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高校智慧遇见乡土东源
“双百行动”智染乡野
■2025年1月17日,东源县举行顺天镇典型镇村“双百行动”建设项目动工仪式。(资料图片)
■广东工业大学法学院与东源县教育局于2024年7月上旬在广州大学附属东江中学举办青少年正面成长德育课程“共创成长路”线下培训课程,旨在帮助中小学生树立健康的信念,发展健全的人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图为组织学生开展夏令营活动。(资料图片)
■广东工业大学城乡融合发展研究院东源分院揭牌
■2024年6月29日上午,广东开放大学体系首届教职工气排球比赛在东源县体育馆举行。
■2024年11月15日,乡村智库万里行走进东源暨广东省“双百行动”文旅产业大会召开,活动同步线上直播,观看人数突破66万人次。
漫步东源,一场别开生面的“变形记”正在上演:粤港澳青年化身规划师,把准东源乡村个性,规划建设“能讲故事”的特色保护型村庄;农民赶上时代潮流,操作无人机在稻田上空精准作业;东源农产品“出山入湾”,成为地域文化的重要符号……这背后,是广东工业大学、广东开放大学、广州工商学院与东源县的一场“双向奔赴”——让实验室里的智慧在泥土里生长,让田野间的需求在校园里发芽。
从田间地头的科技图景到乡村规划的创意火花,东源县正用最鲜活的方式诠释这一道理:和美乡村的建立并非简单输血,而是要让高校的智力资源与地方的产业基因碰撞出新的可能。
东源来了群“港澳设计师”
乡村项目迎来青春改造
炎炎夏日,在东源县仙塘镇红光村柳溪书院的古榕树下,一场“头脑风暴”正在火热进行。香港岭南大学的学生团队与当地民宿经营者围坐一圈,手绘设计图铺满石桌,为康禾镇温泉旅游升级出谋划策。这个特别的场景,源自首届粤港澳大学生“双百杯”乡村振兴创新创业竞赛结出的落地成果。
这场汇聚粤港澳三地108所高校(12所香港高校、4所澳门高校与92所内地高校)、623支参赛团队的赛事,采用“真题真做”的实践模式,带着“解题思维”深入东源乡村调研。在比赛中脱颖而出的香港岭南大学团队,通过植入文创设计、数字营销等现代元素,致力将“民宿+文化体验”的创意方案落地,让东源温泉民宿焕发新生。
这场创新风暴是东源县打造校地合作平台的缩影之一。为了让大学生们碰撞出更多思想火花,红光村利用柳溪书院、旧村委会办公楼等闲置资源,将其改造成“双百驿站”,大学生们时常通过VR设备“沉浸式”规划乡村旅游路线。这个集“双百行动”校地合作实践基地、东源县“百千万工程”县域创新基地于一体的复合平台,是名副其实的“思想火花基地”。目前,已吸引各类单位、团体超过5000人次开展社会实践。
而广东工业大学城乡融合发展研究院东源分院、广东开放大学乡村振兴学院东源分院的实体化运作,则让高校智力实现“在地化”供给。2024年发展战略研讨会暨“双百行动”现场推进会结对共建协议的签署声犹在耳畔;大学生主播带着网友“云游”东源,66万人次在线感受东源文旅魅力;广东工业大学在东源县设立创新研究院,并设立人才科创孵化飞地,让更多科研成果在东源县转化落地。
广州工商学院则将目光放在东源县义合镇,选择与其携手并进。“我们开出‘需求清单’,学院匹配‘技术包’,构建‘需求导向—技术攻关—实践验证’的工作闭环。”义合镇相关负责人介绍,双方还成立“广州工商学院—啸仙故里社会实践教学基地”,围绕红色文化、生态旅游、现代农业等领域开设实习实训项目,推动人才培养与基层需求精准对接。
从竞赛平台到实践基地,从战略研讨到产业对接,东源县正通过立体化平台建设,让校地资源在流动中碰撞出创新火花。
东源来了群“科技特派员”
产业发展适逢“智变”机遇
在东源县的田野与车间,一场静悄悄的变革正在发生。
“现在每亩水稻种子用量减少30%,发芽率还提高了不少!”东源县种粮大户指着田垄上的直播机兴奋地说。这项由广东工业大学机电学院研发的水稻种膜直播种植技术,让水稻种植实现“三降一升”,即种子用量、农药用量、人工成本下降,产量却提升了。
这项斩获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4)广东省分赛金奖的技术,正在改写传统农耕方式。
这样的科技故事在东源县不断上演。走进黄田镇的米酒厂,飘出阵阵新酿的醇香。广东工业大学轻化学院的专家团队正在给客家米酒注入“科技基因”。糯米酒糟不仅实现综合化处理,还开发出3款科技提升产品,打造出客家米酒现代示范生产线,申请专利2项。不远处的灯塔镇结游草村加州鲈鱼养殖基地,高校团队研发的高密度养殖工厂智能化系统可实时监测水质,手机一点就能精准投喂,3项专利技术为水产养殖装上“智慧大脑”。据统计,已有17项高校科技成果在东源县落地转化,成为产业升级的“硬核”支撑。
科技赋能的背后,还存在一个特殊的“智囊团”。广东开放大学2名博士挂职乡镇党委委员与副镇长,他们的身影活跃在智慧农场建设与农村公路养护一线;广东工业大学师生团队聚焦东源先进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主导产业,组织600余人次,深入威晟科技、乐维智能装备、晟源永磁等20余家企业开展专题研修活动,联合东源多家企业共同申请专利超过12项,为企业解决多项“卡脖子”难题。
从田间到工厂,高校智力正以“嵌入式”服务,为东源产业发展注入持续动能。
