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县区新闻 > 和平县

用好红色资源 赋能党史学习教育

2021-06-25 11:28:48 来源:河源日报

■位于和平县热水镇中兴村的中共和平县第一个党支部旧址 

■中共和平县第一个党支部旧址内已成为党史教育基地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和平县嶂下村 “九连小延安”红色遗址。 

■群众在参观和平县印刷厂,该厂是全国工合唯一现存红色印刷社。 

 

核心提示


位于东江上游、粤赣边境的九连山区的和平县,自古以来有“联络闽广,带控龙南、安远,要害之地”之称,如今是京九铁路入粤第一县、广东沿海地区向内地辐射的一个窗口。和平县是一块红色革命热土,走出了方华、张觉青、梁水娣、罗维之等革命先烈,兴起了轰轰烈烈的农民运动,成立了“新和平青年团”,推动工农运动的开展。在和平县20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红色遗址星罗棋布,它们连接过去与现在,镌刻下一个个永不磨灭的红色印记,为和平县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自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和平县传承百年红色精神,用好用活红色资源:推出“千年客村·红色和平”历史文化游径,入选了广东省历史文化游径名单;用好 “新时代红色文化讲习所”和“青少年红色教育基地”,推动宣讲入耳入眼入心;开展红色电影展播,让党史学习教育入脑入心;开展 “聆听红色故事 缅怀革命先烈”故事绘本讲读公益活动,在孩子们的心中播下红色种子……初夏时节,走进革命老区和平县,处处都能感受到激情满怀的红色力量。


挖掘“红色阵地” 孕育坚定信仰


在热水镇中兴村,在众多的农家楼房间,一座土木砖瓦结构的清代建筑格外亮眼。据介绍,这座历经百年风雨的建筑是东华小学以及中共和平县第一个党支部旧址。


1934年,罗响(方华)、张觉青在罗氏祠堂创办了东华小学,暗地培养进步青年。1938年,“中共和平县支部”也在此成立热水镇农民在共产党员的带领下,投身革命,为热水乃至九连山地区的解放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如今,该旧址先后被公布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河源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平县反腐倡廉教育基地。记者在采访时看到,中共和平县第一个党支部正在进行新一轮升级改造,方华故居也正在进行修缮工作,将以全新的面貌迎接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和平是一块红色革命热土,像中共和平县第一个党支部旧址、方华故居这样发生过重要历史事件的旧址,和平还有很多。位于青州镇山塘村的连和县人民政府旧址、青州镇永丰村斋公背的九连山游击队总部旧址、阳明镇先烈路小山顶上的和平县革命烈士纪念碑等一批独具特色的“红色阵地”,都是和平县人的宝贵精神财富。据统计,和平县经确认并公布的红色革命旧(遗)址共110个。近年来,当地政府和上级有关部门加大投入力度,深挖“红色资源”,修缮了包括中共和平县第一个党支部、方华故居、九连小延安等一批红色遗址,发挥历史遗迹的“红色课堂”作用,使之成为党员干部和群众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坚定理想信念的重要基地。


这些革命旧址成为和平县发展红色旅游的重要资源。2020年5月,和平县“千年客村·红色和平”历史文化游径成功入选广东省历史文化游径名单,这条红色旅游线路就包括四联中学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儒林民俗村、古寨“九连小延安”—和东区第一党支部旧址、东水镇大坝古村落、林寨四角楼群、原中共九连山根据地、兴隆民俗村、阳明展馆、淞沪抗日烈士纪念碑、大坝镇水背古村落等红色旧址和古村落,成为和平讲好红色历史故事,传承和平红色基因,推动红色旅游产业大力发展的重要资源。


打造“网红地标” 彰显革命底色


“同学们,这里是德新居,这个房间是革命老同志林若曾经居住过的地方。这里是《大众报》报社旧址,当年记者们从这里向外面发出最新的战地资讯……”近日,在和平县古寨镇嶂下村 “九连小延安”,退役老兵肖荣光为孩子们讲解“九连小延安”的革命故事,给孩子们上了一堂生动的党史课。


嶂下村四面环山,林深草密,曾是“中共和东分区工委”“和东行政委员会”“粤赣边支队第六团团部”驻地。1946年9月,中共九连临时工委委员、连和人民自卫大队政治处主任林镜秋率领一支队伍,在嶂下村建立大本营进行革命活动。作为九连地区的一块革命根据地,嶂下村革命阵地越来越牢固,群众基础也越来越好,相应建立了培训站、救护站、报社、弹药库、被服厂等机构和场所。在当时,根据地火热的战地生活、光明的前景还吸引了兴梅、潮汕、赣南乃至广州等地大批热血青年前来投奔。解放区一派生机勃勃,军民亲密如一家的安定局面,让嶂下村有了“小延安”的称号。


