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和平县第一个党支部旧址:偏僻山村燃起革命星火
■中共和平县第一个党支部旧址正在进行新一轮升级改造,以全新面貌迎接建党百年。
■正在修缮的方华故居
在和平县热水镇中兴村,一座土木砖瓦结构的清代建筑静静矗立,大门口两旁写着“渊渟嶽峙 凤翥龍翔”8个大字。“罗氏祠堂望山而建,寓意着这里的人像山一样厚重,像龙凤一样有活力。”热水镇组织委员王晓介绍,眼前这座历经百年风雨的罗家祠,就是东华小学以及中共和平县第一个党支部旧址。1934年,罗响(方华)、张觉青在罗氏祠堂创办了东华小学,暗地培养进步青年。4年过后,“中共和平县支部”也在此成立,热水镇农民在共产党员的带领下,投身革命,为热水乃至九连山地区的解放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如今,该旧址先后被评为和平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河源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平县反腐倡廉教育基地。记者在采访时看到,中共和平县第一个党支部旧址正在进行新一轮升级改造,方华故居也正在进行修缮工作,将以全新的面貌迎接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历史故事——
热水镇涌现一批抗战救国志士
和平县热水镇是全省59个抗日战争时期革命老区镇之一,有着深厚的红色文化。在革命战争时期,热水涌现出一批抗战救国志士,他们百折不挠、敢于斗争,有些还献出了宝贵的生命,罗氏祠堂的后人罗响(方华)就是其中一位。
方华1912年出生,原名罗响,是热水镇中兴村人。方华自幼好学,聪敏过人,在县城读书时,结识了进步青年张觉青,并参加由张觉青发起的“新和平青年团”读书会,革命思想的种子在这时悄然播下。1927年,和平县内反动势力抬头,方华被学校除名。回乡后,方华继续研读《新青年》等书刊,深感只有实现“耕者有其田”才能彻底解决农民生存问题。1934年,在张觉青等人的支持下,方华在罗氏祠堂创办了东华小学,并担任校长,张觉青任教导主任,聘请罗镜清、王守中等先进青年为教员,白天为学生上课,晚上办平民夜校,激发农民阶级的思想觉悟和爱国热情。白天,东华小学书声琅琅,夜晚则热闹非凡。在方华的带领下,东华小学很快成了进步青年的活动场所和培养农民干部的基地,农民夜校迅速扩展到热水其他各村,为后来成立农会打下了良好基础。
在开展农民运动的过程中,方华等人意识到,解放农民的思想还不够,必须有一个保护农民利益的组织机构。于是,1937年10月,方华、张觉青开始酝酿成立农会。1938年2月24日,“热水乡农民协会”成立大会在热水中兴街柳树坝(今九连中学)召开。当天, 1000 多名会员参加会议,热水抗日自卫大队300 多名队员也荷枪实弹列队参会。会上,方华宣读了农民协会章程,提出了“二五减租”“早六冬四”“耕者有其田”等规定,反对地主的剥削。“当遇到干旱天气,粮食收成不好时,还要继续减租。”王晓介绍,有了保护自己利益的组织机构,热水农民深受鼓舞,热水当时有7000多农民,90%都加入了农会。热水农民运动在全县甚至整个广东都产生了深远影响,作为农民运动的组织者,方华也因此当选为中共七大代表,以农民代表身份出席中共七大。
中共和平县第一个党支部成立
热水农民协会是抗战时期和平的第一个农会。在其影响下,全县各乡镇相继成立农民协会,将和平县抗日救亡运动推向一个新的高潮。1938年初,中共广东省委派遣麦任(麦文,东莞人)到东江上游恢复和发展党组织。麦任了解到,方华在自己的家乡团结进步青年,组织农会开展减租减息斗争,对方华给予了充分肯定。同年5月,麦任在老隆经黄用舒(建党对象)介绍认识了方华,并与方华同赴和平热水,对方华、张觉青进行深入考察。麦任深感方、张已经成熟,决定先发展方华入党,再由方华发展张觉青入党。方华、张觉青入党后,又发展了叶镜芬入党,并于1938年6月成立了中共和平县党小组。方华任小组长,上属中共龙川支部领导。1938年6月至8月,党小组先后发展了黄惊白、罗宝萱、陈仁、罗维之(罗镜清)、章平(张祥镇)、王守中、朱理从、罗儒科、黄佛光、罗北星等10人入党。是年8月,中共和平县支部在热水东华小学成立,方华任书记,张觉青任组织委员,叶镜芬任宣传委员,上属中共龙川中心支部领导,共有党员13人,隶属龙川中心支部。这是中共和平县第一个支部。党组织成立后,方华等人不断壮大党的力量,为东纵三支队进军九连山、创建九连山革命根据地创造了有利条件。
