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县区新闻 > 高新区

河源高新区:

大力推进各项民生实事 绘就幸福生活新画卷

2021-02-08 09:41:54 来源:河源日报

■市高新区路灯亮化率达100%,园区道路升级完成。

■河源高新区首家公立医院——市人民医院深河门诊部于2020年7月落成开业,这是高新区2020年十件民生实事之一。

■河源高新区大塘小学于2020年9月启用,这既是大塘小学全体师生期盼已久的一件大事盛事,也是河源高新区的一件教育民生实事。

■滨水公园建成开放后,成了网红打卡点。

核心提示

民生连着民心,民心关乎民生。党的十九大指出,要在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断取得新进展。

2020年,河源高新区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融湾”为“纲”、“融深”为牵引,将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经济发展的落脚点之一,不断加大对民生各项事业的投入力度,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不断提升。经过一年的辛勤耕耘,河源高新区园区面貌焕然一新,道路宽阔平坦,楼房高大整齐,环境更加优美、服务更加健全、活动更加多元,民生事业取得了显著成效。

正是大力推进各项民生实事,让群众切身感受到了园区发展的种种红利。大塘小学扩建后开学、市人民医院深河门诊部开诊、污水处理厂进水调试、河岸音乐节接连举办……一项项民生工程、一件件民生实事紧随着高新区发展步伐惠及了每一位百姓,绘就了一幅色彩斑斓、可圈可点的民生画卷。

持续完善教育服务配套

不断提升园区教育水平

2020年9月3日,河源高新区大塘小学举行揭牌仪式暨开学典礼。这既是大塘小学全体师生期盼已久的一件大事盛事,也是河源高新区的一件教育民生实事。走进大塘小学,洁白淡雅的建筑、宽阔整洁的操场、精彩多样的宣传栏……一座现代化校园映入眼帘。谁能想到,一年前,这里只是一所只有8名教师在岗的普通“村小”。

随着河源高新区的发展,原大塘小学已难以满足教育提升的要求。2019年,河源高新区与源城区提出了扩建大塘小学的计划,并将其纳入河源高新区2020年十大民生实事,于2019年10月启动,2020年8月完成扩建,扩建后学校总占地面积达2.4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达1.8万平方米。扩建升级后,学校扩招教师20人,学位增加到2100个,解决了南部片区尤其是模具城项目片区,以及河源高新区其他区域的适龄儿童入学问题。

学校全面升级了硬件设施,每间课室都配备了智慧课堂和智能视频讲台,多媒体网络计算机室、多功能报告厅,以及提升校园文化的图书室、科学实验室、美术室、书法室、音乐室、舞蹈室等功能场所一应俱全。

2020年,河源高新区在教育事业上不断加码,除了在基础设施建设上下功夫,还出台“软”政策助推园区教育事业发展,完善教育服务配套。2020年,河源高新区印发了《河源市高新区奖教奖学工作方案》,以不低于市直学校教师的待遇,对教师进行奖补,大力引进优秀人才,对学校集体加大奖励力度,助力学校提高教学质量水平;对接河源高新区实验学校、大塘小学和高埔小学,协助400余名企业员工子女顺利入学,解决了异地务工员工子女入学问题。

新的一年,河源高新区将继续加快教育设施建设和教育水平提升,对接源城区政府合理科学地对园区内未来几年的学校布点和规划建设;着力推进2所公立幼儿园建设,满足企业员工幼儿子女的入学需求;落实《河源市高新区奖教奖学工作方案》要求,鼓励园区及周边学校不断引进优质师资力量,加强师资团队建设,为园区企业员工子女提供优质的教学质量;大力协助引进优质民办教育资源,形成公办、民办“两条腿走路”和高中低层次搭配的教育体系,为产城融合提供有力支撑。

医疗配套设施不断完善

保障园区居民健康生活

“原先没有公立医院,看病比较麻烦。如今有了公立医院,还是三甲医院的医疗水平,看病方便多了,放心多了。”在河源高新区工作的市民陈先生说。河源高新区首家公立医院——市人民医院深河门诊部于2020年7月落成开业,占地面积16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5600平方米,项目总投资3500万元。

这是河源高新区2020年十件民生实事之一,2020年7月,项目正式投入运营。初期,市人民医院深河门诊部开设急诊科、门诊部(内科、外科、五官科)、儿童保健科、妇女保健科、免疫接种室、医学检验科及DR室、B超室、心电图室等十个科室,由河源市人民医院负责运营管理,并配备河源市人民医院医务人员30余人,致力打造与市人民医院同等的高水平医疗机构。

据了解,该门诊部挂号系统与市人民医院统一入口,市人民医院本部专家轮流出诊,病人看病可在市人民医院服务号进行在线挂号,享受三甲医院同等水平的医疗服务。截至2021年1月31日,门诊部已服务周边群众、企业员工等患者5379人次,获得了群众的一致好评,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百姓健康是最大的民生。市人民医院深河门诊部落地运营,为高新区广大员工和周边群众提供了高效、快捷、周到的医疗服务和健康保障。这是高新区医疗卫生事业发展过程中的历史性事件、里程碑历程,也是高新区民生事业中的大事、实事、好事,为高新区打造现代化、都市化、花园化的宜居宜业宜游的产业新城和优质工作生活区,提供新的助力。

