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国家高新区入选广东省首批食品工业培育试点县区
着力推动水饮料及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
■农夫山泉、华润怡宝、紫泉饮料、白象食品等众多水饮料及食品产业项目,已落户水经济产业园。
■紫泉饮料河源项目位于水经济产业园片区,于4月顺利投产,将为高新区水饮料及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核心提示
为打造世界级食品制造贸易高地,广东将培育一批食品工业试点县,发展壮大县域经济,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动省“百千万工程”高质量发展。今日,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在河源举办“粤食越好 粤品世界”之首批省级食品工业培育试点县(市、区、镇)授牌仪式暨重点食品项目动工竣工投产活动。
去年,河源国家高新区成功吸引了33家食品生产企业和27家相关配套企业入驻。新动工的水饮料及食品产业项目达到10个,其中包括农夫山泉三期和白象食品等,同时紫泉饮料、华润怡宝等项目也已顺利投产。
河源国家高新区凭借坚实的食品产业基础和明显的特色优势,加之地方政府的鼎力支持,成功跻身广东省首批食品工业培育试点县区之列。
为了进一步塑造特色产业品牌并推动产业融合,河源国家高新区围绕农夫山泉、百家鲜食品、饭饭得食品等知名企业,精心策划了“绿色智造”与“舌尖工业”两条工业旅游线路,诚邀广大市民、游客体验工业魅力,感受高新区坚持制造业当家的底蕴与成效。
1
水饮料及食品产业蓬勃发展
一瓶水,一汤一饭也能撬动大产业。水是河源的生态符号,食品饮料则是深植于河源国家高新区的产业“基因”。河源国家高新区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立足生态资源优势和产业发展基础,把水饮料及食品产业打造成为园区三大主导产业之一,为河源加快实现绿色崛起提供厚实的绿色动力。
立足河源丰富优质的水资源和农产品资源,先有农夫山泉扎根20年,后有今麦郎、华润怡宝、紫泉饮料等知名的饮料行业巨头相继落子;先有今麦郎“一桶半”方便面投产,后有白象食品的白象方便面项目加快建设;先有百家鲜食品生产打造的“百家鲜”酱油、航天辣椒酱、客家女手信,后有饭饭得、天天美丰等预制菜企业落户⋯⋯
从小到大,从少到多,从点到链,落户企业纷纷在河源国家高新区打造面向华南地区的重要产业基地。河源国家高新区水饮料及食品产业的产业规模和产业聚集度不断提升,显现出企业扎根、龙头集聚、产业集群的良好态势。高新区先后获得广东饮料特色园区、广东省食品工业培育试点县区等称号,这意味着这里已经成为水饮料及食品产业发展的沃土。
据统计,目前,河源国家高新区的水饮料及食品产业涉及天然水、果汁、方便面、农产品、酱油、盒饭以及包装等产业链条,产业上下游企业发展迅速,积极发挥了产业集聚效应。
从2020年起,该产业的营业收入、规模以上企业数量、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速等数据均呈现强势增长态势,尤其是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速均超两位数。2023年,该产业实现规上工业总产值55亿元,同比增长23.9%。新落户水饮料及食品产业企业15家,总投资 69.1 亿元,其中已投产4 家、项目在建企业6家、项目已签约6家。
产业链发展贡献率也在不断提高,产业链税收占园区税收比例从2021年的29.5%增长至2023年的34.2%。可以预见,随着农夫山泉三期、白象食品、中储粮等一批在建和储备项目落地,未来水饮料及食品产业的税收贡献率将有进一步释放空间。
2
龙头聚集 打响产业品牌
