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源碧湖山白露茶开采上市
生态滋养铸佳茗 客家好茶美名扬
■工人冒雨在碧湖山生态茶园采摘白露茶 本报记者 杨坚 摄
■本报记者 田红秀 杨坚
■特约记者 蓝天明 张小建
“白露至,茶香溢”。每年白露时节,产自河源五指山深处的碧湖山白露茶,总会成为茶市瞩目的“秋日限定”。
9月8日清晨,阳光穿透云雾,洒在海拔800米的东源县蓝口镇礤头村碧湖山生态茶园,40余名采茶工人穿梭在齐腰高的茶垄间,指尖轻捻带着晨露的鲜嫩芽叶,开启了今年白露茶的采摘季。
这份浸润着山野灵气的佳茗,尚未正式上市,便已被老茶客预订,尽显生态好茶的稀缺魅力与市场热度。
云雾茶山采“秋韵”
清晨采摘忙不停
9月8日清晨6时许,碧湖山生态茶园被层层云雾包裹,采茶工人背着竹制茶篓,沿着蜿蜒的茶径分散开来。他们手法娴熟,拇指与食指轻捏芽叶,微微用力一提,一片带着露珠的嫩芽便落入茶篓中。
“白露茶采摘讲究把握时节,采摘要求是一芽一叶或一芽二叶,最好在阳光明媚的时候采摘,此时叶面露水消融,叶面含水量较低,制作的茶叶更有香气。”有着10余年采茶经验的礤头村村民刘阿姨一边采摘,一边向记者介绍说,“在家门口采茶,一天能挣一两百块,既能照顾家里,又多了份收入,比外出打工踏实。”
上午9时许,第一批装满鲜叶的茶篓陆续被送往茶园的制茶车间。“白露茶的鲜叶保质期短,必须当天采、当天制,才能锁住最鲜的滋味。”碧湖山生态茶园负责人说,从采茶到制茶,每一个环节都容不得半点马虎。
据他介绍,碧湖山白露茶是品牌全年产量占比40%的核心茶品,错过便要再等一年,“今年气候适宜,芽叶长势好,预计能产出白露茶6000余斤。”
好山好水育好茶
300年茶种+有机坚守
碧湖山白露茶之所以备受青睐,根源在于这片土地的“生态馈赠”与品牌的“匠心坚守”。
该茶园坐落于东源县五指山山脉深处,海拔800 多米,赋予了茶树充足的光照与较大的昼夜温差——白天茶树光合作用充分,积累丰富的茶多酚、氨基酸等营养物质;夜晚温度低,茶树呼吸作用减弱,养分消耗少,使得芽叶口感更为鲜爽甘醇。更难得的是,茶园四周群山叠嶂,森林覆盖率高达98%,山间清泉滋养土壤,常年云雾缭绕,孕育出独特的“高山云雾茶”风味。
除了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茶种的传承更是碧湖山白露茶的“灵魂”。茶园选用的是礤头村本地原始小叶茶种——礤头茶,这一茶种已有300多年种植历史,是岭南客家名茶的代表品种。
为了守护这份“老味道”,碧湖山生态茶园多年来严格执行有机食品生产标准,坚持原生态种植管理。“我们从不用农药、化肥,除草全靠人工,施肥只用腐熟的有机肥,这样种出来的茶叶才干净、健康。”上述负责人说,20年来,茶园始终以“一心一意做好茶”的工匠精神,坚守传统制茶工艺,从杀青的温度控制到揉捻的力度把控,再到烘干的时间掌握,每一步都由经验丰富的制茶师傅手工操作,“机器能提高效率,但手工才能留住茶叶的‘活气’。”
这份坚守也换来了权威认可:2024年,碧湖山生态茶园被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评为 “广东省生态茶园”;自2011年起,碧湖山生态茶连续13年通过东源县市场监督管理局食品安全抽检,全部合格;2017年,在河源市首届茶博会上,碧湖山生态茶获评 “河源十大好茶”。
品牌积淀赢信赖
老茶客争相预订显稀缺
“每年白露前半个月,我就会提前预订碧湖山白露茶,晚了就没了。” 家住市区的老茶客张先生告诉记者,他试过不少品牌的白露茶,唯独偏爱碧湖山白露茶的口感,“它没有夏茶的苦涩,也没有春茶的清淡,香气很独特,有股山野的清甜。”
随着市场需求的扩大,碧湖山生态茶园也在稳步提升产能。目前,茶园已建成300 多平方米的现代化茶叶加工厂,配备了专业的茶叶检测设备,确保每一批茶叶都符合安全标准。“但我们不会为了增产而牺牲品质,比如茶树的种植密度、采摘频率,都会严格控制,宁愿少产一点,也要保证每一片茶叶都是精品。”上述负责人说。
一片茶叶富乡邻
就业增收助力乡村振兴
碧湖山白露茶的热销,不仅让品牌声名远扬,更成为带动当地村民就业增收的“金叶子”。
“我们茶园里的工人,90% 都是蓝口镇本地村民,尤其是礤头村的村民居多。”他介绍,每年茶叶采摘季(春茶、夏茶、秋茶),茶园都会雇用临时工,全年累计用工达300多人次,“采茶工人每天工资 150—200元,制茶师傅每月工资 8000元以上,对村民来说,这是一笔稳定的收入。”
如今,在碧湖山生态茶园的带动下,茶产业已成为蓝口镇乡村振兴的重要产业。当地政府也积极支持茶园发展,帮助改善茶园周边的基础设施,比如修建产业路、完善水利设施,还通过举办“茶文化节”等活动,推广碧湖山茶叶品牌,让更多人了解东源的客家好茶。
上述负责人说,碧湖山生态茶园将继续深耕生态种植,传承客家茶文化,让更多人喝到来自五指山深处的生态好茶,也让“金叶子”带动更多村民增收致富,书写乡村振兴的新篇章。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