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七大举措打赢脱贫攻坚战
■和平县农产品电商一条街与猕猴桃交易市场,为扶贫农产品销售搭建平台。
■公白镇塘角村内的小型花卉盆栽种植基地,工人在给盆栽浇水。
■礼士镇下涧村村民采摘莲蓬。该村发展“鱼莲共生”复合养殖产业,以带动村民致富。
■广东省南茶园生态农业有限公司,通过“公司+村集体+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在合水镇兴径村全域开展玫瑰花产业扶贫项目。
■扶贫车间内,贫困户实现在家门口上班,既可增收又可照顾家庭。
■合水镇兴径村是省定贫困村,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开展以来,该村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村民生活水平得到了大幅提升。
核心提示
初冬时节,行走在和平县这片土地上,让人深深感受到了城乡面貌的日新月异,奋斗在脱贫攻坚一线的干部群众干劲十足。
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开展以来,和平县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首要的政治任务、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来抓,聚焦“两不愁、三保障”脱贫标准,全面落实“七大攻坚举措”,着力解决“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三个问题,举全县之力、集全民之智,攻坚克难,有力有序、富有成效地打好脱贫攻坚战。
目前,和平县的省定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任务百分百完成,建档立卡贫困户子女教育补助百分百落实,建档立卡贫困人员全部纳入医疗救助范围,兜底保障实现应保尽保,县镇村协同发力,党建、教育、消费、旅游、电商扶贫扎实有效。该县脱贫攻坚任务已基本完成,现行标准下的建档立卡贫困户4989户12688人全部达到脱贫标准(其中有劳动能力贫困户2403户9159人,无劳动能力贫困户2586户3529人),42个省定贫困村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76万元,达到出列标准。
2016年以来,全县省定贫困村新建水利渠道25公里,拓宽行政村村道144公里,安装路灯5384盏,新建公厕143间、村级卫生站40个、带挡雨棚的生活垃圾收集点1260个、垃圾屋175间,并且贫困村200人以上自然村全面实现了道路硬化。
举措一:党建引领复工复产
今年初,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和平上下毫不退缩、团结一心、众志成城,坚决把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作为最重大的政治任务,转危为机,进一步密切了干群关系。仅5个月,该县受疫情影响贫困就业人口2535人及30个扶贫车间就实现了全面复工复产(复业率100%);受疫情影响的11户搞特色养殖的贫困户(竹鼠、果子狸),县委、县政府安排资金17.6万元帮助他们实现产业转型(其中1户入股和平县叁点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其余10户投资入股和平县浰源镇水力发电站)。
同时,和平县积极拓宽扶贫产品销售渠道,通过电商平台和扶贫车间等渠道销售扶贫产品,帮助贫困群众解了燃眉之急,以实际行动践行了为民服务的宗旨。
举措二:产业扶贫增收入
虽然现在是初冬季节,但公白镇塘角村内的小型花卉盆栽种植基地内百花齐放,处处洋溢着春天的气息。
和平县立足自身基础条件,以现代农业产业发展作为主要突破口,确立以猕猴桃、百香果、砂糖桔、五指毛桃、优质大米、油茶等为主导产业,肉鸡、水产、花卉等为特色产业的产业格局,按照“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和贫困户”发展模式,打造“德福模式”小型花卉盆栽种植基地约1200亩、万亩猕猴桃种植基地、玫瑰花种植基地150亩、万亩高山茶油基地、百亩砂糖桔种植基地、一大批肉鸡养殖基地、南美白对虾水产养殖百亩基地,以点带面、全县推广,形成了和平县农业产业扶贫的龙头带动发展大格局。
位于合水镇兴径村的玫花渡产业综合体,建设用地面积约2万平方米,按照“保底收益+就业+按股分红”的收益分配模式,村集体每年盈利至少为投入帮扶资金总额的8%,同时享有49%的股权收益,预计每年为村集体增加10万元以上收入。另外,玫花渡产业综合体还帮助本村及周边村至少20人实现就近就业,年人均增收8000元。
目前,全县省定贫困村基本解决了“有产业”的问题,使贫困户在扶贫产业发展中实现稳定增收。
钱包鼓了,村民日子有奔头了。在和平,越来越多的脱贫群众正怀着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在脱贫攻坚的道路上步伐铿锵迈向小康。
举措三:消费扶贫拓宽销路
和平县坚持把消费扶贫作为助力脱贫攻坚的重要支点,着力构建消费扶贫服务平台,打造扶贫产品品牌。积极培育“福和直通车”消费平台,紧密对接深圳消费扶贫服务中心、扶贫产品超市、扶贫产品专柜等,对扶贫农产品实行市场化运作,有力确保贫困户长期稳定增收。
截至目前,“福和直通车”消费平台已累计签约客户66家,总销售额900余万元,订单金额已超过1400万元,帮扶42个省定贫困村,让1650户村民受益。
同时,和平县依托县国家级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资源,建立扶贫产品展销中心,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大力推销特色农产品。目前,全县有100多种扶贫产品进驻扶贫综合服务平台进行展销,累计销售扶贫产品金额达130.68万元。