如今,河源国家高新区聚集了众多水饮料及食品产业龙头企业,打响了产业品牌,凸显了产品特色。
作为中国饮用水行业的巨头之一,农夫山泉已在河源深耕20年之久,在河源国家高新区先后投资建设三个生产基地。先行投产的两个基地已成为年产值近40亿元的龙头企业,更是河源生态资源转化为经济优势的标杆企业。据介绍,农夫山泉坚持水源地建厂、水源地灌装,截至目前,一期、二期生产基地共有28条自动化生产线投入使用,生产“农夫山泉”“尖叫”“茶π”“东方树叶”等多个饮品品牌的产品。
依托万绿湖的生态水源,今麦郎饮品(河源)有限公司在河源国家高新区总投资 7 亿元,打造一个占地面积约 10 万平方米的生产基地,实现企业市场南下战略,打造华南地区生产基地。该公司总经理李晓良表示,公司打造了多条对标国际先进行业水平的生产线,主要生产“凉白开”“蓝标”“茶萃”等品牌的产品,全面投产后,预计可实现年产值13.5亿元。
上海紫泉饮料工业公司是国内最大的饮料代工厂之一,专业从事可口可乐、达能、维他等国内知名饮料企业的产品代工。该公司在河源国家高新区投资7亿元,建设布局新的制造生产基地,并于近期试产投产,预计全面投产后可实现产值 10 亿元。
广东百家鲜食品科技有限公司项目总投资 6.5亿元,产品有蚝油、酱油、番茄沙司、鸡精粉和浓缩汁等八个系列 200 多个品种,是一家集研发、生产、销售为一体的大型现代化食品企业。作为工业旅游的重点企业,其打造的百家鲜客家女奇妙乐园是展示客家民系文化、美食文化、工业文化的沉浸式工业旅游博览馆,获评国家3A级旅游景区及河源市中小学生实践基地,去年接待游客近10万人次。
河源市饭饭得食品科技有限公司项目总投资 3.68 亿元,占地约 4.5 万平方米,是一家集农产品开发、生产、配送及销售为一体的专业食品加工企业。该企业采用现代标准化工艺和冷链技术,进行食品加工。经过预处理后冷藏保存的半成品菜,消费者只需简单加热或蒸炒后即可成为一道美味的菜肴。
白象食品华南生产基地项目总投资10亿元,建成后主要生产方便面、饮用水、速冻等产品,是目前白象所有工厂中产品类型最全、工业化程度最高、技术设备最先进的工厂项目。根据项目设计,方便面将设计12条生产线,预计能够提供2000个就业岗位。项目负责人文锡章表示,项目以河源为基地,覆盖广东及周边省份,承担着开拓华南市场、保障产能供应的重要使命。
中储粮河源仓储项目由中央储备粮河源直属库有限公司投资建设,主要储存大豆、玉米等粮食,有力提升河源区域粮食储备和供应能力,服务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同时充分发挥仓储粮食对食品产业的龙头带动作用,吸引食品深加工企业就近扎堆落户,为园区食品企业提供优质原材料。
3
延链强链 完善产业链条
在产业链发展方面,河源国家高新区统筹生产、销售、原材料、制罐、包装、物流等环节,大力引进与水饮料及食品产业关联度较高的上下游企业,打造水饮料及食品产业全产业链。高新区现有水饮料及食品产业产业链企业65家,产业链条基本完备:上游形成了以中储粮、东鹏包装、河源中盛环境及紫泉饮料配套企业紫江瓶胚、膜宝包等企业为代表的原材料及生产设备环节。中游形成了以农夫山泉、今麦郎、白象食品、华润怡宝、紫泉饮料、百家鲜、饭饭得、氢元素等企业为代表的产品加工制造环节。下游形成了以鼎祥饮食等企业为主的产品周边、配套、销售环节。
4
发挥优势 配强产业要素
河源国家高新区发展水饮料及食品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一是发挥多重资源优势,降低企业生产成本。在水资源方面,河源拥有华南第一大人工湖——万绿湖,是“优质饮用水开发基地”“中国好水”五大水源地之一。湖内深层水经高压自然滤净,长期保持国家地表水Ⅰ类水质,储量丰富、水量充足,在水资源质量上有巨大的优势。在基础设施方面,园区现有城南污水处理厂等四个污水处理厂,深能热力(河源)项目年可供汽45万吨,为园区提供充足的热能保障。在成本方面,高新区的工业地价、工业电价、工业水价更低,大大降低了企业投资生产成本。
