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挖红色文化 传承红色基因
——和平县热水镇以红色文旅带动乡村振兴
■热水镇通过“红色+绿色”助力乡村振兴。本报记者 冯晓铭 摄
■本报记者 刘永菲 实习生 叶昕
日前,“奋斗百年路·老区焕新颜——走进广东(河源)革命老区”主题宣传活动最后一站来到和平县热水镇。热水镇紧邻浰江,依山傍水,风光旖旎,是个有着丰富温泉资源的小镇,同时也是全省59个革命老区镇之一,诞生了中共和平县第一个党支部,走出了中共七大代表——方华。
随着红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热水镇红色旅游的发展势头越来越强劲,观红色景点、品特色美食、泡热龙温泉……红色资源给当地带来了人气和绿色发展的机遇,为乡村振兴提速加力。
红色资源助力乡村建设
中共和平县第一个党支部旧址在今年6月完成新一轮修缮并开放后,格外热闹。一批又一批党员干部和游客慕名而来,重温入党誓词、参观学习和平县的革命历史。“从6月26日开放以来,我们已经接待了3000多人次,高峰时期一天要接待20多场,今天来参观的估计就有500人次。”在中共和平县第一个党支部旧址内,讲解员罗知青介绍了游客来旧址参观学习的盛况。
中共和平县第一个党支部旧址是热水镇近年来最受瞩目的红色旅游目的地之一,这里的革命历史和红色精神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朝圣”。据悉,1934年,方华(罗响)、张觉青在罗氏祠堂创办了东华小学,白天为学生上课,晚上办平民夜校,暗地培养进步青年。东华小学很快成了进步青年的活动场所和培养农民干部的基地,农民夜校迅速扩展到热水其他各村。4年后,“中共和平县支部”也在东华小学成立,热水镇农民在共产党员的带领下投身革命,为热水乃至九连地区的解放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生于热水镇的方华,以农民身份在1939年9月被选为中共七大代表赴延安,成为河源红色革命斗争史中唯一一个参加中共七大的代表。
如今的热水镇,通过修复红色旧址,深挖红色资源,村子面貌焕然一新。今年,热水镇以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为契机,投入400万元对中共和平县第一个党支部旧址、方华故居以及周边环境进行提升修缮。记者在现场看到,修缮后旧址焕然一新,部分展厅打通串联,进一步丰富和提升了布展内容,方华故居的整体修缮也基本完成,两处旧址在热水镇格外亮眼。
讲解员罗知青是本村人。她说,过去村里都是老人小孩居多。近年来,村里路通了,旧址也修缮对外开放,村民受红色文化的影响,思想信仰提高了,慕名而来的游客一年比一年多,2020年旧址接待游客近10万人次,明显感觉到村子和以前大不相同。
红色文旅赋能乡村振兴
红色基因加速了热水乡村振兴的步伐。在离中共和平县第一个党支部旧址4公里远的热龙温泉度假村,游客品美食、泡温泉,享受康养之旅;在下径村,蜂农们正“追花养蜂”,寻找甜蜜;九连村内,村民忙着打理茶园,走上致富路。这一幅幅绿色发展的乡村新貌,得益于热水天然的生态条件和深厚的红色资源。
热水镇山林面积19.6万亩,森林覆盖率高达92.68%。“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地理格局在过去是发展的桎梏,如今却是可持续发展的天然优势。近年来,热水镇通过深挖红色资源,打造红色打卡点,将游客引进来,又依靠天然的生态优势,将游客留下来。2017年,热水镇积极创建广东省森林小镇,并先后获评为省级生态示范镇、省旅游特色镇、省绿谷康养创新小镇和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镇、市级生态旅游专业镇,走出了一条可持续发展的红色文旅之路。
通过开发“红色”和“绿色”资源,村民的精神世界丰富了,腰包也鼓了。目前,养蜂成为下径村“一村一品”的主导产业,全村共有50多户养蜂家庭,其中超百箱养蜂大户20多户,养殖蜜蜂4000多箱,年产蜂蜜80多吨,年产值约300万元;九连村、下径村、中兴村、联丰村等通过入股天富茶厂,累计收益24.1万元。
“红色文化是热水镇的宝贵精神财富,接下来,热水镇将结合党史学习教育,以红色资源为引领,继续盘活‘红色、古色、绿色’三色资源,推动热水镇全域旅游的发展,切实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热水镇镇长周春辉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