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县区新闻 > 高新区

河源国家高新区坚持以实体经济为本、制造业当家

厚植沃土兴产业 奋楫扬帆谱新篇

2025-03-20 10:20:17 来源:河源日报

d3ee7bcea360a8755d49170a794c14cb_hyrbs0320004_001_01_s.jpg

■河源国家高新区白鹭岛公园里花团锦簇,成为人们休闲的好去处。

78aeaf9b70291c7369e69432c9a5d922_hyrbs0320004_001_02_s.jpg

■河源国家高新区“两馆一中心”,成了市民休闲“充电”的好去处。

bb9bfe0dabb37e2f5f26e0426be8ed9d_hyrbs0320004_001_03_s.jpg

■河源国家高新区推动园区产业聚链成群,全力打好产业建设“大会战”。

核心提示

全面实施签约动工和联合验收专班流程化改革,创新“一会三专班”“拿地即开工”“验收即试产”机制;依托全省“一网通办”平台和登记注册系统,打造“零成本起跑”新生态;启用企业综合服务平台小程序,主动收集企业诉求,实现了问题“园内收集、快速解决、闭环管理”;大力推进高企培育工作,出台人才服务管理办法……

好的营商环境就像阳光、水和空气,润物细无声。近年来,河源国家高新区持续为营商环境加码赋能,围绕助力企业发展,深化政务增值服务改革,在项目建设提速、创新生态构建等领域靶向突破,打造定制化、套餐式、模块化服务“组合拳”,厚植园区产业发展沃土,多项指标领跑粤北地区,实现以高质量服务促进高质量发展的高效循环发展新模式。

2024年,河源国家高新区推动电子信息、水饮料及食品、机械与模具三大主导产业聚链成群,园区荣获2023年度火炬统计工作先进单位、省五星级服务园区,入选首批广东省食品工业培育试点县(市、区、镇);在2023年度广东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综合考核中获优秀等次,居粤北地区首位;成功创建省级食品饮料及水经济特色产业园区。

强力推动主导产业链式发展

今年2月27日,广东芯友微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在深圳南山河源高新区共建产业园举行开业仪式。该公司主营产品为基于面板级封装的电子元器件、模块、模组产品等,其在半导体先进封装细分赛道的Fan out PLP方向,已积累十余年的技术沉淀与行业经验。

推动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升级、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实施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行动,着力补齐短板、拉长长板、锻造新板,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竞争力,是高新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举措,推动产业建设“大会战”的生动实践。

2024年,河源国家高新区三大主导产业实现规上工业产值401.2亿元。其中,电子信息产业新赛道加速起势,电子信息智能制造产业园正式投入运营,华勤技术项目一期竣工投产、二期加快建设,美晨通讯等骨干企业稳产增效,推动西可通信拓展无人机等新业务,卓翼科技等产品业务向高端化、智能化延伸,带动相关上下游产业协同共进;水饮料及食品产业取得重大突破,中储粮项目开工建设,白象食品项目主体建设已完工,农夫山泉三期、华润怡宝、紫泉饮料等项目竣工投产,水经济产业园配套设施持续完善,食品深加工园区、预制菜集聚区加快建设,荣获2项省级试点;机械与模具产业稳中提质,乔丰科技、爱康保利管道、金三维模具等项目顺利投产,龙记金属、华益盛等骨干企业稳产增产,模具加工中心、配套中心与交易市场等产业功能配套平台加快建设。

以龙头企业带动重点产业链发展,大力引进上下游配套企业,让优质项目“卡位入链”。当前,高新区正强化产业集群的基础配套和承载能力,促进产业配套化、集群化、链条化、生态化发展,串企成链、聚链成群、集群成势。

完善政策体系激活发展活力

去年12月,《河源国家高新区人才服务管理办法(试行)》发布,园区认定的持卡人可在政务服务、商事登记、税务服务、人才入户、子女入学、配偶就业服务、创新创业服务、“候鸟”交通补贴、住宿服务、医疗卫生服务、休闲娱乐服务等11项内容中享受相关政策待遇,持续提升园区人才服务水平。

这一政策的出台,不仅是为当前园区人才谋福利,更是将引才“磁场效应”持续释放,推动实现四方人才与园区高质量发展“双向奔赴”。

近年来,河源国家高新区先后印发高新区“人才飞地”建设管理办法、高新区人才服务管理办法,推动“河源国家高新区(华南理工大学)人才飞地”“人才联络站”顺利完成挂牌,加快培养和聚集产业技术创新高端人才,全市制造业人才集聚地加快打造。2024年新增省市各类科研平台9家,积极落实科研助理岗位394个,完成预期目标的197%,获工信部通报表扬。

同样,河源国家高新区的招商方式也在创新推进,如在全市率先实行“基金引领,招商落地”资本招商新模式,积极对接“高研值、高技术”的创新型及专精特新项目,通过基金股权投资方式,完成对千农科技等项目战略性投资共7450万元,撬动社会资本约2亿元,预计带动项目落地投资超过20亿元。

