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源探索发展人文经济
文旅“活”起来 山水“富”起来
■今年农历正月十一,东源县上莞镇新轮村省级非遗“追龙”民俗活动热闹举行。
■今年7月,万绿湖文化旅游周系列活动举行,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光旅游,感受非遗魅力。
■今年1月31日,年度省非遗盛宴“汶水塘捕鱼节”在东源漳溪畲族乡中联村热闹上演。
■9月13日,“乐游河源·鱼跃涧头”2025年万绿洋潭垂钓嘉年华在东源涧头万绿洋潭垂钓竞赛基地开杆。
核心提示
9月13日,“乐游河源·鱼跃涧头”2025年万绿洋潭垂钓嘉年华在东源涧头万绿洋潭垂钓竞赛基地开杆。这场汇聚400余名专业钓手——涵盖国家级竞钓大师、省级“钓王”及网红垂钓大咖的赛事,是河源史上规格最高、参赛人数最多的垂钓大赛。
在两个多月前的7月9日,万绿湖举行“万里挑一·星河入湖”无人机灯光秀,以11198架无人机的表演成功挑战“最多无人机同时飞行”吉尼斯世界纪录。当晚,暮色中的万绿湖,1万多架无人机腾空而起,组成灵动的“生态之眼”穹顶,与湖面下游弋的“水中熊猫”桃花水母隔空呼应。
一静一动、一“渔”一“空”,这场高规格的垂钓赛事与充满科技感的灯光秀,同样交织着生态与产业的脉络,共同成为东源县探索发展人文经济的生动注脚。
在“百千万工程”的浪潮中,这个拥有广东省唯一一个畲族乡、全国首批“两山”实践创新基地的县域,正把沉睡的非遗、静默的山水、传统的民俗,转化为带动群众增收的“活资产”,走出一条“文化赋能、生态变现、品牌造血”的县域发展新路径。
非遗破圈:
从“博物馆陈列”到“家门口生意”
“村里开发研学旅游项目,我们跟着一起干,没想到第一个月就拿到8760元收入。”今年4月4日,在南园古村校地合作实践基地,村民叶芬从会计手中接过现金,一边清点一边高兴地说。
近年来,东源县仙塘镇红光村充分利用南园古村历史悠久的文化资源,盘活闲置房屋,深挖乡村农耕文化、古村文化和客家文化,采取“强村公司+研学公司+农户”运营模式,以“研学+”推动村民参与乡村经济发展,共建共享农文旅融合发展成果。据统计,今年以来红光村共为30户村民发放20.1万元报酬,实现“资源变资产、村民变股民”的发展目标。
非遗的“破圈”,从来不是简单的表演展示,而是让文化符号变成村民能触摸到的实际收益。
“以前捕鱼是自家吃,今年光捕鱼节我家就赚了2万多元。”东源县漳溪畲族乡中联村的蓝大叔话语里满是笑意。
每年正月初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东源漳溪汶水塘捕鱼节如期举办。今年的捕鱼节以“庆丰收、展非遗、游畲乡、迎福市、品美食、享渔趣”为主题,巧妙地将畲族文化与节庆经济、乡村旅游有机结合。当天,汶水塘畔人声鼎沸,由“十村一居”组成的11支代表队展开捕鱼重量比拼。活动现场,游客们品尝鲜鱼烹制的全鱼宴,农特产品一条街更让畲族特产成功“出圈”。这不仅打响了农特产品牌,更直接带动了当地农产品销售与餐饮住宿业的发展,让非遗在当代生活中焕发新的生机。
更令人惊喜的是非遗的“长尾效应”。正月十一点燃的“追龙”火把,从上莞镇新轮村一路延伸到东源县文化科技中心广场。二月二“龙抬头”当天,非遗传承人手把手教游客扎龙鳞,学生们围着展板聆听“追龙祈福”的传说。“以前追龙是村里的‘自嗨’,现在成了全市的‘狂欢’,春节期间上莞镇的餐饮收入更是逐年递增。”东源县文广旅体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非遗不再是博物馆里的“老物件”,而是能让村民钱包鼓起来的“新生产力”。
