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凝心聚力谋发展 乡村振兴谱新篇
■旅游公路现已建成通车,对推动和平乡村旅游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公白镇塘角村的花卉大棚。龙头公司带领村民发展花卉盆栽种植业,成为和平县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个具体实践。
■合水镇中和村河道拓宽了,河水变清了,两边还有休闲的步道。
■大坝镇水背村经过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后,变得更加美丽宜居。
核心提示
暖阳照大地,乡村换新颜。近年来,和平县坚持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总抓手,统筹推进乡村振兴各项工作,农业产业发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示范项目创建、乡村治理等方面取得初步成效。如今,走在和平的各个镇街,让人心旷神怡——路面干净了,排水沟通畅了,街道整洁有序了,产业兴旺了,山更青水更绿环境更美了…… 绿水青山环绕乡村,美丽画面随处可见。通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平大地到处生机盎然。
交通网络打通 乡村景点“串联成珠”
路通则财通。完善农村交通路网建设,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支撑。目前,和平县全力推进全县42个省定贫困村的行政村村道窄路基路面拓宽工程建设,补齐交通基础设施短板,打通交通网络“毛细血管”,改善群众交通出行条件,为乡村振兴发展提供快速“跑道”和强力“引擎”。
作为旅游大县,和平许多旅游资源都分布在乡镇农村,为了使各个景区之间能够串联起来,形成聚集效应,带动旅游业发展,和平县委县政府规划出一条由林寨古村至热龙温泉的旅游专用公路,公路现已建成通车。该公路途经林寨镇兴井村、楼正村,彭寨镇水口村,公白镇新聚村,阳明镇聚兴村,合水镇大罗村、金坑村、合水村、丰洋村,终于合水镇兴径村良排(合水高速公路出入口),连接了和平一系列主要景点,对推动和平旅游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目前,1516个自然村全面完成村道路面硬化(村委会通自然村),完成1507个自然村村内道路硬化2000.268公里,完成率分别为100%、99.4%,村民出行更加便捷,农副产品运输也更加方便,大大改善了农村居民生活。同时,和平县依托美丽乡村建设,通过“旅游+”等方式进一步开发乡村旅游,助推休闲观光产业发展。在省政府网站公布的《广东省乡村旅游开发资源目录》中,和平县热水镇南湖村、下径村和大坝镇水背村等9个村入选。其中南湖村和水背村自开发乡村旅游项目以来,河道变得更干净,道路变得更宽阔,游客也越来越多。
环境提档升级
景在村中村融景中
环境美,百业兴,只有加快补齐农村人居环境短板,乡村振兴才有坚实的基础。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战略和全局高度作出的重大决策。近年来,和平县坚持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第一场硬仗,突出“田园美、村庄美、生活美”的目标,坚持规划引领,突出重点,试点示范,加快推进“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宜居宜业宜游大美乡村建设。
和平县合水镇中和村的村门口有山有水,道路宽阔整洁,让60岁的村民黄大爷忍不住感慨道:“现在环境比以前好多了,晚上大家都出来散散步、跳跳广场舞,很热闹。”最近几年家门口发生了很大变化,“颜值”大提升,农村变集镇,各项配套设施越来越完善。“以前这一片就是农田,河水又脏又臭。现在河道拓宽了,河水变清了,两边还有休闲的步道,我们当然打心眼里高兴。”
在大坝镇水背村,村民陈先生说起村容村貌的变化也十分感慨。他们家紧靠村内东西主干道,以前的道路都是泥土路,车来车往,家里家外都是灰尘,道路两边是臭水沟,一到夏天,家里连窗户都不能开。现在,家里旱厕改成了水冲厕,围墙墙面做了美化,道路变成了宽阔的水泥路,水沟铺上管网埋在地下,院子外大门两边建成了小花园,一年四季有花有绿叶。“像住在公园里似的。”说起如今惬意又红火的小日子,陈先生乐得合不拢嘴。