一直以来,河源高新区党工委、管委会高度重视民生保障工作,致力于补齐民生服务短板,以实实在在的举措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实际问题,让园区员工和群众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更有幸福感、获得感,让园区高质量发展更加有温度。

接下来,河源高新区将继续提升市人民医院深河门诊部设备及诊疗能力,加快教育、医疗、生活服务设施建设,推动在高新区南部片区成立一所公立的三甲医院标准的综合性医院,将高新区建设成环境优美、服务健全、包容共享的美丽家园,建设更加完善的社会服务设施、更加健全的医疗教育场所,使工作、居住、休闲、交通、教育、医疗等有机衔接,打造更加舒适和谐的生活工作环境。

增颜值提气质 擦亮“精致”名片

民生无小事。小到环卫质量提升,大到园区夜景建设,2020年河源高新区在城市精细化建设管理中的一系列举措和一件件实事,紧紧围绕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企业、群众的需求和突出问题为导向,不断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

让园区更洁净,让环境更美丽。为加强园区环境卫生、绿化养护工作精细化管理,河源高新区强化检查监管力度,推动环卫管理及绿化养护质量水平的不断提升,实现环卫、绿化管理标准化、规范化和常态化,相应出台《河源市高新区卫生保洁监管考核方案(试行)》、《河源市高新区绿化养护工作监管考核方案(试行)》,并于2020年7月份开始印发实施。

畅通道路“动脉”,方便企业群众出行。在维护园区交通秩序,做好交通服务上,河源高新区保持与市粤运绿都公交公司的沟通协调,做好并完善园区25路公交车与中兴通讯至坚基商业中心定制公共交通运营工作。此外,河源高新区启动了客货交通分时分流管控,现已完成高新区客货交通分时分流管控实施方案,采取部分路段货车靠右及特定时间段限制货车行驶、限高架及尾气治理等手段,进行高清摄像头拍摄及现场执法。

亮化城市夜景,点亮城市之“眼”。河源高新区积极解决重大民生关切,通盘解决区内道路有路无灯、有灯不亮、亮度不够等问题。为进一步改善高新区夜间光环境和景观形象,丰富市民夜间生活,高新区结合道路整体提升工程,提出路灯亮化提升项目,通过科学规划指引、统一报批的制度,对各路段照明设施重新设计、线缆改造。截至目前,兴业大道、科技大道、滨江中路照明设施已改造完成,路灯亮化率达100%;兴工路等暂未完成道路改造,但已通过设立临时电源的方式使半幅路段恢复亮化,保证群众夜间出行安全。

今年,河源高新区将加快推进2021年重点项目建设,谋划建设智慧城市二期、建立绿色示范园区规范化管理体系(系统)、建设厨余垃圾等处理设施、实施高埔小河水质稳定达标工程以及万绿广场片区市政基础设施改造工程等,通过制定和落实地下管线专项规划,进一步提升城市整体管理水平。

群众文体活动好戏连台 为市民幸福“添砖加瓦”

在空气清新、绿意盎然的公园里享受大自然,是不少市民放松身心的好方法。近年来,河源高新区公园建设如火如荼,绿葱葱的草木、观景亭、万里碧道等工程大大提升了高新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中央活力区公园、沿江公园中段、东洲坝岛公园等将陆续建成开放,为河源高新区居民开辟出一片清爽悠闲的空间。

公园让人贴近自然,文化活动让人愉悦心灵。2020年,河源高新区把举办多种多样的群众性文体活动及工业科普旅游惠民活动纳入十件民生实事中。2020年9月,工业科普旅游惠民活动在农夫山泉厂区举办了开幕活动,200余名学生参加了工业科普。

2020年9月,举办了为期一周的河源高新区电音啤酒美食节活动,共吸引群众超过10万人次;组织园区内学校开展工业科普研学活动,共组织720名学生到园区精品科普路线进行研学,开阔了学生视野……群众文化体育活动蓬勃开展,群众“幸福圈”逐渐扩大。

2020年11月22日起,由河源高新区管委会主办的四场河岸音乐节在河源高新区城市滨水公园开演。音乐节期间,市民除了可免费观看音乐演出外,主办方还特别设置了自由弹唱舞台,面向全市招募弹唱歌手,让广大音乐爱好者拥有一个展现自我的专属舞台。精彩的乐队表演、自由舞台演出吸引了不少市民前来观看,仅前两场音乐会就吸引观众超过1万人次。活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活跃了社会氛围,丰富了园区群众的文化娱乐生活。

挥别2020,展望2021。未来,河源高新区将深入开展各项科普宣教培训和文化活动,进一步加大社会事务各项工作的宣传力度,多层次、多角度进行安全生产、卫生体育等宣教工作,并计划举办电音啤酒节和周末音乐会等群众性活动,进一步活跃园区文化生活氛围,努力回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文/ 方新苗 图/邓燕琴

    数字报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