生态变现:
从“看风景”到“做产业”
“直升机掠过湖面时,只听见游客连连尖叫!”回忆起今年五一假期期间万绿湖低空首飞的场景,景区许多工作人员仍然难掩兴奋。作为广东最大人工湖、新晋国家5A级旅游景区,万绿湖此次推出的“高空观湖”项目,不仅填补了粤东西北“湖泊+低空经济”的空白,更让旅游附加值实现翻倍。
生态变现的路径,不止于高空观湖,一场高规格的垂钓赛事正让万绿湖畔的“水经济”焕发新活力。作为河源首家省级标准垂钓竞赛基地,万绿洋潭垂钓竞赛基地位于东源县涧头镇洋潭村,地处万绿湖上游,青山环绕、绿水相依,渔业资源丰富,既是垂钓者的天堂,也是城市人向往的“桃源秘境”。“很少有竞技池的水像河源这么干净、漂亮,附近山清水秀又临万绿湖畔,环境、鱼情都很好。”常年奔走全国各地参赛的中国现役二级竞钓大师谢仁,对该基地赞不绝口。
此次垂钓嘉年华期间,共吸引5000多人次游客走进东源,赛事筹备期间,当地民宿订房率已达100%,直接拉动涧头及周边乡镇餐饮、住宿、农产品销售增长。更关键的是,东源县洋潭文旅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分别与钓具销售、民宿经营、美食街运营等主体签约,为产业融合发展铺路。
生态的价值,更在于“可持续变现”。禁渔期结束后,万绿湖举办渔民开渔活动,渔船满载而归时码头一片沸腾,鲜鱼满舱引来游客争相选购。游客品尝开渔宴、购买渔获,带动餐饮住宿消费,让生态优势切实转化为经济优势。
老家在梅州市、已在河源从事水产生意多年的张汉东介绍,开渔活动第一天就收获了五六千斤鱼,主要供给粤港澳大湾区和潮汕地区等地的酒楼和食客。每年开渔季节,万绿湖周边的文旅消费也会迎来高峰。为推动文旅经济,提升“烟火气”,东源县做好“一条鱼”文章,打造了长约1000米的新港碉楼省级粤菜美食街,集聚各式餐饮店34家,经营面积2万平方米,最多可容纳1万人同时就餐。今年以来,东源县对美食街进行全方位风貌提升,深度融入万绿湖特色渔文化元素,把新港镇打造成集观光打卡、渔文化体验、渔生态产业引导和培训、创业就业培训、实践和孵化于一体的“寻鱼小镇”,推动渔文化与旅游、餐饮、文创深度融合,实现“生态美”与“百姓富”的双向奔赴。
在东源,生态变现的路径远不止于“湖”。在东源糖巢创客社区,通过创客大赛、人才培训、社区建设“三线并行”的模式规划八大业态,建成20个社区单体项目,并将沿江村道改造成“网红打卡点”,让昔日冷清的村落变成“创客乐园”。“2024年村民总收入增加50万元,不少外出打工的年轻人都回来开店了。”社区相关负责人介绍,这里的20个单体项目,每一个都贴着“生态”标签。
品牌造血:从“一时热闹”到“长久红火”
“以前游客来涧头镇,最多待2小时就走了;今年举办七夕活动,不少人愿意住一晚。店里的全鱼宴当天多次翻台,收入比平时翻了一番!”涧头河鲜专委会成员、乐源渔村负责人看着翻台的餐桌,笑得合不拢嘴。
8月29日传统七夕佳节当天,东源涧头镇精心举办“爱洒涧头·情定举溪”七夕特色文旅活动,以传统民间传说为情感纽带与文化内核,巧妙串联起镇内原生态田园风光、特色民宿及“百年古井”文化地标,为游客打造沉浸式浪漫体验。
