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壮大千亿百亿产业 向千亿级园区大步迈进
河源国家高新区奋力推动又快又稳高质量发展
■2021年,投资总额50亿元的卓翼科技(河源)项目半年内实现签约、动工、投产、上规,刷新了全市产业项目建设速度。 本报记者 邓燕琴 摄
■河源国家高新区全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各项经济指标保持高速可持续发展态势。 本报记者 冯晓铭 摄
核心提示
2021年注定是意义非凡的一年。回首这一年,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上,河源国家高新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始终坚持党建引领发展,把党史学习教育成果转化成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认真落实市第八次党代会精神,把挑战转化为动力,把机遇转化为红利,加快培育千亿电子信息产业、百亿水产业和机械模具产业,大步向千亿级园区迈进,在推动园区又快又稳高质量发展、建设和谐幸福美丽河源的征程上再立新功。
过去一年,河源国家高新区被评为国家外贸转型升级基地(电子信息)、信息终端设备制造创新型产业集群(国家级)、全省首批特色产业园区(移动智能终端)。国家级、省级荣誉背后,是河源国家高新区全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亮眼成绩,各项经济指标保持高速可持续发展态势,规上工业总产值、规上工业增加值、工业投资等重要指标均占全市总量1/3,一个个项目动工投产,优质企业纷至沓来,产业发展开启新篇章,擦亮了国家级高新区的金字招牌。
新年新气象,河源国家高新区正以更高站位、更大格局、更好姿态,围绕打造千亿级产业园区目标,大力实施产业兴市行动,聚焦经济建设和产业发展,加快跨江融合发展,推动园区又快又稳高质量发展,致力打造全市承接“双区”产业延伸的牵引区和引领全市发展的产业新城、科技新城。
■产业发展
打造千亿级电子信息产业
市委、市政府对河源国家高新区发展寄予厚望、赋予更大职责。河源国家高新区对标对表市党代会、市两会精神,发挥“主人翁”精神,勇担重任、勇扛大旗,贯彻落实“五大产业”“七大行动”工作部署,大力发挥产业发展“火车头”作用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形成与“双区”有机联系、深度融合的产业链供应链,加快打造成为全市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功能平台,奋力推进千亿级产业园区建设。
电子信息产业是河源国家高新区的支柱产业之一,打造千亿级电子信息产业,正是园区在多年打下的产业基础上,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必经之路。2021年,投资总额50亿元的卓翼科技(河源)项目顺利投产,是我市近年来投资额最大的电子信息项目,半年内实现签约、动工、投产、上规,刷新了全市产业项目建设速度。该项目全面投产后预计年产值可达100亿元,年纳税3亿元,可带动就业2万多人,将为河源国家高新区打造千亿级电子信息产业集群注入硬核动力。为加快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河源国家高新区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加快强链补链延链,发挥中兴通讯、卓翼科技、西可通信等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吸引电子信息上下游产业集群;错位发展主攻“细分市场”,承接粤港澳大湾区特别是深圳电子信息产业转移与扩张项目,规划电子信息产业园,完善产业链条;充分利用国家通讯产品终端检验检测中心通讯产品检测服务优势,大力引进电子信息产业的研发和孵化机构,推动电子信息产业集群的生态建设。
