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
高质量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
■和平县阳明镇的优质稻种植基地
■和平县优胜镇的养鸡场
■和平县林寨镇的醒狮生产车间 本报记者 冯晓铭 摄
■和平县浰源镇的油菜花种植基地
核心提示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牛鼻子”。和平县把“产业富民”作为发展农村经济、助推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紧紧围绕“政府引导、产业培育、企业带动”的发展思路,大力发展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以产业振兴推动乡村振兴,全力做好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高质量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大力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赋能乡村振兴
和平县通过创新产业发展模式,引领农村三次产业提档升级,为乡村振兴赋能。以招商引资为引擎,力推产业项目大发展。为解决农业大而不强的问题,和平县突出抓好农业招商引资工作,努力推动一批大企业、好企业落户和平,着力提升农业规模化、现代化水平。
2020年,是和平县引进农业产业项目最多的一年,引进的重点农业产业项目包括天生卫康、和盛食品、越秀风行、双胞胎、汉粮农牧等。其中,以天生卫康食品有限公司为代表的生猪产业一体化项目,总投资约30亿元,目前已在彭寨镇梅园村、水口村启动现代养殖项目建设。
和盛食品集团农牧生态循环产业一体化项目由5个项目组成,包括和盛科创园、腐竹三产融合发展区、生猪屠宰厂、生猪繁育基地、家禽生态养殖一体化。和盛科创园位于福和产业转移工业园内,面积1.7万多平方米,总投资1.5亿元,建设集科研、产品中试和营销为一体的综合创新基地,目前已动工建设。腐竹三产融合发展区位于合水镇彰洞村,占地面积约15万多平方米,总投资2.3亿元,计划建设标准厂房、仓储车间、产品展示及交易中心、黄豆种植科技馆、豆渣发酵处理车间、年产30万吨生物发酵饲料加工厂等。目前,该发展区的土地平整工作已完成,正在进行土地二次整理,用电、供水、道路已完成设计和预算,项目概念设计方案已完成,正准备进行用地招拍挂,预计明年可建成投产。生猪屠宰厂项目投资约1亿元,建造年屠宰30万头生猪生产车间,家禽年屠宰能力可达3000万羽。生猪繁育基地项目总投资4.2亿元,建造生猪繁育基地3个,每个基地占地33万多平方米,建设现代智能养殖厂房、配套办公生活区及绿化、环保设备等附属设施,结合有机肥生产和作物种植,做到废弃物综合循环利用,年出栏猪崽30万头。家禽生态养殖一体化项目,扶农带农在家门口创业,扶持农户建造规模化养殖小区100个,厂房内部为全自动化养殖设备,年上市3000万羽优质土鸡。项目建成后,年产值可达20亿元,年创利税约1亿元,可直接解决就业1000人以上,带动种植养殖及加工农户400户以上,为合作农户年创收1亿元以上。
由天生卫康投资的和平县100万头生猪产业一体化项目分两期建设:一期是位于彭寨镇梅园村龙虎口的现代美丽牧场项目,已动工建设,计划养殖1.35万头母猪,年出栏猪崽35万头,计划今年10月建成投产。二期位于梅园村大坪自然村,预计年出栏35万头生猪,项目占地近76万平方米,土地流转、环评工作已完成,项目建设正有序推进中。
与此同时,和平县还建立了和平县大坝现代农业产业三产融合发展示范区,重点打造百香果种植示范区、乡村休闲旅游示范区、腐竹加工区及农产品展示交易区,为该县农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增添新动能。
接下来,和平县对于推进顺利的项目,定期跟踪督查,随时掌握项目动态;对于在推进中遇到困难的项目,进一步深入细致调研,弄清问题症结所在,及时协调解决。同时,该县将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不断拓宽招商渠道,优化投资环境,做强做大现代农业产业。
此外,该县还谋划实施一批现代农业投资重大项目,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和生产区域布局,实施现代农业产业园能级提升行动,大力创建农业产业强镇、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和特色农产品优势区,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依托国家级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县镇村三级农村物流体系,持续推进电子商务进农村和农产品出村进城,推动农产品上行和工业产品下行有效对接;完善农村生活性服务业支持政策,发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服务网点,推动便利化、精细化、品质化发展,满足农村居民消费升级需要,吸引城市居民下乡消费,增加农民收入;推进“一区两园”全产业链发展模式,加快农业与文旅、教育、康养等产业融合,形成“农业+”多业态发展态势。
