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全力打造“五个地”
争创“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新标杆
▶广东和平黄石坳省级自然保护区
■位于和平县智慧“双创”物流园内的生态农产品展示区。
■白鹭在和平河嬉戏。这从侧面反映了和平河的水质已经发生质的变化。
■被绿色环绕着的和平县城
和平历届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始终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思路,在绿色发展中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020年9月,和平县委十三届十次全会提出,要全面落实省委全会、市委全会精神,主动对标对表新任务新要求,找准弱点、攻克难点、抓住重点,全力打造成为“双区”辐射大内陆的重要连接地、先进制造业转移的重要承载地、优质农产品的重要供应地、绿色康养的重要目的地、粤赣现代物流的重要集散地,通过争创“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新标杆,在“一核一带一区”建设中推动“两个和平”和智慧生态现代新城建设全面提效破局、努力构筑新局。
践行“两山”理念 巩固提升生态优势
近年来,每到回暖的季节,都能看到白鹭在和平河嬉戏的场景。白鹭成群,凸显和平生态环境的宜人宜居。“鱼逐水草而居,鸟择良木而栖”,鸟是大自然的精灵,生活在和平的鸟类越来越多,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和平县保护自然环境的成效。这是和平县坚定贯彻执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的结果。
绿色生态是和平发展最大的优势和最大的底气。和平县牢固树立和坚定践行“两山”理念,筑牢绿色生态屏障,加快推动绿色发展,不断巩固绿色崛起优势。
全面筑牢生态屏障。和平县立足北部生态发展区的功能定位,严格按照“面上保护、点上开发”的原则,加快建立“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重点保护重要水源涵养区和生态保障功能区。加快编制全县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预案,积极构建生态功能区生态廊道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深入实施新一轮绿化和平大行动,统筹做好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工作,全面配合市创建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市、国家森林城市工作。
加强环境污染治理。为坚决打赢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和平县按照即将出台的《河源市扬尘污染防治条例》要求,着力解决生态环境突出问题;加快推进重金属污染整治重点工程和固体废弃物污染防治,全面管控农村面源污染和种植面源污染防治;持续推进水环境综合整治三年行动,强化区域空气质量会商和联防联控,确保全县水环境质量、空气质量排名全市前列。
健全生态保护机制。该县加快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完善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体系,落实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建立健全生态环境信息共享和治理联动机制,加强与周边地区污染的联防联控联治,协调解决生态环境保护重大问题,全力守好和平的绿水青山。
和平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工作,成立了以县委书记为组长的和平县污染防治“三大战役”领导小组,确保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着力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新格局。经过努力,全县生态环境质量得到进一步巩固和提升,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幅减少。
据统计,和平县地表水考核断面(浰江出口)达标率和优良率达100%,饮用水源水质达标I-Ⅱ类,达标率为100%,城镇污水处理率达到95%以上,全面消除黑臭水体;2020年空气环境质量指数达标率达100%,PM2.5浓度控制在29微克/立方米以下;开展了重点行业、企业土壤环境质量调查评估;固体废物处理处置得到进一步提高,医疗废物安全处置率达100%;农业农村环境取得进一步提升,农村生活垃圾收集处理率达95%以上,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76%,实现了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污染减排超额完成市下达的目标任务。
截至目前,全县建成污水处理设施139个,完成配套截污管网建设265.1公里,达到生活污水处理全覆盖。其中,已建成16座镇级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完成率达94%,铺设完成管网57.9公里,完成率达223%;建成228个村级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完成配套截污管网建设435公里,全县78%的自然村实现雨污分流,42个省定贫困村100%实现雨污分流。
坚持绿色发展 构建生态产业体系
去年以来,和平县猕猴桃、腐竹两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步伐加快,公白花海、阳明古镇等旅游项目加快实施,生态优势正加快转化为发展优势。