硝烟散尽,历史永存。如今,“九连小延安”已被修缮一新,青砖铺设的小石路直抵会师广场;《大众报》报社旧址已修复;会师广场与千人广场上的《会师图》与《嶂下培训图》两幅巨型壁画栩栩如生;一些老旧建筑在原址上修旧如旧,房顶换上新瓦片……原来无人居住、野草丛生、荒凉残破的革命旧址,已经焕然一新,活力四射,还被评为和平县首个“新时代红色文化讲习所”和“青少年红色教育基地”、中国革命老区项目、“河源市和平县反腐倡廉传统教育基地”。目前,该旧址不仅是和平县红色旅游经典景区,更是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实境课堂。和平县利用“小小讲解员”“五老人员”“大喇叭”等形式深入基层开展党史知识宣讲,回顾林若、郑群等九连“小延安”革命先辈为了党的事业不懈奋斗的光辉历程。到和平县嶂下村听“小延安”的历史故事,已经成为许多游客到和平县旅游的打卡点。近年来,九连“小延安”红色教育基地已接待参观学习3800余场、10万余人次。


开展“文艺党课” 赓续红色精神


和平县有多处革命旧址,在革命战争时期,还涌现出方华、张觉青、梁水娣等一批革命先烈,他们不怕流血、百折不挠,为革命无私奉献的精神一直流传至今。其中,和平县人民口耳相传的“革命母亲”肖母的故事,就发生在和平县。


肖母名叫梁水娣,和平县彭寨镇人,1953年参加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战争年代,她送3个儿子相继参加革命,她也为游击队放哨、带路、送粮、送情报,掩护革命同志,主动帮游击队员清洗、缝补衣服,把游击队员当家人照顾。在战争中,3个儿子相继牺牲,年过半百的梁水娣忍着巨大的悲痛,毅然投身游击队参加革命,在枪林弹雨中配合游击队开展革命工作。1951年,梁水娣以广东革命老根据地人民的代表身份与彭湃烈士的母亲一同赴京参加国庆观礼,受到了毛主席和周总理的亲切接见。


时至今日,肖母艰苦奋斗、为党的革命事业无私奉献的精神依然感染着每一位和平人。如何讲好这段红色故事,凝聚文明力量?和平县巧打文化牌,把肖母的故事搬上屏幕,送到百姓身边。依托“肖母的故事”,和平融媒体中心推出《重走信仰之路 发现榜样力量》系列节目,其中3月中旬播出的《彭寨镇:用革命母亲的故事激励前行》报道,邀请河源市道德模范陈仰天讲述当地革梁水娣的故事,并拍成视频通过网络进行广泛传播,受到群众、网友的一致好评。


此外,和平县还开展了2021年和平县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聆听红色故事 缅怀革命先烈”故事绘本讲读公益活动,志愿者为上城幼儿园的孩子们讲红色故事。活动主办方还组织孩子们观看通俗易懂的抗日动画片《抗日英雄杨来西》,以加深他们对革命历史的了解,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


今年4月,和平县积极落实省委关于开展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优秀影片展映展播暨“看电影学党史”主题活动,以红色电影为生动教材,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入脑入心。活动中,和平县坚持红色经典电影与新主流电影相结合、线上宣传发动与线下展映交流相结合、自发购票观影与集体公益放映相结合的方式,在县城阳明公园、福和文体广场、百盛广场等地设置6个电影线下展映点,接连放映了一部部红色影片。同时,该县还通过县融媒体中心电视频道播放红色主题影片。通过线上和线下放映的方式,让广大干部群众重温红色经典影片,回顾党的百年光辉历程,扎实推进党史学习教育走深走实。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和平县还开展群众性宣传教育活动,借助专题展览展陈、专题讲座、党史宣讲等形式开展主题宣传,让英烈模范、党史故事从历史书中走出来,成为党史学习教育的教材。


“我为群众办实事” 提升群众幸福感


除了依托本地红色资源开展形式多样的党史学习教育外,和平县各级党组织还积极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


和平县中医院党支部组织医务工作者,为广大群众提供中医义诊、中医药文化宣传、中医适宜技术体验、八段锦传授、免费测血糖等志愿服务,把中医知识免费送到老百姓的家门口。


和平县残联聚焦“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充分考虑残疾人和疑似残疾人的实际困难,组织开展了下乡评残活动,将暖心服务送到残疾人和疑似残疾人家门口,切实维护残疾人的合法权益。


合水镇党委组织党员志愿者开展义剪活动,为留守老人和小孩解决了实际问题。


和平县文明办组织家政公司服务人员及志愿者,组成“义洗”志愿服务队,在社区开展义洗志愿服务活动,为社区内的困难老党员、残疾人士、困难道德模范、留守儿童等家庭带来家电家具免费清洗志愿服务……各单位各部门的党员干部聚焦群众所需,着力解决民生微实事,提升市民生活的幸福感。


■组稿:本报记者 刘永菲 叶春雨 特约记者 朱景优


■摄影:本报记者 冯晓铭


    数字报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