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县区新闻 > 高新区

河源国家高新区走好新的赶考之路

坚持制造业当家 实现高质量发展

2023-06-28 10:40:20 来源:河源日报

■河源国家高新区坚守产业初心,以项目兴产业、以产业带集群,初步构建起完整产业链条和产业布局,打造欣欣向荣的现代产业新城。

■华冠科技、优利德科技等主导产业企业集聚,激发高新区更大活力。

今年,河源国家高新区迎来建设的第20个年头。从最初的荒山草地到现在的厂房林立,从第一家厂房落户到跻身全国国家高新区百强,每一段历程都是精彩的篇章,每一个成果都是响亮的乐章。成效的背后,凝聚的是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是河源国家高新区人力、物力、财力的集中投入。作为河源工业发展的主阵地,河源国家高新区打造了链条体系较为完备的主导产业,创建了一批高水平的科创平台,形成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工作机制,为河源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河源国家高新区的20年,是赶考的20年。从最初的“工业立区”,到如今的“坚持制造业当家”,河源国家高新区始终贯彻落实国家、省、市关于高新区高质量发展的部署要求,艰苦创业、担当作为,踔厉奋发、真抓实干,肩负起当好全市经济发展、产业发展、创新驱动发展排头兵的职责使命,在经济发展、产业壮大、科技创新、民生改善等方面,实现质和量的提升,综合实力再上新台阶,成为新时代河源高质量发展的生动缩影。

河源国家高新区把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转化为服务广东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走在前列的具体实践,紧扣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坚持实体经济为本、制造业当家,聚力做大做强千亿级、百亿级产业集群,推动现代化产业体系取得新突破,以高质量发展开创新局。

河源国家高新区大力开展产业集群能级提升、招商引资、省级产业有序转移主平台申报建设、产业空间突破、项目建设提速、创新人才协同发力、国企改革、产业环境提升“八大攻坚战”,为推动我市加快实现绿色崛起、建设幸福和谐美丽河源作出高新区贡献。

1

坚持制造业当家

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近年来,河源国家高新区积极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不断引进强链、补链、延链项目,加快打造产业集群。如今,高新区已形成了电子信息、食品饮料及水经济、机械与模具三大产业集群,拥有中兴通讯、农夫山泉、阿里巴巴、龙记模具等知名龙头企业,初步构建起完整的产业链条和完善的产业布局。三大主导产业产值占全区规上工业总产值的80%以上,高技术、高成长企业不断涌现,企业的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高新区规上工业总产值、规上工业增加值、外贸进出口总额连续多年占全市总量超过三分之一,对全市经济增长支撑作用越加明显。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构建新发展格局,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推动高质量发展。河源国家高新区坚持制造业当家,强招商、抓项目、优服务,以项目兴产业、以产业带集群,加快在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上取得新突破。

抓好产业能级提升是当下河源国家高新区工作的重中之重。一是推动电子信息产业强龙头扩赛道。中兴通讯、卓翼科技、美晨通讯等企业力争实现大幅增长;京泉华、禾望电气等上市公司能源电子项目,是电子信息产业里新增的新能源赛道企业,力促快速达产。二是推动食品饮料及水经济产业增龙头扩产能。龙头企业农夫山泉三期、百家鲜二期等正在加快建设,农夫山泉一、二期和今麦郎面品饮品等项目正在增资扩产。三是推动机械与模具产业强增长扩堆头。支持龙记金属、鹏准模具、欧华包装、华益盛一期等企业稳产增产,力促乔丰科技、金三维、博锐特等项目二季度竣工投产。龙记金属、华益盛等一批龙头企业增加设备投资,蓝海米克、百家鲜、豪劲、昌茂等一批企业利用空地新建厂房扩大产能。

河源国家高新区聚焦高质量发展,坚持招商为先,谋划优质项目,培育经济增长新动能。今年1至5月,高新区新签约超亿元项目15个,新动工项目16个,新投产项目12个。水经济产业园招商取得重要突破,紫泉饮料、白象食品等一批食品饮料及水经济产业项目签约落户。包括乔丰科技(河源)生产基地、农夫山泉(河源)三期等在内的15个项目,被列为省、市重点建设项目,总投资额225亿元。这些项目既有产业园基础设施及配套项目,也有电子信息、新材料、食品饮料及水经济等重大产业项目,投资体量大、科技含量高、带动能力强、综合效益好,将助力高新区加快冲刺。

2

大力拓展产业空间 增强高质量发展后劲

为拓展更多产业空间,破解产业发展瓶颈,河源国家高新区开展了一场产业空间突破攻坚战,跨江融合发展,整治产业用地,打造重要产业平台,全方位、多维度为园区制造业发展创造优质产业空间。

跨江融合发展取得实质性进展。河源国家高新区按照工作方案要求,会同江东新区及市直相关部门主动作为,实行挂图作战,逐周落实,倒排工期,加快推进跨江融合发展各项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

据了解,跨江融合发展区已选定空间融合发展区南部1.31平方公里作为首期开发选址范围,专项债申报、可行性研究报告、产业规划等工作已完成,施工前期准备等工作正在有力有序推进中。

空间融合发展区已同步谋划推进招商工作,正密切与国内知名运营企业对接,积极储备跨江产业园起步区项目。在产业导向方面,跨江融合专班将从上市公司、行业百强、细分领域龙头企业中筛选重点招商企业,加快新一代电子信息及新材料产业项目落地。拓智者科技项目是由高新区和江东新区共同引进的产业融合发展区首个落户项目,于去年签约,今年4月在高新区租用厂房进行生产。

产业用地整治盘活资源。河源国家高新区高度重视产业园区用地整治提升,主要领导部署推进,专门小组一对一指导企业落实整改、加快建设进度,确保高效完成市下达的第二年度整治任务。

