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级四联”为乡村振兴注入生机活力
■风光旖旎的和平县长塘镇的秀河畲族村
■秀河畲族村藏香猪养殖场,村干部在跟村民交流养殖经验。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党的基层组织是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贯彻落实的基础。当前,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推动新时代乡村全面振兴,必须把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来抓,充分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位于和平县长塘镇的秀河畲族村是和平县少数民族村之一,2016年被精准识别为省定贫困村。全村下辖14个村民小组,总人口1388人,全村中共党员32人。
近年来,长塘镇秀河畲族村党支部坚持以“抓党建、聚合力、谋发展、暖民心”为治村思路,不断加强党的建设,探索党的建设与各项建设深度融合共建模式,建立了一套“三级四联”党员服务群众的管理体系,即采取党支部、党小组组长和党员“三级”管理模式,党支部委员联系党小组组长,党小组组长联系党员,党员联系群众以及党支部联系镇党委的“四联”党建工作网络,建起了“群众—党员—党小组—村党支部—镇党委”五位一体的民意直通车,将党组织和党员的影响力覆盖整个村,为基层党建工作注入了生机和活力。
党员收集,建起民情民意“信息库”
长塘镇秀河畲族村党支部根据党员的个人能力和活动范围,把党员应尽的义务以责任制的形式落实到每一个党员,将村内空间科学划分为几大党员责任区。责任区内党员需及时分析掌握群众思想状态,带领群众学习政治理论、时事政策和科学知识,与群众开展谈心活动,了解群众生活上的困难,收集对村建设的意见建议,建立了一个民意收集“信息库”。
在今年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支部党员通过电话了解、微信询问、入户走访等方式详细了解各责任区所有村民情况,用最短的时间将辖区所有人员外出情况摸排清楚,对重点人员制定严格的居家隔离措施,为居家隔离人员“跑腿”购买生活用品,筑牢了群众安全墙。
村党支部书记朱军越介绍说:“我们村利用党员网格化管理、支部挂党员、党员挂户,很多工作支部未必都能解决,让党员去协助解决可能会更完美,同时减轻支部的工作压力。所以,团结一起面对总会有解决的办法,因此一定要把党员动员起来。村民们都说,如今的秀河畲族村党支部哪里需要就会出现在哪里,这样做也更能增加党员的责任感、荣誉感和自豪感。”
党小组组长核实,建起民情民意“收集器”
长塘镇秀河畲族村党支部将党员组织起来,成立党小组,由党员骨干担任党小组组长,发挥“引导、联系、服务”作用。党员们每月走访服务责任区群众,倾听群众的意见、建议和问题,反映给党小组组长,党小组组长对收集的民意信息进行筛选后,汇总梳理反映给村党支部,建起民意信息“收集器”。对于群众提的诉求,只要不是违反法律法规政策及公序良俗的,党小组组长向当事人核实后,均上报给村党支部,确保村民的诉求得到有效的解决。
秀河畲族村党支部发挥头雁效应,配优配强支部队伍建设,原来平均56岁的低学历支部委员如今成为平均年龄37岁高学历的支部队伍,支部团结队友,大胆创新,成立党员示范岗,支部委员挂党员,党员挂群众,群众有问题可以第一时间向挂钩党员反映,党员及时向支委会汇报,让村民的问题不出村。
当前村里正处于摘油茶果时节,在家的基本上是留守老人及儿童,鉴于这一情况,秀河村党员免费为全村村民运油茶果,既解了村民的燃眉之急,又增加了村民的收入。
村党支部的党员还义务为该村的老弱病残等人群处理日常生活中的检查电线线路、清理卫生等各种琐事。在防灾防汛时刻,党员们更是义不容辞地冲锋在前。
支部委员会落实,建起民情民意“处理器”
村党支部委员会对党小组组长反映上来的问题,适时组织召开党员、村民代表民主议事会议,讨论解决办法,建起民意信息的“处理器”。
低保户朱德纯与林小红房屋交界的小纠纷,经历几代人都没有解决,挂户党员邹成玖了解双方具体情况后,移交给第二党小组。第二党小组组长得知情况后,立马组织党小组组员开会研究,经与会人员分析此事复杂性后,报告党支部协同处理,最终将几代未决的小纠纷连夜和平解决,得到了当事者双方及村民的一致认可。
对于村党支部解决不了的问题,党支部再向镇党委反映。如何让村民增收,是一直困扰着村党支部的难题,秀河畲族村党员们通过不断地入户走访与实地考察,积极为村集体产业高效肉鸡养殖场土地谋划。在镇委镇政府和帮扶单位的帮助与支持下,养殖场终于动工,该产业能为村集体年收入增加50万元。
秀河畲族村党支部长期坚持走群众路线,“听民声、理民情、议民题、办民事”,尽力为村民提供优质服务,真正做到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办群众之所需,凝心聚力,畅通群众表达意愿和诉求渠道。各类民情诉求得到了更加及时有效的解决,老百姓实实在在得到党员联系群众工作带来的好处,使群众团结、凝聚在党组织的周围,彰显了新时代党群关系的鱼水之情,营造了“党员引领群众干,一个带起一大片”的生动局面。
本报记者 叶春雨
特约记者 朱景优
摄影 本报记者 冯晓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