打造百亿级水产业
依托优质水资源,打造百亿级水产业,是河源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奋力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主阵地在河源国家高新区。近三年,河源高新区水产业实现总产值超30亿元,已落地并储备了一批行业内领先的水产业企业,包括农夫山泉、今麦郎饮品、碧优选等16个相关项目,目前正在洽谈的项目主要有元气森林、君乐宝、维他奶、氢思语等。
2021年,落户于深河A区的河源市水产业园建设正式启动,水产业扶持政策顺势出炉,并迎来连连利好:农夫山泉增资30亿元的三期生产基地签约,四期也迅速启动谋划;总投资11亿元的碧优选项目建设顺利;总投资7亿元的今麦郎河源饮品项目预计今年实现投产运营,届时可增加产值13.5亿元。
河源国家高新区打造百亿级水产业乘势而起、展翅腾飞。在水产业园建设方面,河源国家高新区积极争取各项资金,推动农夫山泉三期土方平整和相关道路、管网基础设施建设。在水产业招商引资方面,河源国家高新区进一步坚定产业发展信心、明确产业发展方向,针对水产业龙头企业上下游配套产业项目开展精准高效招商,积极对接全国、省食品饮料协会,筹备举办水产业招商大会,大力引进全国知名水产业,努力形成在全国范围内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城市影响突出的百亿级水产业。
打造百亿级机械与模具产业
市第八次党代会赋予河源国家高新区“又快又稳高质量发展”的重任。百亿级机械与模具产业集群发展,是河源国家高新区着力打造的又一个百亿级主导产业。
河源国家高新区正处于发展黄金机遇期,百亿级机械与模具产业发展基础和势头越来越好,蕴藏着巨大的潜力。2021年,河源国家高新区大力推动产业发展,深河国际模具城建设开启“加速度”,首批落户20家高端模具企业,其中华益盛模具、鹏准模具、蓝海永兴模具等18家企业已竣工投产,新落户的金三维模具、乔丰科技项目全面动工。华益盛模具总投资4亿元,项目全面投产后预计年产汽车大、中、小型模坯、模具1300套左右,年创税可超2000万元。鹏准模具是中国塑料模具重点骨干企业,生产汽车专用大型精密模具,产品供应奔驰、宝马等众多著名汽车品牌。乔丰科技项目总投资10亿元,该公司生产的汽车导航影音中央塑胶面板销量占全国市场份额20%以上,系细分领域行业领军企业。为推动模具产业提质增效,河源国家高新区推动深河国际模具城加快项目全面投产、上规,积极向汽车零配件等产品制造环节延伸,引导模具企业往后端加工扩张生产,延长产业链、价值链,学习国内先进模具产业集群地区,推进河源国家高新区模具检测、试模、工业设计、模具配件制造中心等模具产业“四个中心”建设,加快做大做强百亿级机械与模具产业。
【招商引资】 大招商招好商实现“开门红”
高质量发展的产业导向越鲜明,越需要项目支撑。项目为王离不开招商引资,招商引资是贯穿河源国家高新区全年的工作重点。2021年,河源国家高新区聚焦千亿、百亿产业培育,大力实施精准招商、产业链招商、以商招商,切实把招商引资放在心上、抓在手上、落在行动上,实现了“十四五”招商引资工作开门红。园区聚焦三大主导产业,引进落地一批大项目好项目,去年以来新引进项目44个,合同投资总额201亿元,其中超亿元项目37个,超10亿元项目4个;投产项目23个,预计可新增产值220亿元。另外,引进乔丰实业、微浦科技、科雷特等一批优质项目;储备了禾望电气、京泉华科技等一批优质项目,为产业发展增量储能;推动卓翼科技、碧优选、尚雷仕等21个新签约项目转开工,推动红苹果、优利德、龙亿达等18个在建项目加快建设。