此外,河源国家高新区还从招商机制、数改、技改等方面下功夫,持续完善园区政策体系,及时将新注册企业纳入服务范畴,宣传惠企政策,展现高新区筑巢引凤的决心,给予企业发展信心。

多措并举提升政务服务效能

“项目建设进展情况如何?”“周边配套设施怎样优化?”“企业有什么问题需要解决?”……在河源国家高新区召开的“周一会商督办会”上,与会人员聚焦企业发展过程中的关键难题,精准发力,迅速协调各方资源,为企业排忧解难。

“一会三专班”项目企业全生命周期服务机制是高新区优化营商环境的关键一招,该机制作为核心枢纽,发挥着强大的指挥调度功能。“大中小闭环+网格化服务”机制将高新区划分为多个精细网格,以“党建+网格化”的方式为企业提供党建指导、政策解读、业务辅导等服务,充分连接党心民意,确保企业及时了解并享受相关优惠政策,协助企业办理行政审批手续,简化办事流程,提高办事效率,密切关注企业生产经营状况,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通过精细化的服务模式,企业服务实现了系统化全覆盖,众多企业的个性化需求得到及时响应和解决,大大提升了企业的满意度和获得感。

同时,河源国家高新区积极推动传统的“单体评估评价”转变为“整体评估评价”工作,由政府出资开展整体评估,针对节能审查、水土保持、气象及雷电等审批业务开展的区域评估工作,通过统一前置评估,有效避免了企业重复评估,直接降低了企业的制度性交易成本,尤其为企业提供了实质性减负支持,节省了时间和经济成本。“拿地即开工”政策为入驻高新区企业“早开工、快建设、速投产”带来显著利好,形成了签约一批、动工一批、投产一批的良好局面。据统计,捷美瑞、玖鑫、新九州、紫泉饮料、爱途箱包、白象食品等项目在建设期的平均成本节约超过50%,工程效率提升一倍,项目提前6个月验收达产,充分释放出了政策的实施效能。

要素保障全力助企“轻装上阵”

今年大年初六,河源国家高新区电子信息智能制造产业园(华勤项目二期)就已复工,园区内车辆穿梭,机器轰鸣声不断,施工队伍争分夺秒推进项目建设。

当前,河源国家高新区正加快标准厂房建设步伐,按照现代化、智能化的标准设计建设,配备完善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以满足不同企业的生产需求。电子信息智能制造产业园第一阶段已竣工验收并交付使用,华勤项目二期定制化厂房建设加快推进,模具加工中心首期4.5万平方米的厂房主体建设已全部完成。高新区还积极推动出台工业厂房开发经营、分割销售管理、工业物业产权分割及分割转让不动产登记工作等政策,为工业物业的健康发展提供坚实的保障;坚持“周调度、月督查”机制推进跨江融合发展,会同江东新区及市直有关部门主动作为、紧密配合、高效落实,首期1、2、3、4号地块征拆工作基本完成,积极推进道路基础设施建设。此外,高新区将资金投入高成长性的经营性项目,通过银行等金融机构放大资本金效应,带动银行投资用于高新区电子信息产业园项目、模具加工中心项目。

为解决企业用工问题,河源国家高新区通过健全深河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运行机制、定期举办校企合作座谈会、积极推动成立政校企合作办班等方式,实现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精准对接,搭建起企业与院校之间的人才对接桥梁,并针对企业用工需求的变化,及时调整合作策略,确保满足企业的人才需求。据统计,2024年,成功推动成立政校企合作办班9个,协助企业招聘员工超7000人,推动河源中高职院校学生在高新区企业实习实训和就业超2000人,推动25家企业融资11.59亿元,推动企业申报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贷款超8亿元。

增进民生福祉彰显“高新温度”

绿树繁花、芳草茵茵、江水涟漪、白鹭翩飞……春日里的河源国家高新区百花齐放,为园区增添一份别样活力。

去年,河源国家高新区“两馆一中心”正式对外开放,成了不少市民新的“打卡点”。该图书馆实现了藏、借、阅一体化的全开放服务模式,让园区职工、群众在“家门口”就可感受“诗与远方”,享受“书式”生活。

深河产业合作园区纵十路建成通车、成立广师大河源教育集团、推动市人民医院高新区门诊部开展24小时急诊诊疗服务,举办2024年河美共赢篮球联赛高新区大区赛暨兴业惠民嘉年华系列活动……近年来,河源国家高新区按照产业所需、科学有序、适度超前的原则,构建宜业宜居生活环境,确保开发建设到哪里,配套设施就覆盖到哪里,持续改善民生,推进体育健身与实体产业、美食文化、工业旅游等深度融合,让园区企业员工与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归属感不断提升。

■组稿:本报记者 王亚娇 特约记者 李晓 聂燕民 张立 通讯员 刘梦莎 谢彦 ■摄影:本报记者 邓宇权

    上一篇:全力做好校园食品安全工作
    下一篇:没有了
    数字报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