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县长塘镇
党建引领送春风 宜居建设增福祉
■长塘镇对全镇自来水工程进行改造,群众用上了放心水。
■长塘镇群众运动场
■长塘镇秀河村养鸡产业
■长塘镇街镇全貌
核心提示
乡村振兴的各环节离不开基层党组织和全体党员干部群众共同努力,只有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筑牢基层战斗堡垒,才能更好地打通乡村振兴“最后一公里”。今年是建党100周年,也是“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传承红色基因,弘扬时代精神,营造良好的乡村文化氛围,树立文明新风,促进乡村振兴,对我市“示范区”“排头兵”和“两个河源”建设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对和平县长塘镇来说,2020年是稳扎稳打的一年:全镇全年生产总值26357万元、农业生产总值12268万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428元……扎实的“成绩单”背后,是清晰的“计划表”,是近年来长塘镇党建工作为乡村现代化治理、乡村振兴打下的坚实基础。
【长塘镇概况】
长塘镇位于和平县东北部,东接龙川县,南连贝墩镇,西毗优胜镇,北邻下车镇,距离县城58公里。辖四围、田吉、中輋、龙陂、苏光、赤岭、黄沙、陶锡、阳坑、中村、秀河、暖水12个行政村和1个街道居民委员会。其中四围村的鹅塘,龙陂村的木龙是革命老区。2020年末总人口2.44万余人,总户数7057户,村民小组264个。属客家人聚集地,汉族人口居多,畲族人口占小部分。辖区面积170.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9万余亩,是全县优质稻主要基地;林地23万多亩,主要种植松、杉、油茶、油桐等树种。镇内水资源丰富,主要河流有东江河、长塘河,长塘河自北向南经街镇流入河明亮水库,电力资源充足,已建有龙陂、苏光、罗福等水电站。
长塘镇旅游资源丰富,有雪山嶂、赤石嶂、木龙嶂、鹅颈嶂四大山峰,尤以雪山嶂最为著名,传说中的出米石、出酒石、豆腐石尚存可见,有物可鉴,已成为旅游热点。还有赤石嶂,山上有9座奇洞,100多块奇石,有紫薇宫、三圣墓、文武帝、百丈崖、百年古树、大队茶场和古驿道等等。黄沙村冬瓜輋水口、“仙人搭桥”“九条泥鳅上水”、乌龟拖印、古村客厅(民宿)。秀河畲族文化风情、红色盐站等景点。
告别黄泥水臭水沟 鱼米之乡有巨变
5月初夏,长塘镇,万亩山林郁郁葱葱,犹如绿色的海洋,伴着微风,一股股清幽的花草香味扑面而来,让人如痴如醉;沿着新修的宽阔柏油路走进镇内,红瓦白墙的现代民居整齐划一,村庄“颜值”颇高。而在两年前,这里还只是粤北地区的一个地域偏远、基础设施破旧、环境平常的普通乡镇。
“‘黄泥水’喝那么多年了,基础设施又差,干什么都不方便,如今水干净,街道换新了,社区体育公园建成了,让我们这些老人老有所乐,老有所去,这是最大的好处。”四围村留守老人刘婆婆由衷地说。
长塘镇委、镇政府用心想事、用心谋事、用心干事,总投入400多万元的中輋至街镇饮水工程竣工投入使用,街镇居民、学生及周边群众彻底告别了喝“黄泥水”的历史,终于喝上了干净水、放心水;总投资700多万元的街道综合改造工程如期竣工,长塘街镇新貌换旧颜,改善了街道环境,满足了老百姓的日常需求;投资400多万元的街镇污水排污工程管网铺设已完成,污水处理厂建成运营,让污水直排长塘河、到处都是黑臭水体成为历史。投资200多万元的社区体育公园解决了街镇社区居民健身、娱乐场所紧缺的问题,让群众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进一步增强。
与此同时,长塘镇积极落实各项惠民政策,保障社会民生,着力规范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不断健全困难群众救助和留守弱势群体关爱服务体系,及时足额发放补贴、山林生态奖补、精准扶贫贷款红利等各项惠农资金。
从普通小乡镇到新鱼米之乡,这种变化主要得益于长塘镇党委、政府抢抓发展机遇,在党和国家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大政策帮扶下,全面推动各级决策部署落实落地,形成了强大的工作合力。长塘镇万家香大米、油茶、百香果、莲子等农作物种植规模扩大了两倍,深加工产业链不断拉长,不仅乡镇变“香”了,农民口袋鼓了,基础设施也质变了。这些,是长塘镇大力推进乡村振兴的一个缩影。