大招商招好商。河源国家高新区树立发展“抢滩”意识和“项目为王”理念,加强研究谋划,聚焦主导产业,瞄准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梳理龙头企业产业链清单,开展链式招商,开展大招商招大商。进一步完善现代招商体系,在项目研判、洽谈、政策、审核、决策、服务、储备、评价和招商队伍建设、考核激励等方面建立制度、规程,探索成立招商公司市场化招商,推动招商引资工作取得新成效。河源国家高新区提出,招商工作既要眼睛向外看,紧盯产业链上头部企业、链主企业,做深做透建链、补链、延链、强链文章,也要眼睛向内看,加强现有企业挖潜和以商引商,努力形成“引进一个、带动一批、形成集群”的乘数效应。
【跨江融合】 高位规划滚动开发拓展空间
跨江融合发展,既是市第八次党代会交给河源国家高新区的重要任务,也是园区拓展产业空间、提升产业能级的内生需求,更是解决园区发展空间不足的有效途径。河源国家高新区全力推进跨江融合发展,与江东新区紧密合作,协调联动,采取滚动开发模式跨江规划建设高新区扩展区,与规划中的深河科技园一体化开发,形成产业集群跨江协同发展格局;加快完成规划工作,聚力实施扩展区首期开发建设,确保跨江融合发展工作取得良好开局,争取2022年实现动工。
近期,河源国家高新区频繁召开工作会议,到现场调研,谋划规划设计……跨江融合发展前期工作取得明显进展:初步明确跨江发展产业、发展方向、规划范围和起步区选址,预计今年下半年启动基础设施建设,同步进行招商引资工作。目前,园区开展了多次现场调研,完成部分资料收集工作和起步区的土地航拍、测绘、分析。编制起步区交通组织、场地标高、土方平整初步方案,正在对现状建筑物调查摸底、造册登记。已形成《跨江融合发展初步规划方案》,起草了《跨江融合发展推进工作方案》。下一步,河源国家高新区跨江融合发展将抓住四个工作重点:一是明确选址,加快空间规划的编制;二是研究工作机制,形成行之有效的高效开发模式;三是研究开发建设投融资模式,争取资金利用最大化;四是争取用地规模,启动征地拆迁工作。
与此同时,河源国家高新区多措并举拓展园区产业发展空间。一方面,提升工业用地容积率,鼓励推动新建、改建高标准厂房和工业大厦,提高集约高效开发水平。另一方面,推动历史闲置低效用地和厂房焕发新活力,整治产能较低、长期闲置空间用地,支持优质企业通过产业升级改造、重组、合并、股权转让等形式盘活一批产业厂房,园区土地利用率进一步提升。创智产业园、中创科技园等一批产业平台已建成开园,南山共建园意向入驻企业21家,深河水产业园孵化器加快建设,产业接纳空间能力进一步扩大。
【营商环境】 优化环境“进行时”服务企业发展
良好的营商环境有利于推动经济社会实现更高质量发展。对河源国家高新区而言,好的营商环境,是生产力、是软实力、是吸引力、是竞争力,打造最优营商环境,一直在“进行时”。
为了实现“有事马上到、办事不出园、拿地即开工”,激发企业的发展活力,增强企业的满意度、获得感,河源国家高新区持续优化营商环境,落实好“一个项目、一个领导、一个部门、一个专员”的四个一企业服务制度,积极主动帮助企业协调解决影响企业建设、经营的“卡壳”问题,促企业快建设、快投产、快达效,为园区经济发展输入“新增量”。大力推动全市首个“高新供需同”产业平台落地及推广使用,切实帮助解决工业企业面临的生产材料、生产设备采购难和产品积压等问题,让更多企业在本地找到同样优质的配套供应商,提高生产效率。率先在全市推出为工业企业提供刻制公章、白蚁防治、地形图测量、施工图审查、规划放线测量和防雷装置检测等6项免费服务,施工图审查由原来3个月到半年的时间,压缩至10日至1个月内时间完成,地形图测量、规划放线测量由原来1个月时间,压缩至1至3个工作日内完成。白蚁防治、防雷装置检测也能与企业建设进度同步进行。2021年,为工业企业提供6项免费服务414次,累计为企业节省筹建成本约300万元,有效为企业压缩了筹建时间,降低前期筹建成本,得到了企业的一致好评。坚持为企业纾难解困,不断深化研究政策配套资金,出台制定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扶持大型骨干企业发展、鼓励“5G+工业互联网”应用建设、支持老企业激发新活力等多项惠企政策,以政策红利的激励作用,增强企业发展信心。
■组稿:本报记者 邓燕琴 特约记者 聂燕民 通讯员 何宇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