10月10日,和平在深圳举行扶贫产品专场推介活动,优质的农产品受到深圳市民的青睐,当场与4家单位签约,销售额达到1241万元。
此外,和平县还积极有效整合全县土特产资源和具有QS认证的企业资源,积极培育“耘客和礼”区域公用品牌,着力提升特色农产品知名度。截至目前,“耘客和礼”系列品牌包含了猕猴桃、腐竹等19种特色农产品,基本涵盖了17个镇的农副产品,累计销售金额 743.59万元。
和平县还大力推广产品采购方式,通过注册“粤工惠”平台会员、办理“消费扶贫爱心卡”等形式,积极动员各级工会会员购买扶贫专区产品,以实际行动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
举措四:就业扶贫促脱贫
和平县全面落实交通补贴等就业扶贫奖补政策,鼓励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开发就业扶贫公益性岗位对就业困难贫困劳人员实施就业援助,并依据贫困劳人员需求精准开展就业技能培训。同时,通过开辟省外、省内县外、园区、扶贫车间、公益性岗位等多元化就业途径,让贫困户充分就业、灵活就业、高质量就业,让全县有劳动能力、有就业意愿的贫困户家庭至少1人实现稳定就业。在安排保洁员、护林员等公益岗位时,优先安排贫困劳动力就近就业。
截至目前,全县共有187名贫困人员安排在公益岗位就业,3572名贫困人员实现转移就业,有意愿的贫困人员就业率达100%,并按计划设立扶贫车间30个。
另外,和平县还积极贯彻落实省市县脱贫攻坚就业政策,先后举办精准就业扶贫招聘会6场次。据不完全统计,招聘会共吸引7000余人次入场应聘,发放各类就业创业、就业扶持政策宣传资料2.5万余份,提供就业岗位4000余个,切实推进贫困劳动力通过转移就业实现脱贫。
举措五:金融扶贫拔穷根
进一步加大金融支持力度,是推动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加快发展的基本条件,解决贫困村、贫困户贷款难问题,是帮助扶贫对象脱贫致富的关键。
和平县制定实施了《和平县农业产业扶贫实施方案》《和平县扶贫小额信贷工作实施方案(修订)》等政策措施,“富口袋”和“富脑袋”并举,斩断致贫“穷根”,提升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精气神和造血能力,筑牢稳定脱贫、防止返贫堤坝,为乡村振兴插上智慧“翅膀”。采取以奖代补的形式,对可开发贫困户按人均8000元的标准安排产业发展资金。
截至2020年10月12日,和平县已为443户贫困户发放扶贫小额信贷资金2140.34万元,共贴息71.98万元。
举措六:落实扶贫政策暖民心
和平县各级各有关部门深入学习并用足用活精准扶贫政策,打好精准扶贫“组合拳”,充分利用大数据进行线上比对,对可疑对象进行线下核实,根据比对核查结果,全面开展动态管理,全面公示,确保“三保障”等扶贫政策精准落实到户到人,把完全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相对贫困人口3819户7089人纳入政策兜底,做到应保尽保。
同时,该县认真落实建档立卡贫困户子女教育补助政策,2016年秋季—2020年春季4个学年度,每年资助贫困户子女1647人、2172人、2300人和2457人,分别发放教育补助565.94万元、792.68万元、792.25 万元和893.925万元,落实率均达100%。
此外,县财政为所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统一购买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为16周岁至59周岁的贫困人口统一购买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将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纳入医疗救助范围。
据统计,全县2263户危房改造户的房子(其中2016年建档立卡293户、2017年1162户、2018年760户和2019年新增存量危房改造计划48户)已全部完成改造,并100%完成验收拨款工作。
举措七:生态扶贫惠民生
走进合水镇中和村,映入眼帘的是修缮一新的一河两岸,漫步其间,犹如在城市的小河边散步。
据介绍,合水镇中和村的古村客厅维修、一河两岸绿道等项目建设,有效改善了农村生产、生活环境并保护了生态环境。尤其是古村客厅维修,村善教学堂围龙屋成为村里宗族祭拜、合族议事、民俗风情展示的重要场所,也是集农耕展示、客家文化(家训、姓氏)、阳明文化、红色文化与休闲娱乐于一体的乡村振兴文化示范点。
在实施脱贫攻坚过程中,和平县全域贯彻落实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生活污水治理、农村“厕所革命”、村道和村内道路硬化及村庄集中供水等工作,改善村容村貌,加强村庄规划管理,大力发展农村产业,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先锋模范作用,积极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工作。
据了解,和平县将实施生态保护建设工程与脱贫攻坚有机结合,通过加大生态建设和保护力度,优先安排贫困村实施防林、退耕还林、生态公益林建设与保护、天然林保护等重点林业工程,吸纳更多的贫困人口就地转为护林员,参与林业建设和保护,优化当地生态环境。
■组稿:本报记者 叶春雨 特约记者 朱景优
■摄影:本报记者 冯晓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