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县区新闻 > 和平县

和平县阳明镇

党建引领修新时代“心学” 乡村振兴助推阳明开新局

2021-04-27 11:30:23 来源:河源日报

■阳明镇雅水村是昔日省定贫困村,现已旧貌换新颜。

■阳明镇碧坑自动化养殖场

■和平县坪地林木种植专业合作社种植的猕猴桃

■阳明镇梅径村党群服务中心

■阳明镇加快新城区开发、老城区改造步伐,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逐步把县城建设成为花园式中等城市,城镇化水平达到70%以上。

核心提示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立足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的重大时刻,立足“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的关键节点,一节知史鉴今、观照未来的历史教育课和一节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党性教育课,正在积极开展。

天朗气清,惠风和畅,驱车驶入和平县阳明镇,沿途风景美不胜收:清澈的和平河静静流淌在阳明镇这片热土上;以陡峭著称的东山岭,正吸引着四面八方的游客慕名而来;云雾缭绕、气势磅礴的仙女灵石,则在诉说着久远的故事。

占地面积3000平方米的阳明博物馆,安放着阳明镇古老的灵魂;在东山路的一条小道上,市民群众一边拾级而上,一边祈愿和平永驻;小道尽头,可以望见淞沪抗日和籍烈士纪念碑如同出鞘宝剑,巍峨矗立,不少学生向在抗战中牺牲的英雄献花,寄托哀思的康乃馨很快就铺满了纪念碑的基座。

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党性教育是共产党人修身养性的必修课,也是共产党人的“心学”。近年来,阳明镇强化党建引领,抓好党建工作,致力于修好新时代共产党人的“心学”,着力打造阳明新局。

【阳明镇简介】

阳明镇位于和平县中部,是县城所在地,由原阳明镇、附城镇、粮溪镇三镇合并,面积188.3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59万亩,山林面积19.7万亩,辖22个村委会、10个居委会,户籍人口10.5万人,常住人口14.7万人。

阳明镇历史文化底蕴深厚,镇内交通便利,京九铁路、粤赣高速公路、省道忠定公路、和洋公路贯穿全镇,赣深高铁正在建设中。镇域经济以工商业为主,是省级福和产业转移园所在地,特色产品有大楼猕猴桃、大楼百香果、大楼扎丝粉、梅径茶叶、坪地砂糖橘、均通香菇竹笋、谢洞香菇木耳、龙湖腐竹、新塘腐竹等,畅销省内外。阳明镇旅游资源丰富,主要旅游景点有:和平八景之一的仙女灵石、对江塔、阳明公园、博物馆等。

淞沪抗日和籍烈士纪念碑位于阳明镇南面塔下岗上,始建于1933年5月,是为纪念1932年参加淞沪会战而英勇牺牲的和平县籍48名官兵而建。纪念碑建于平台中央,四周围有砖砌十字花围栏。碑用青砖砌筑,表面石米批荡,四方形,基座宽2米,高10米,整体造型恰似出鞘宝剑。四面刻有文字,北面为“淞沪抗日和平籍烈士纪念碑”,东面为“为民前锋”,南面为“浩气长存”,西面为“唤醒国魂”。

党建引领筑基石 产业发展惠民生

人之力莫大于心,修之以正则可造化众生。党建工作是政治工作,更是“人心”工作。积极履行主体责任,加强党的组织建设,发挥党员的模范作用,才能真正让党的思想更加深入人心。

目前,阳明镇有党总支部9个,党支部89个,党员2254人。近年来,阳明镇党委积极履行主体责任,发挥核心作用,坚持以党建为引领,“抓党建促脱贫”,突出党委主导作用,实行党政一把手“双组长”负责制,切实把主体责任扛在肩上、抓在手上。

基层党建工作是党的组织建设的重要环节,是基层单位完成各项任务、促进单位全面建设的重要保证。对此,阳明镇优化组织建设,提供坚实保障。深入实施基层党组织“头雁”工程,通过吸纳“第一书记”充实强化村“两委”班子,优化班子结构,提高“两委”干部履职能力和综合素质,切实增强村级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

同时,阳明镇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鼓励党员干部带头创业,带领群众增收致富;鼓励党员深入群众宣讲党的政策法规,引导群众增强自我发展能力,激发群众的内生动力。

理论是实践的先导,思想是行动的指南,理论应该和实际有效结合。对此,党员干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把握其核心要义、精神实质、丰富内涵、实践要求,掌握和运用贯穿其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全面系统学,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及时跟进学、常学常新;深入思考学,往深里走、往实里走、往心里走;联系实际学,强化问题导向、实践导向、需求导向,把自己摆进去、把职责摆进去、把工作摆进去,筑牢思想根基。