在批而未供用地方面,高新区已完成300多亩用地整改,其中包括润峰电子、铜宣发一期、玖鑫、捷美瑞等项目。在供而未用用地方面,收回中兴通讯供而未用用地,积极推动引入新的项目,已有项目初步达成意向,正在进行签约等相关工作。在低效用地和可提升用地方面,骏发实业、东益文具、悦斯莱特、豪劲塑胶等项目的用地提升工作顺利推进,大部分项目已办理施工许可等手续,陆续动工。此外,高新区针对项目用地和企业实际,积极采用股权转让、整体出租、分割出租等方式,加快产业用地整治进度。

河源国家高新区产业园区用地整治提升第二年度总任务为2000亩,目前已完成1142.81亩,盘活了一批闲置用地和低效厂房。

重大产业平台加速推进。重大产业平台是产业集聚推进器,河源国家高新区大力推动省级产业转移主平台以及电子信息智能制造产业园、水经济产业孵化基地等产业平台建设,推动产业平台加快投产、招商、出效益。

在市委、市政府统筹推动下,河源国家高新区成功申报省级产业有序转移主平台,并获得省首笔注入资本金。高新区将通过注入资本金和产业基金的形式,开展基础设施和项目建设,并对照省考核要求和政策支持方向,统筹协调源城、东源共同推进主平台各项任务落实。

河源国家高新区奋力打造电子信息智能制造产业园,旨在构建更大的电子信息产业高质量发展空间,以大平台引进大企业、好项目,引进一批投资规模大、科技含量高的电子信息产业项目,做大做强制造业。电子信息智能制造产业园一期建设进展顺利,二期已着手相关工作。

高新区水经济产业孵化基地不仅是高新区食品饮料及水经济产业阵地,也是为河源市水经济产业园打造的产业孵化平台,为企业提供生产厂房、研发办公楼及孵化器等服务配套,是一个可以让企业“拎包入驻”的综合性产业园区。水经济产业孵化基地将以产业招商和配套招商为切入点,进行产业全链条孵化,首批已确定3家企业入驻。

3

创新人才协同发力 “关键变量”转化为“最大增量”

作为粤东西北首个国家级高新区,河源国家高新区二十年发愤图强、科技创新,在创新驱动发展和高质量发展上彰显了“高新定位”;二十年坚守实业、人才优先,在产业和人才集聚上体现了“高新担当”;二十年矢志不渝、锐意攻坚,在改革开放中展示了“高新作为”。2022年,河源国家高新区成功迈进全国国家高新区百强行列。

发展增量离不开科技创新这个关键变量。河源国家高新区打响创新人才协同发展攻坚战,坚持出政策、搭平台、建机制,推动科技创新“关键变量”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

创新主体不断壮大。企业既是创新的推动者,也是创新的受益者,是最重要的创新主体之一。一直以来,河源国家高新区高度重视创新主体培育工作,坚持构建创新驱动发展、人才优先发展、支持支柱企业培育等政策体系,加强对企业的资金支持、专业辅导、上门服务等工作,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支持更多主体实现“个转小”“小转高”的梯度成长。目前,高新区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等创新主体数量均居全市前列。高新区研发强度5%以上企业达75家,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覆盖率达60%,主营业务5亿元以上科技企业实现研发机构全覆盖,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例为64%,创新主体不断壮大,创新能力不断提升。

创新平台不断扩展。河源国家高新区加大对重大科研平台的投入力度,通过与知名高校、科研院所、骨干企业建立合作共研关系,集聚了雄厚的产业基础和丰富的科研人才资源,推进建设新一批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加速器、中试基地、产业化基地等各类研发平台和机构,拥有2个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5个省级以上科技创新孵化载体平台,数量居全市首位。河源数字经济技术创新中心(鹏城实验室河源节点)、广工大协同创新研究院、天津大学精密仪器院士工作站、省科学院河源研究院、深圳大学湾区(河源)研究院、广东技术师范大学研究院重大产学研平台等一批科技创新平台,为电子信息产业向高端发展提供创新力量和技术支持。同时,高新区不断加强产学研用深度融合,通过政策引导,推动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强化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和推广应用,并在今年前5月,落实实质性合作项目15个。

知识产权效用不断增强。知识产权是企业创新发展的源泉。为此,河源国家高新区大力实施知识产权强区工程,推动知识产权创造质量、运用效益、保护效果、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取得良好成效,最大程度发挥知识产权对创新活力的驱动作用。2022年,河源国家高新区专利授权量974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51件,居全市第一;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251件,居全市第一;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登记11笔、金额2.83亿元,居全市第一。目前,高新区现有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7家、省知识产权示范企业9家、市知识产权示范企业15家。河源首家——广东省知识产权保护中心专利预审服务工作站落户高新区,重点针对新一代信息技术和生物产业的创新主体,提供优质高效的专利预审服务,可以让企业的专利申请授权时间从22个月缩短至3个月,帮助企业创新成果获得快速保护。

人才集聚效应凸显。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的根本源泉在于人才。近年来,河源国家高新区致力于打造全市制造业人才聚集地,不断搭建并创新人才体系,已逐步完善科技人才、人才团队引进和服务制度建设。2022年,高新区引进“雁归源”人才、“候鸟型”人才600多人,引进或柔性引进博士、硕士研究生等高学历人才近百人,中高级专业技术职称、高技能人才270多人。各层次人才团队和人才在科研创新平台、企业技术研发中心中发挥了重要的智力支撑作用,为高新区打造产业集群、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组稿:本报记者 邓燕琴 特约记者 聂燕民 李晓 张立

■摄影:本报记者 黄赞福

    上一篇:香飘端午 “粽”情欢笑
    下一篇:没有了
    数字报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