此次活动不仅创新设计了“祈福—赏花—品鱼”特色游玩路线,让游客在行走间感受自然之美与民俗之韵,更推出实打实的消费优惠——民宿住宿享8折福利、农产品消费可享满减优惠,有效激发游客消费热情。据活动主办方初步统计,活动当天,14家会员餐饮店的全鱼宴上座率超90%,千花小院民宿入住率达100%,举溪露营地接待游客量超千人次,餐饮、住宿、农产品销售等相关产业均实现亮眼增长,不仅让传统七夕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更为乡村经济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东源的清醒之处在于,不满足于“单场活动的热闹”,而是致力于“品牌化的长久发展”。“湖韵风华·万绿新章”文旅周活动已连续举办3年,今年吸引游客超过18万人次,带动旅游收入2390万元。不同于普通的“旅游促销”,文旅周将生态保护、文化传承融入每一个环节:游客在万绿湖游湖时,会收到“无痕旅游”倡议书;品尝全鱼宴前,能听渔民讲述“禁渔护湖”的故事;购买农特产品时,包装上印着畲族织锦图案。“我们要让游客记住的不只是万绿湖的水,还有东源的文化。”文旅周策划人说。
就连一场篮球赛,也能成为“文体旅融合”的载体。今年夏天,“河美共赢·东源国投杯”乡镇男子篮球联赛燃遍城乡,21支球队的较量不仅吸引8万人次游客观赛,更带火了“东源手信”线上直播——球员们穿着印有畲族图腾的球衣比赛,直播间里的客家米粉、山茶油同步热销,最终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00余万元。“以前觉得打球是‘玩’,现在知道还能‘赚钱’,村里的年轻人都愿意回来组队了。”参加联赛的东源县蓝口镇球员李伟说。
治理赋能:人文底色托举“共富答卷”
东源的人文经济学,从来不是“就经济谈经济”,而是把人文理念融入基层治理的每一个细节。在漳溪畲族乡,“蓝大将军出巡”活动不再是单纯的民俗展演,而是与黄龙岩国家4A级景区运营结合的“市场化探索”——巡游路线经过景区核心景点,游客既能观看畲族盛装巡游,又能体验溶洞观光。“我们要让民俗活动‘活’在市场里,而不是靠政府补贴‘养’着。”漳溪畲族乡党委书记张涛的思路很清晰。
这种“人文+治理”的智慧,在东源随处可见。义合镇下屯村,格桑花海串联起阮啸仙故居、“粤菜师傅”培训基地,游客在赏花的同时,还能学习制作客家酿豆腐、聆听红色故事;“大树头+”基层治理品牌更是把“人文温度”融入矛盾调解中——在村口的大榕树下,村干部用客家话讲解政策,用畲族谚语阐明道理,2024年东源获评“2023年度全国信访工作示范县”,背后正是这种“以文化人、以情化事”的治理逻辑。
站在万绿湖畔回望,东源的探索给出了一个清晰答案:人文经济学不是抽象的理论,而是让非遗有传承、山水有价值、村民有收益的具体实践。从汶水塘的捕鱼声,到万绿湖的直升机轰鸣;从“追龙”的火把,到篮球赛的呐喊;从古村的民宿,到创客的工坊,东源正用一个个鲜活的案例证明:在“百千万工程”的推进过程中,只要把本土资源“活化”好、把群众积极性“调动”好,就能让每一处山水都蕴含机遇,让每一种文化都散发光彩,走出一条县域高质量发展的特色之路。
■策划:张松新 ■统筹:李成东 张小龙 黄仲明 曾科
■组稿:本报记者 田红秀 李成东 杨坚 特约记者 蓝天明 张小建 通讯员 陈振敏 陈浩 傅泽彪 修硕
■摄影:本报记者 杨坚 ■稿件统筹: 李成东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