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县区新闻 > 东源县

东源县仙塘镇以党建解锁社区治理新局

聚邻力 绘同心 暖民心

2025-10-21 10:43:17 来源:河源日报

image.png

■东源县仙塘镇江景湾小区党群服务站创新服务运营模式,让居民享受到便捷高效的服务。

“以前小区的路面一到雨天就滑,我这老太婆出门得牵着孙子的手慢慢挪,现在新瓷砖铺好了,既防滑又美观,每天带着娃在花园散步,心里踏实多了。”在东源县仙塘镇建设路社区江景湾小区,居民刘阿婆坐在党群服务站的休闲区里,指着窗外平整的步行道,笑得格外舒心。

刘阿婆口中的变化,源于建设路社区党支部与江景湾小区业委会的协同发力,该小区和物业公司联合成立党支部,党员带头跑需求、解难题。通过该小区党支部牵线,小区不仅完成路面改造,还建好集应急物资、阅读娱乐、儿童活动于一体的党群服务站。

江景湾小区的蝶变,并非偶然。近年来,仙塘镇党委以党建为“红色引擎”,将党组织的服务触角延伸至社区治理的“神经末梢”,在东源县城4个社区探索形成“组织强基、平台赋能、多元共治、民生为本”的治理路径,让基层治理既有“力度”更有“温度”,一幅党建引领下的基层善治画卷正在仙塘大地徐徐展开。

党建引领织密“组织网”:从“有形覆盖”到“有效扎根”

“治理好不好,组织是关键。以前社区管得宽、人手少,有些小区居民的矛盾问题‘看得见、管不着’,自从建起‘镇党委—社区党支部—小区党支部—楼栋党小组’的四级架构,治理力量沉下去了,问题也能更快解决了。”仙塘镇党建工作负责人的话,点出了基层治理的核心逻辑。

在仙塘镇建设路社区,党组织体系的延伸让治理效能显著提升。该社区不仅将党支部建在江景湾等小区,更在每栋设立党小组,组建起东源县首支业主志愿者服务队——队里的党员带头走家入户宣传政策、调解邻里纠纷、帮扶困难群众,实现“小事不出楼栋、大事不出小区、矛盾不上交社区”的目标。近年来,仅建设路社区就统筹资金200多万元,解决了老旧小区路灯不亮、道路坑洼等民生难题,惠及居民千余人。

这样的组织架构模式,在仙塘镇全域推开。镇党委针对社区治理中“组织覆盖不全、资源整合不足”的痛点,强化顶层设计,在社区先行先试成立党组织17个,推动党组织从“有形覆盖”向“有效覆盖”转变。在崇文社区东福花园小区,镇、社区党员干部包楼栋、包单元,不仅协助筹建起业委会,成立志愿者服务队,还解决了不少困扰居民多年的问题,如“缺少老少活动场所”“小区周边市容环境差”等“老大难”问题逐一解决,居民满意率达98%;深业路社区实现辖区5家社会组织党组织工作全覆盖,选派党建指导员驻点指导,确保党的领导在社会组织领域“不留空白”。

党建赋能“服务台”:从“行政化”到“便民化”

“以前办社保要跑好几个地方,现在社区‘一站式’大厅就能搞定,太方便了。”在建设路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刚办完业务的居民李阿姨拿着回执单,对升级后的服务赞不绝口。

党组织的战斗力,最终要体现在服务群众的实效上。仙塘镇党委以党群服务中心为主阵地,按照市委、县委关于“就近好办”改革工作部署要求,推动服务功能从“行政化”向“便民化”转型。建设路社区将社保、民政等87项服务事项纳入“一站式”办事大厅,居民平均等候时间从25分钟缩短至10分钟,月均服务群众超1000人次。同时,该社区创新设立“社区居民客厅”,每月开展议事协商、文化展示等活动,这里不仅是办事“窗口”,更成了居民拉家常、提建议的“居民之家”。

资源活化利用,是仙塘镇党建赋能服务的另一大亮点。新河社区通过“四议两公开”,将美的城小区1241平方米闲置用房委托给3家专业机构运营,开展山地自行车培训、电商服务、教育培训等项目,不仅让闲置资源“活”了起来,还为社区年增服务收入10万余元,带动55人就业,实现了“资源利用+服务提升+居民增收”的多赢模式。

深业路社区则创新“资源+需求”两张清单机制,累计收集居民需求385条,匹配各类资源296项。依托新建立的党群服务中心,社区为社会组织提供免费场地1600平方米,成功孵化28家社区社会组织,让社会组织成为服务群众的“好帮手”。

党建牵线“聚合力”:从“各自为战”到“共治同心”

“以前社区搞活动,总是‘干部干、群众看’,现在不一样了,企业、社会组织、居民主动参与,事儿办得更合心意。”崇文社区党支部负责人说。

仙塘镇党委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汇聚多方力量,构建起共治共享的“同心圆”。崇文社区创新“六联共治”模式,通过组织联建、平台联设、资源联享、服务联推、活动联办、矛盾联调六大机制,联动6个党支部和8家共建单位,解决小区居民停车难等民生难题28项。

建设路社区则织密“一张网”治理体系,试点设立“社区运营工作站”,并创新建立“社区党支部+业委会+物业公司+业主代表”四方协同议事机制。截至目前,该机制已解决民生实事28类,调解邻里纠纷、物业矛盾100余起。

深业路社区探索的“1+1+N”社会组织党建模式,更是成为多元共治的典范—— 以1个社区党组织为核心,1个社会组织党支部为纽带,联动N支专业服务队伍,成功打造“银发驿站”为老服务、“四点半课堂” 儿童托管、“邻里调解室”矛盾化解等品牌项目。据统计,这些项目年均服务居民超过3000人次,群众满意度持续提升。

党建为民“暖民心”:从“惠民生”到“提幸福”

“社区食堂的饭菜既好吃又健康,我每天都来吃;吃完饭还能去社区图书室下棋、看书,这样的日子过得真舒坦。”在建设路社区“示范一条街”的社区食堂里,78岁的张爷爷一边吃饭,一边和老伙计们聊天。

仙塘镇党委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将党建工作与民生需求深度融合,从“解决单个问题”向“提升整体幸福感”转变。近年来,仙塘镇党委持续加强对各社区民生工作的支持和资源倾斜,累计实施各类民生项目80多个,惠及群众近3万人次。

在崇文社区,针对外卖骑手、快递员等群体,社区设立“骑手驿站”,提供饮水、充电、热饭等便民服务,让他们感受到“家”的温暖。建设路社区通过盘活2000余平方米闲置资源,集合社区食堂、养老驿站、便民超市、文化广场等服务场景,实现“多元共建、创新运营”。

今后,仙塘镇党委将继续深化党建引领社区治理创新,进一步拓展服务阵地功能、培育贴近群众需求的社会组织、实施更多惠民暖心项目,让基层治理更精准、更精细,持续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为东源县乃至河源市基层治理提供更多“仙塘经验”。

■统筹:李成东 张臻玮

■组稿:本报记者 田红秀 李成东 杨坚 特约记者 蓝天明 张小建 通讯员 黄玉花

■摄影:本报记者 杨坚 ■稿件统筹:李成东

    上一篇:县科技馆科普活动人气爆棚
    下一篇:没有了
    数字报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