二是加快建设水经济产业园,扩大产业空间。水经济产业园规划面积8.3平方公里,主要建设区域总部产业区、产业配套区、水产业孵化区、物流配套区、休闲生活区等,距离万绿湖唯一的取水口仅3公里。在水经济产业园内,河源国家高新区着力打造了一个总建筑面积约11.6万平方米的水经济产业孵化园,重点引进软饮料、食品等核心产业以及相关配套产业企业,目前氢元素、四季预制菜、鸿盛瓶胚等3个项目已落户。
三是完善食品产业公共服务平台,提供食品产业综合服务。河源市食品检测中心承担全市食品及相关产品的质量研究、监督检验、风险监测和仲裁检验等任务。广东省质量监督加工食品(饮用水)检验站专门负责食品、食品添加剂等产品及其原辅料、半成品、成品的质量检验,提供监督抽查检验、委托检验、标准制订等省级技术检测服务。同时,河源广工大协同创新研究院与相关企业共建“河源水产业应用研究中心”,共同完成行业应用解决方案的技术攻关和产品研制工作,发挥科研平台作用。
四是加大支持力度,出台一系列招商优惠政策。近年来,河源国家高新区不仅大力宣传落实省级、市级的相关奖励奖补政策,还出台了区本级系列扶企助企惠企政策,如企业固投按不超过10%予以一次性奖励,最高奖励2000万元;对符合条件的企业设备更新项目按不超过 30%进行奖励;企业生产销售收入达50亿元的,可享受1000万元奖励。此外,还有厂房建设奖励、人才补贴、购房补贴等利好政策,真金白银支持企业发展。
5
明确方向 壮大产业集群
根据广东省食品工业培育试点县的遴选培育工作方案,培育壮大县域食品工业集群是重要任务之一。
作为粤北地区唯一的省级食品工业培育试点县区,河源国家高新区聚焦巩固提升食品工业发展基础,发展壮大食品工业规模,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形成县域食品特色知名品牌。高新区持续发力打造百亿级水饮料及食品产业集群,致力于发展成为全国水饮料及食品产业发展示范区。
河源国家高新区制定试点建设方案,定下水饮料及食品产业的发展目标:积极推进水经济产业园建设,加快产业项目招商引资,推进项目加快竣工投产,加强产业技术创新,推动水饮料及食品产业向高端化发展。到2025年,全面提升产业品牌影响力和市场占有率,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力争食品产业规上工业总产值突破 100 亿元。
为实现发展目标,河源国家高新区制定了重点任务,全力推动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转化。同时,利用丰富的水资源和集中供汽等优势发展条件,继续引进一批品牌优、效益好、规模大的水饮料及食品产业项目。持续发力攻坚预制菜产业突破,利用文鹏食品、天天美丰等项目纽带作用及快裕达项目产业空间,加快引进东莞、深圳等地预制菜项目,围绕中储粮加快推动食品深加工园区建设,全力打造水饮料及食品产业“一线三区”发展格局。
同时,加强主导产业梳理和规划,重点发展新型特色功能饮料,做优做强包装饮用水,补齐碳酸型饮料、啤酒等领域空白,进一步提升绿色食品饮料产业集群化发展水平。依托河源水资源优势,全力引进软饮料、酒、乳制品、调味品等领域的国内外食品饮料上市公司、行业百强、龙头企业,支持发展高端生产制造技术。积极对接深圳食品饮料领域的科技成果产业化,发展“深圳总部、研发基地+河源制造” 模式,打造华南地区重要的集研发、生产、检测等功能于一体的水饮料及食品产业基地。出台产业链链长制实施方案,加强联动配合,着力补链、延链、通链,共同推动园区水饮料及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
■组稿:本报记者 邓燕琴 特约记者 聂燕民 张立 通讯员 赵懋旭 ■摄影:本报记者 邓宇权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