长塘镇已经绘出一幅乡村振兴的秀美画卷,未来的长塘更加让人充满期待。
因地制宜“开良方” 产业兴旺“结硕果”
走进长塘镇阳天嶂猕猴桃果场,受邀前来授课的仲恺农业工程学院梁红教授,正就猕猴桃如何标准化建园、架面管理、生理调控、植保技术、病虫防控、预防冻害、科学施肥、冬季修剪等问题进行详细地讲解,让参加培训的猕猴桃种植户更好的掌握种植管理技术。他们认真地做着笔记,汲取着知识的养分,更加坚定了他们发展猕猴桃产业的信心,提高了自身的技术。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让产业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才能够更好地带领群众致富。在产业发展的过程中,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精选项目,在精准施策上下一番“绣花”功夫,才能够让产业发展推动乡村振兴的步伐。落实到具体,实施“一村一品”“量身定制 ”,就能让乡村振兴的路子越走越宽。
长塘镇土地肥沃,矿产资源丰富,以农业经济为主,主要发展优质稻、油茶、猕猴桃、百香果、莲子及养殖等种养业。其中种植优质水稻1.3万亩、油茶1.6万亩、猕猴桃700多亩、莲子150多亩,养鸡年出栏50多万只,享有“鱼米之乡”美誉,主要有“万家香”大米、茶油、桂花鱼、黄酒及铁勺喇等农产品,农业特色经济已成为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之一。
对此,长塘镇创新施策,探索让每一项政策都带有浓郁的地方特色,以产业振兴推动乡村振兴。近年来,长塘镇以农业为发展重心,下好种植业、水果、油茶“三手棋”,以点带面,并采用加强宣传和组织领导的方法,引导更多村民参与到全镇产业振兴工作。目前,长塘镇打造的黄沙福城猕猴桃基地、栩轩百香果种植基地、秀河油茶种植基地等“一村一品”基地均已完成项目建设,等待验收。
美丽生态助推乡村振兴 “红绿金”三色绘就新画卷
党建是乡村振兴的旗帜,生态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产业是乡村振兴的重点,做到瞄准“红”色人才、找准“绿”色发展、建准“金”色产业,下足“绣花”功夫,实现三者的有机结合,才能绘就乡村振兴新画卷。
近年来,长塘镇严格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以打造美丽乡村,提升群众幸福感为目标,积极发动群众、多方学习借鉴,结合镇村实际和区域特色,加快推进乡村振兴工作,持续改善村容村貌。
“三清三拆三整治”强力推进。及时整理乡道村道、农户的生产工具,解决建筑材料乱堆乱放问题,铲除房前屋后和村道杂草杂物等,截至2020年12月,共清理村庄生活垃圾281处,约25吨,整理水沟池塘、溪河等淤泥、漂浮物和障碍物40多处。
落实“百日行动”,全面拆除旧房危房,废弃猪栏牛栏,以及露天厕所共145866.36平方米。整治生活污水及水体污染,全镇59个自然村已建成41座污水处理设施,对农村污水进行集中处理。“厕所革命”全面开展。完成户厕5690户、公厕19座,农户家庭全面开展了“厕所革命”,公厕在行政村已全面覆盖。
道路建设不断完善。积极争取上级专项资金,完成行政村通自然村道路硬底化建设121.13公里,自然村村内道路硬底化121.44公里,加快完成中村村、陶锡村、阳坑村三个行政村17.09公里窄路加宽,结合“四好农村路”建设,村庄路网进一步完善,2020年已全面完成45条沙土路40.14公里硬底化,群众生产、生活条件进一步改善。
完善便民基础设施建设。狠抓重点项目工程顺利开展,有序推进“美丽乡村”项目。黄沙村、秀河村、苏光村现均已建设文体广场,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明需求,提高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
乡村生态振兴是普惠的民生福祉。未来,长塘镇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持续推进农村突出环境问题治理,改善人居环境质量,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确保长塘镇经济社会发展稳中向好、长期向好,让乡村振兴的土壤更加肥沃,联合各方力量共植一棵根深、枝繁、叶茂、花妍、果硕的“乡村振兴之树”。
■组稿 本报记者 雷宇烁 叶春雨 特约记者 朱景优
■摄影 本报记者 冯晓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