镇航拍图
核心提示
党建强,人心聚,乡村兴。近年来,礼士镇采取分类实施、全域提升的措施,下好党建引领“先手棋”,激发党组织带头人、党员、人才三支队伍活力,聚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去年,礼士镇农业总产值达17962万元。其中农业8360万元,林业4082万元,牧业5085万元,渔业226万元,服务业209万元,有力夯实了乡村振兴的发展基础。
【礼士镇简介】
礼士镇位于和平县南端,东邻林寨、东水两镇,西南与东源县船塘镇为邻,西北与公白接壤,距汕昆高速公路船塘互通出口仅11公里,距林寨火车站18公里,是革命老区,属山区农业镇。全镇总面积87.2平方公里,辖梅坝、澄心、大塘、三联、新丰、下涧、龙水、黄茅8个村委会和1个社区居委会,有5274户,人口约2.2万人,常住人口1.61万人。全镇有12个党支部、586名党员。
党建引领
夯实基层战斗堡垒
“立心正身纯信念,好党风育好家风”,礼士镇黄茅村党支部委员兼村委委员李石前的先进事迹,是这句话的生动注解。2018年3月,她发动党员群众,将一条大约280米、行走都显得困难的通往村委会的泥路,改造为一条1.5米宽,可以通摩托车和自行车的硬底化道路。由于家风和谐,2019年,李石前的家庭被市妇联评为“河源市最美家庭”。
这是近年来礼士镇充分建强“头雁队伍”,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引领乡村振兴的具体体现。目前,礼士镇有党组织12个,党员586名,61岁及以上党员191名,占比约33%;大专以上学历党员195名,占比约33%。该镇党员的年龄和学历结构正进一步优化。
本次村(社区)“两委”换届,礼士镇共调整党支书、主任4名,9个党支部的书记、主任全部实现一肩挑,整体干部年轻化,新一届村(社区)“两委”班子平均年龄下降3.6岁,大专及以上学历占比提升1%,35周岁以下的年轻干部5名,打造了一支政治意识强、本领硬、善领路的“头雁”队伍。
产业兴旺
强基固本强村富民
“真的要感谢党、感谢政府,带领我们通过种植莲子增收致富。”礼士镇澄心村村民黄素珍的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莲子产量大、食用和药用价值高、经济效益好。种植莲子让大家的生活改善了不少。”据了解,目前,她所在的和平致珍欣种植专业合作社已经吸引了和平、东源等地350多户农民参与莲子种植。
丰富的自然资源,成为礼士镇产业发展的“发动机”。以耕地为例,礼士镇耕地面积达15152亩,其中基本农田12712亩、旱地面积2440亩。去年粮食总产量4501吨,其中谷物4252吨、豆类59吨、薯类190吨。
近年来,礼士镇因地制宜,着力打造“一村一品”“一镇一业”。目前,礼士镇初步形成了以推广荷花莲子产业为主,结合油茶、水稻等传统产业共同发展的产业格局。
一方面,大力发展荷花莲子特色产业,目前礼士镇荷花莲子种植面积约600亩,主要分布在下涧村、澄心村、三联村等,在镇政府、企业、外出乡贤的共同推动下,已形成种植、加工、销售一条龙的产业化发展模式。
另一方面,巩固发展水稻、油茶种植产业。礼士镇在严守“耕地红线”的同时,盘活“万亩良田”,推动油茶种植业持续健康发展,油茶种植面积约4000亩,充分发挥油茶产业在乡村农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同时,为持续推进乡村产业发展,礼士镇坚持外在引进和内在培养共同发力,不断补齐人才短板,为产业发展注入动力。该镇制定了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以“乡情”“乡愁”为纽带,吸引企业家、外出乡贤等回家乡创业。
绿色发展
全面推动乡村振兴
初春赏樱、仲春赏风铃、盛夏赏荷……传统农村变“花乡”,让许多游客慕名而来。走在礼士镇的大街小巷,宽敞整洁的街道、整齐划一的房屋、郁郁葱葱的绿树、五彩缤纷的花海,让人心旷神怡。
这得益于礼士镇在激活乡村绿色发展动能上所做出的努力。近年来,礼士镇依托生态优势,抢抓乡村振兴发展机遇,充分利用“灯塔盆地农业示范基地”的引领作用,积极主动与市灯塔盆地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管委会的沟通对接,争取相关政策支持及农业龙头企业入驻,并大力发展旅游观光采摘产业。
同时,礼士镇结合本镇实际,找准发展定位,积极融入东源船塘蓝莓采摘产业、和平林寨古村落等旅游线路,全力支持下涧村农业观光产业园、澄心村虎竹嶂梯田花海风景区、荷花莲子产业发展,着力发展以赏花为主的旅游观光采摘产业,打造农业休闲观光小镇。
“1-2月观赏樱花,3-4月观赏黄花风铃、紫花风铃、紫玉兰等。5-9月观赏荷花。”礼士镇下涧村村民黄阿婆开心地说,“现在,我们镇的风景比以前漂亮,游客也多了,大家的日子越过越滋润。”
未来礼士镇将坚持产业兴旺和生态宜居齐头并进,加强社会治理,传承文明乡风,继续扎实有效推进乡村在产业、人才、文化、生态和组织这五个方面的振兴,动员广大村民和一切可以动员的力量,奋力开创礼士工作新局面。
■组稿:本报记者 雷宇烁 叶春雨 特约记者 朱景优
■摄影:本报记者 冯晓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