骏马能历险,犁田不如牛。为充分利用地理位置和区位优势,推动产业发展,阳明镇结合镇情村情,探索一条因地制宜、“量身定制”的产业发展之路。

阳明镇地理位置优越,镇内交通便利,京九铁路、粤赣高速公路、省道忠定公路、和洋公路贯穿全镇,赣深高铁也正在建设中。

对此,阳明镇紧抓“双区”建设和深圳市福田区对口帮扶机遇,围绕“产业富县”和“工业立镇”的奋斗目标,全力推进钟表产业专业镇建设,努力拓展工业园区发展空间,加快园区扩能增效,进一步完善城镇配套功能和园区基础设施,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创新招商引资方式,增强产业集聚能力,不断提高产业化水平,做大做强钟表产业,提升镇域经济实力。

同时,阳明镇结合自身禀赋,发挥生态优势,大力发展生态产业。

当前,阳明镇正有序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产业扶持建设工作,如雅水村成立“食用菌”经济合作社、“养蜂”经济合作社,均联村成立“百香果”种植基地合作社,七窖村成立“砂糖橘”种植基地合作社,梅径村成立“韵梅”茶叶种植基地合作社,坪地村成立“林下”农场种植有限公司;还有6家合作社正在筹建。

知行合一促发展 乡村振兴开新局

“挺立潮头,才知浪高风急;登高望远,才见云阔天高。”道不可坐论,德不能空谈,要于实处用力,从知行合一上下功夫。既要理论实践相结合,更要做到知行合一干工作,方能握好“接力棒”,开启乡村振兴新征程。

乡村振兴是新时代乡村发展新动力,旨在以此来激发乡村发展活力,增强乡村吸引力,构建新时代乡村可持续发展机制。近年来,阳明镇紧抓发展契机,推动农村村容村貌大幅提升,以发展生态工业和生态旅游业为支撑,着力打开阳明新局。

紧抓发展契机,打开阳明新局。紧紧抓住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构建“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新格局、打造粤赣高速美丽乡村示范带、绿色发展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机遇,充分发挥阳明区位优势,借赣深高铁建设东风,牢固树立和贯彻新发展理念,充分发挥后发优势和生态特色,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创新驱动为支撑,以乡村振兴为重点,争当融入粤港澳大湾区的生态排头兵,努力实现阳明发展提效破局。

加快推进县重点工程建设,彰显县城所在镇功能。积极配合和协助县实施“大工业、大林业、大教育、大交通、大民生”等重大工程,继续做好赣深高铁、高铁新区和星星中学大环城路、县妇幼保健院、人民医院二期征地拆迁工作;解决好中医院、老人大学及工业园南园等征地遗留问题;大力推动“厕所革命”,加快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推动农村村容村貌大幅提升。

扎实发展生态工业。紧紧抓住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一带一路”等发展机遇,以赣深高铁为契机,制定相应配套政策,构筑绿色产业链,将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进一步加大招商选资力度,切实抓好有效投资,着力引进一批科技含量高、无污染、带动能力强的项目,增强产业集聚能力,促进工业绿色快速发展。

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充分发挥“阳明古郡”深厚的历史古韵,借助省“粤菜师傅”工程和县“客家菜师傅工程”的逐步实施,有机结合客家民俗文化、阳明文化、红色文化等,着力打造阳明公园(阳明博物馆)、高泉寺、仙女灵石、福音堂、对江塔、淞沪抗日和籍烈士纪念碑等旅游景点,打造全域旅游模式,推动阳明旅游业融合发展,加快特色城镇化进程,促使生态旅游与相关产业相融合,带动经济全面提速发展。

心力变新,才能汇聚信心之力、行动之力,驰而不息地谱写美好的乡村故事。如今,焕发信心的阳明镇,正探索着奋进之道,谋划“十四五”的发展蓝图:

——实现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十四五”期间,全镇工农业总产值年均递增9%;镇级机动财力年均递增10%;物业收入争取每年增长10%以上;利用外资年均增长8%;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7%以上。

——城市建设进一步完善。加快新城区开发、老城区改造步伐,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逐步把县城建设成为花园式中等城市,城镇化水平达到70%以上。

——社会各项事业上新台阶。加快社保、教育、科技、文化、卫健、体育等社会各项事业建设步伐。

■组稿:本报记者 雷宇烁 叶春雨 特约记者 朱景优

■摄影:本报记者 冯晓铭

    数字报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