东源来了群“数字绘画师” 城乡风貌换上“科技新装”
顺天镇金史村的老祠堂前,广东工业大学规划团队的师生们正用无人机航拍地形。他们编制的《河源市东源县顺天镇圩镇暨金史村规划设计》斩获“粤美乡村”风貌设计大赛高校组一等奖,让这个传统村落焕发新生机。
在东源,由广东工业大学、广东开放大学组织的80余人高校专家团队,帮助东源县完成了“3+15”典型镇村规划,正成为城乡融合的“施工图”。
南园古村的游客中心里,扫码声此起彼伏。广东开放大学开发的智慧导览系统小程序,已有6000多人通过数字地图深度游览古村。这个获得省级科研项目立项的系统,不仅提升了游客体验,更让传统村落搭上数字化快车。
而在“畲族蓝大将军出巡节”“上莞追龙”的排练现场,高校文化团队正按照国家级非遗标准优化提升,让省级非遗项目焕发时代光彩,助力东源优秀传统文化走向全省、全国。
从规划图纸到数字导览,从建筑设计到文化传承,高校技术正以“绣花功夫”雕琢东源的城乡风貌。当传统村落遇上现代设计,当非遗文化融入数字技术,东源的城乡蝶变正展现出科技与人文交织的独特魅力。
东源来了群“教育筑梦师” 人才培育架起“立交桥”
“原来电商直播要这样设计脚本!”在广东开放大学农村电子商务实训室里,广东开放大学的教授手把手地指导乡村致富带头人、乡村工匠设计直播脚本。这样的技能课堂,已成为东源县人才培育的常态化机制。
据悉,目前已有10余名高校教授在东源开展未成年人保护、电子商务等专题培训16次,4000余人次的本土人才通过“充电”提升技能。
在刚刚落幕的2025年第三届粤港澳青少年信息学创新大赛C++编程竞赛(河源市高中组)选拔赛中,东源县职业技术学校(下称东源职校)学生成绩斐然,荣获省级奖项15人,市级奖项10人;在河源市第二届青少年无人机大赛夺得个人赛冠军,获奖数量和奖项级别均创职校历史新高。“这些成绩离不开高校教师的悉心指导。”东源职校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该校正在积极对接广东开放大学资源,筹划加挂该校牌子,为县域职业教育注入新活力。
这个暑假,20名东源优秀高中生穿上实验服,走进广东工业大学校园,参与科技创新交流活动。与此同时,广东开放大学还依托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开展智慧旅游平台开发、人工智能科普讲座,为东源县中小学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师提供技术培训、科研、学科竞赛等支持和指导。同时,广东工业大学、广东开放大学组建48支“百千万工程”突出队,超1000名师生奔赴东源各个乡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形成乡村规划建设、乡村公共服务等方面报告20余份。
香港理工大学教授团队的心理健康辅导课、广东开放大学“技能大师工作室”的人工智能科普讲座、东源县办公室系统干部业务能力培训会……从职业教育到干部培训,从青少年科创到成人技能提升,高校学科资源正通过“立交桥”式的教育供给,为东源人才培养构建全周期生态。
东源来了群“品牌魔法师” 土特产穿上“文化新衣”
走进广东工业大学食堂,可发现东源众多农特产品成为师生们的餐桌新宠。据悉,通过消费帮扶直采模式,广东工业大学和广东开放大学定向采购超过70万元的东源农特产品。
定向采购仅是权宜之举,让更多人了解东源农特产品,开拓市场才是关键所在。广东开放大学可谓煞费苦心,思考再三想出一计:把全省开放大学体系教职工气排球比赛安排在东源县举办,向全省高校推介东源县的文旅资源和农特产品。
如何开拓销售渠道?去年8月17日,广东工业大学校友企业家联盟与东源县签订8份“一企一村”结对共建协议,深化农产品销售、乡村人才培养等领域合作。这些来自粤港澳大湾区的校友企业,正将资金、技术与市场渠道带入东源乡村,构建“校—企—村”协作体系。与此同时,广东开放大学专家团队设计的20个农特产品包装方案,已授权东源免费使用,让“土特产”变身带有畲族纹样和客家文化符号的高端商品。
从高校采购到校友助力,从包装升级到品牌塑造,东源正以市场思维打通农特产品产销链路。当土特产穿上“文化外衣”,当校园市场对接乡村货源,校地合作正推动东源农特产品实现从“卖产品”到“卖品牌”的跨越,在大湾区市场中开辟出独特的“东源路径”。
从粤港澳青年的创新火花到高校智力的深度下沉,从数字技术的精准赋能到教育资源的立体供给,从消费帮扶的暖心订单到品牌塑造的市场突围,东源县“双百行动” 正以五大聚焦为支点,撬动校地融合的巨大势能。
当高校智慧真正扎根东源大地,当县域需求有效激发创新活力,这幅校地共生的实践画卷,不仅绘就了东源高质量发展的新图景,更成为广东“百千万工程”中校地合作的鲜活样本。随着更多“双百行动”创新成果的落地生根,东源正朝着“校地融合高质量发展样板”的目标稳步迈进,在乡村振兴与县域发展的征程中奏响更加激昂的时代强音。
■策划:张松新 ■统筹:李成东 张小龙 黄仲明 曾科
■组稿:本报记者 田红秀 李成东 杨坚 特约记者 蓝天明 张小建 通讯员 傅泽彪 陈振敏 修硕
■摄影:本报记者 杨坚 ■稿件统筹: 李成东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