据悉,和平县坚持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生活垃圾处理、生活污水处理、村道和村内道路硬化、农村厕所改造、村庄集中供水、农村危房改造、村庄基本公共服务、村庄绿化美化建设水平、全面加强村庄规划编制、建立健全农村基础设施长效管护机制为主攻方向,积极践行、全面动员、统筹推进、迅速行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目前,全县已全面完成“三清理三拆除三整治”工作任务,拆除破旧泥砖房、猪牛羊栏和露天厕所400余万平方米,村庄保洁覆盖面和垃圾处理率均达100%。此外,截至2020年第三季度,全县已完成1177个自然村雨污分流及1090个自然村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截至2020年10月底,全县累计改成无害化卫生户厕户数100727户,无害化卫生户厕普及率达99.7%,累计建成公厕数337座(含附属公厕),厕所粪污基本得到有效治理或资源化利用。接下来,和平县将加大力度推进“三清理三拆除三整治”“厕所革命”、垃圾处理、雨污分流、村道硬底化等工作,全域完成农村人居环境基础整治,确保年底前全县80%以上村庄达到干净整洁有序村标准、40%以上行政村达到美丽宜居村标准。坚持示范引领,持续推进“示范引领、村村整治”工程,加快实施生态宜居美丽乡村示范创建工程,高标准建设好粤赣高速公路沿线美丽乡村示范带、粤赣交界生态宜居美丽乡村示范带、合水生态宜居美丽乡村示范镇。
从狭窄阴暗的土砖瓦房、坑坑洼洼的泥土路到各具特色的小楼、四通八达的公路、令人向往的美丽宜居家园,和平县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明显。景在村中,村融景中,一个个昔日灰头土脸的“土村庄”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浪潮中加速蝶变。
休闲农业兴起
产业融合赋能乡村振兴
虽已入冬,但和平县公白镇塘角村的花卉大棚内依然百花齐放、春意盎然,村民彭金响正和妻子在自家承包的3亩花卉大棚内工作,忙着下一批红掌等盆栽的销售、出棚。“刚承包一年,预估今年可以收益至少有12万元。”谈到现状,彭金响信心满满。公白镇有较好的农业产业基础,尤其是在花卉种植产业上,该镇此前引进和平县德福农业有限公司作为龙头企业,该企业是集农业技术开发推广与应用,花卉、林木、苗圃、种苗研发与培育,农业产业化示范种植与销售为一体的现代农业企业,带领村民从传统的生猪养殖业转型到花卉盆栽种植业,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成为和平县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个具体实践。
现如今,立足于公白镇良好的花卉种植产业,和平县现代农业产业园正在公白镇加速推进中,该项目是集花卉种植、观光旅游、生产销售、智慧农业、民宿休闲于一体的大型综合现代农业产业园,将致力打造成为河源乃至广东省乡村振兴样板工程和农业农村现代化标杆工程,为村民带来更多效益。
从默默无闻的小村庄到即将被众人所知的“花海”,这里的优势和资源被推动着走向了台前。“这里有山有水,环境资源优势强,我们合理利用生态资源,把房屋、道路、绿化做了一些改造,再借助村庄里现有的绿化、农业资源,让这里成为休闲娱乐的好地方。”公白镇镇长黄赞介绍,乡村的变化早就被外出村民看在眼里,许多村里人在亲眼看到村子里的路变宽了、绿化变多了、环境变美了之后,陆续回乡发展,成为城乡融合产业协同发展的典范,为推动乡村振兴注入“活水”。
据了解,在推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上,和平县早已提前谋划,将把“一区两园”打造成为引领和平未来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的综合平台。以灯塔盆地创建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为契机,着力将灯塔盆地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和平片区)打造成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的示范区,在发展壮大猕猴桃、百香果、腐竹、花卉等农业产业的基础上,加快推进优势产业特色化、集约化、规模化发展;抓牢灯塔盆地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公白副中心建设机遇,积极探索“农业+工业”“农业+商业”“农业+旅游”等发展模式,加快推进公白花卉特色小镇开发建设。高标准建设猕猴桃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腐竹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加快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着力打造三产融合发展的示范园。
组稿/本报记者 刘昕 叶春雨 特约记者 朱景优
摄影/本报记者 冯晓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