和平县依托良好生态,大力发展以生态农业、绿色工业、生态旅游为主体的生态产业体系,推进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打造全市绿色发展的和平样本。
一是加快优势农业发展。培育壮大农业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主体,加大农业科技、人力、财政、金融支持力度,因地制宜,加快发展猕猴桃、腐竹、花卉、百香果、茶叶、油茶等特色优势生态农业。依托智慧“双创”物流园平台,加强数字农业、设施装备、信息网络、冷链物流等配套项目建设,将和平打造成为“双区”重要的“菜篮子”“果盘子”“米袋子”“水缸子”“茶罐子”“油瓶子”。
二是加快绿色工业发展。建立健全生态环境准入清单和落后产能环保退出机制,严把工业环保准入关,大力推广节能减排技术,培育发展生物制药、清洁能源等绿色低碳、环境友好型产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创建绿色循环生态园区示范区,推进传统产业绿色化改造。深入实施园区产值倍增、主导产业培育、环境优化计划,全面开展产业园闲置用地及闲置厂房清理盘活提升工作,加快推动产业园集约集聚发展。
在引进项目的过程中,和平县严把环评审批关,坚持高污染、高能耗、排放量大、经济效益低的项目不批,严格执行环保“三同时”制度和排放许可制度,真正做到以证控量,排放总量控制在2015年末水平,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实现第二产业产值负增长,强化环境治理,确保该县环境质量稳中向好。
三是加快康养产业发展。坚持把培育壮大绿色康养产业放在突出位置,依托文化、生态、温泉等资源,把“绿色+”“康养+”融入到产业发展各个方面,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商则商、宜游则游,市场化开发特色资源,合理布局主导产业,深度整合关联产业,谋划建设猕猴桃小镇、温泉小镇、阳明小镇、生态小镇,加快推进弘顺省级森林康养基地建设,打造一批集文化创意、休闲度假、康体养生等为一体的文旅综合体。
四是加快谋划“山水”文章。加快推进“水系、水运、水能、水资源、水产业、水环境”等“六水”体系建设,系统谋划“山水”文章,规范有序开发矿产资源,深挖生态产业潜力,通过生态资源产品化、生态产品市场化壮大生态经济,让绿水青山蕴含的生态产品价值高质高效转化为金山银山,让“好生态孕育好产品,好产品卖出好价钱”,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最大化。
打造三大平台
加快提升发展质效
重大平台是和平县争创“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新标杆的重要支撑。和平县将聚焦重大项目、培育重大产业,积极谋划建设与“双区”深化合作的重大平台,加快推动农业农村、产业和城市高质量发展。
首先,把产业园打造成为支撑和平未来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功能平台。加快推进福田(和平)产业转移工业园、大坝工业区、合水工业区建设,扎实做好产业园新一轮北扩规划工作,加快推进园1.2平方公里扩园工程建设,扎实开展“三通一平”“五化五网”等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升园区的综合接纳力、承载力和竞争力。主动对接“双区”产业布局,全力引进一批“总部在‘双区’、上下游产业在和平”的大项目、好项目;深入开展“园区管理提升年”活动,充分发挥智慧“双创”物流园、智能型网络钢厂、电镀污水处理中心等现有龙头骨干企业、特色产业基地集聚效应,切实把项目做实、服务做优、园区做旺、效益做高。加强与深圳市福田区合作,探索出一条符合福田和平产业共建的“飞地经济”模式,建立智能制造创新中心。
其次,把“一区两园”打造成为引领和平未来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的综合平台。以灯塔盆地创建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为契机,着力将灯塔盆地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和平片区)打造成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的示范区,在发展壮大猕猴桃、百香果、腐竹、花卉等农业产业的基础上,加快推进优势产业特色化、集约化、规模化发展;抓牢灯塔盆地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公白副中心建设机遇,积极探索“农业+工业”“农业+商业”“农业+旅游”等发展模式,加快推进公白花卉特色小镇开发建设。高标准建设猕猴桃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腐竹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加快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着力打造三产融合发展的示范园。
第三,把高铁新区打造成为撬动和平未来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区域平台。结合“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对接完善高铁站场的规划设计,高标准完成高铁新区规划编制工作,推动高铁新区规划建设与新城核心区、产业园区、老城区及周边特色镇村协同发展,实现“高铁效益”最大化,打造县域经济发展新引擎。
在“两山”理念的指导下,和平县充分挖掘和发挥自身的资源优势,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绿色发展道路。未来,相信和平的山会更美、水会更清、人民的生活会更富裕。
■组稿:本报记者 叶春雨 特约记者 朱景优 ■摄影:本报记者 冯晓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