在中共和平县支部旧址门口,一块牌匾上记载了这样一段历史:抗战胜利后,东纵三支队奉命挺进九连山开辟游击根据地,热水镇坚强的党组织和厚实的群众基础,为部队反对内战,两次粉碎国民党军队围剿提供了后勤保障。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热水人民支持共产党,经受住了血与火的考验,并付出了惨重代价,前后有26名共产党员和战士为革命捐躯,58名群众惨遭杀害,132名群众深陷牢狱之灾,700多间民房被焚毁。在遭受巨大损失面前,热水人民更加坚定跟着共产党走,与国民党反动派开展斗争,直至1949年1月25日得到解放。
旧貌新颜——
以新面貌迎接建党百年
中共和平县第一个党支部旧址已走过83个春秋,见证了党组织在和平创立、发展、壮大的历程。近年来,和平县积极挖掘红色文化,中共和平县第一个党支部旧址成为热水镇最受瞩目的红色旅游目的地之一,和平县第一个党支部的历史也广为流传,其旧址先后被评为河源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平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和平县反腐倡廉教育基地。“很多珠三角地区的游客,特意来到这里参观。”讲解员罗知青介绍。据统计,2020年热水镇接待游客近10万人次。四方游客在旅途中聆听党史、接受红色文化教育、缅怀革命先辈的英雄事迹,重温激情岁月。
当前,闭馆修建的中共和平县第一个党支部旧址正在进行改建,预计在本月底完工,届时将以全新的面貌讲述发生在热水镇的革命历史。据介绍,2011年修建旧址时,按照了祠堂原本的格局修复,每个展厅互不相通。本次修建工作主要是将每个展厅打通串连,给游客更好的学习、参观体验。
对于旧址的新面貌,村民十分支持与期待。“在过去,村民对打通祠堂是很忌讳的,但这次打通各个展厅,老百姓像以前支持革命一样支持修缮工作。”王晓介绍道。为进一步盘活资源,擦亮热水的红色名片,方华故居也正在紧锣密鼓地开展修复工作。记者在现场看到,方华故居已盖上了新瓦,部分修缮工作已完成。
记者探访——
信仰之火生生不息
热水镇位于东江上游、九连山下,周边环境山高林密。就是在这样一个偏僻的地方,共产党组织和农民协会一步步成长起来,领导全县人民革命斗争。革命先辈选择在热水发展党组织,群众也以最大的热情回馈于党。在烽火连天的革命年代,热水人民用鲜血和生命保护了共产党的星星之火,并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前赴后继、不屈不挠,甚至用生命和鲜血谱写了老区人民奉献革命的壮丽篇章。记者两次探访热水镇,都深刻感受到了这片土地浓浓的爱党、爱国情怀。
正在进行修缮的第一党支部旧址,一块被白色薄膜保护起来的石碑引人注目,石碑上刻着2011年旧址进行修缮时,热水镇村民自发捐款的记录。中兴村党总支书记罗剑平说,村民对旧址的感情很深,在那次修缮中,400多户村民自发捐款30余万元。“目前热水镇有人口1.8万,其中就有700多名党员。”罗剑平骄傲地说。采访中,记者还见到了和平县早期党员罗宝萱的孙子罗卫国。“爷爷三兄弟都参加过革命,我内心为他们参与过如此惊心动魄的革命而感到骄傲。”罗卫国从小就听着爷爷罗宝萱的故事长大,虽然从未见过,但在他心中,爷爷是了不起的革命英雄。
■策划/赵锋
■统筹/本报记者 凌丽
■文/本报记者 刘永菲
■图/本报记者 肖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