传承醒狮软文化 推动乡村振兴
民国初期的林寨非常繁华,形成了开放创新、兼容并蓄的文化内涵,客家文化、广府文化、西洋文化痕迹在林寨至今随处可见,各种各样的民间娱乐盛行,醒狮就是其中之一。
作为一种传统的民间舞蹈,醒狮在广东已传承了1000多年。每逢节庆或有重大活动,大家都喜欢用醒狮助兴。在和平县林寨镇楼镇村,深圳市福田区对口帮扶单位就看中了醒狮广阔的发展前景,联合该村县级醒狮扎作传承人陈金明成立了醒狮文化传播公司,通过文化产业扶贫,走出一条有特色的脱贫致富新路子,让醒狮“软文化”成为带领村民脱贫致富的“硬实力”。
竹做骨,纸做皮,油墨添神采,绒毛显威风。制作精良的狮头之所以威武生动,源于手工艺人持之以恒的一颗匠心。位于楼镇村的福楼醒狮文化传播公司生产车间内,来自村里的十几名工人分别负责“扎、扑、写、装”四大工序,厂里没有机器的轰鸣声,每一道工序都要依靠手工完成。祖上三代都是做醒狮的手工艺人陈金明,是这家工厂的掌舵人。14岁时,他就入了这一行,如今他兄妹五人都在做醒狮。
醒狮文化在广府地区尤为流行,陈金明之前的工作重心一直都放在广州。过去十几年,陈金明带过不少徒弟,但是现在愿意坚持下去的年轻人越来越少。一番思量过后,从2002年开始,他把醒狮制作工厂搬回家乡。
楼镇村有3000多人,其中有1000多人留守村里,以老弱妇孺为主。考虑到实际情况,陈金明把原本繁琐的工序改良成容易上手的流水作业,一个狮头的竹编工艺被他分拆成了20多个小工种,还把部分零部件放到村民自己家里制作。2018年12月,在深圳福田区委党校、区司法局的帮扶下,总投资1500万元的福楼醒狮文化传播股份有限公司揭牌成立,全村包括60户贫困户在内的637户家庭都入股了该公司。如今,村里几乎每家每户都在做醒狮,一半以上的留守村民已经掌握了醒狮制作工艺。
目前,该公司连续3年成为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醒狮表演道具供应商,并为2019年春晚节目《百狮报喜贺新春》提供全部100头醒狮表演道具。在2019年深圳第十五届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上,该公司与来自加拿大、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客商签订了超过700万元的醒狮产品贸易合同。
据悉,该公司于2018年12月18日正式成立,投资总额1500万元,其中楼镇村集体出资600万元,占股40%,资金主要来源于各级扶贫单位以及各级政府部门;村民占股30%,一户一股,每户出资5000元,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延迟3年缴纳入股资金;余下的30%由陈金明家族出资450万元作为启动资金。2019年,该公司生产销售醒狮1.5万头,实现营收1200万元,为楼镇村集体增收120万元。
为增强村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该公司制定发展章程,规定从2020年开始,每年将公司盈利部分优先为全村637户(3253人)股东家庭购买医疗保险,首年公司补贴30%,然后逐年递增10%,最终在2027年实现全村免费享受医疗保险。为确保贫困人口增收,该公司还为全村62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分别发放1200元至3600元不等的贫困生活补贴,补贴发放至2020年12月止。
在和平县扶贫办和农业银行和平支行的大力帮扶下,楼镇村除9户五保户和4户低保户外,其余48户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将享受到的5万元国家产业扶贫小额贴息贷款入股该公司,从2018年12月26日至2021年12月25日止,为期3年。公司按投资总额的10%固定利润分红,每年向48户家庭每户发放固定利润分红5000元。
2019年新年伊始,该公司成立就业扶贫工作坊,引导更多贫困户和残疾人士参与醒狮制作,与26户共30名有劳动力的贫困和残疾员工优先签订劳动合同并为其购买社保,为其提供醒狮制作技能培训。目前,每名参与醒狮制作的贫困和残疾员工月收入2500元。
据陈金明介绍,目前市场年需求7万头醒狮,该公司目前每年产出醒狮1.5万头,与公司设计市场目标3万至5万头的产能相差甚远。为扩大生产,该公司已经在彭寨、公白、阳明3个镇选址设点,吸引更多人参与醒狮制作加工。
此外,为谋求更长远的发展,该公司计划在县产业转移园创建福和醒狮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修建醒狮形态标志建筑,发展醒狮文化旅游观光,打造省、市级的醒狮文化旅游品牌。
2020年和平县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成就。眼下,和平县正聚焦“不返贫”“可持续”“能致富”,接续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让广大农民在乡村振兴中拥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
■组稿/摄影(除署名外):本报记者 叶春雨 特约记者 朱景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