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绿”生“金” 诗意发展
——蓝口镇礤头村坚持走绿色发展之路
■采茶工人在碧湖山生态茶园采摘茶青,茶叶已成礤头村的主导产业。 本报记者 杨坚 摄
■本报记者 曾敏 李成东
■特约记者 蓝天明 张小建
■通讯员 张德彬
生态茶园风景如画、民居村道干净整洁、黄发垂髫惬意生活、购茶游客不断前往……蓝口镇礤头村积极推进“百千万工程”见效落地,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乡村的吸引力与日俱增。
“我们村坐落于五指山山脉,有肥沃的有机土层,多雾潮湿的山地气候,是名副其实的‘天赐茶园’,茶产业是我们的支柱产业。”礤头村党支部书记刘国雄说。
紧扣建设美丽宜居和美乡村目标,礤头村以开展“茶产业提质增效行动”为主线,围绕治理提效、产业提质、“颜值”提升,努力走出具有“茶乡”特点的“城乡融合”农业现代化之路。去年,礤头村入选省“百千万工程”典型村。
以绿为底 发展后劲足
客来礤头无须问,茶香便是引路人……在礤头,茶叶是一张成色十足的“金名片”。
一碧百顷,茶香四溢。走进碧湖山生态茶园,层层叠翠的茶树倚山而立,呈阶梯状阡陌纵横。“这片茶园,我们采用人工除草,施用有机肥,通过人工采摘、传统制茶工艺生产生态红茶和绿茶。”碧湖山生态茶园负责人梁雪花说,茶叶品质的提升,茶农、茶商都看在眼里,在茶叶正式采摘前,就有不少顾客提前预订茶叶,根本不愁销路。
碧湖山生态茶园建设是礤头积极打造知名有机茶乡的生动缩影。为进一步提高茶叶知名度,礤头村积极引进省级、市级农业龙头企业,以有机生态为引领推进茶树种植,而在加工环节,礤头则以精细智能来实现品质的精准把控。目前,该村已初步建成面积达2214平方米的规模化、智能化、现代化茶园厂房,并定制智能化茶叶生产线。其中,鲜叶日处理量提升至1500公斤,能够较好地满足茶农的茶叶加工需求。
“我们还采取‘龙头企业+农户’联农带农的模式,逐步实现茶青统购、制茶工艺提升,正加快礤头茶扩量增产、提质增效,稳步实现企业提质和农民增收的‘双丰收’。”刘国雄说。
礤头四周群山环抱,云雾缭绕的优越环境不仅为高品质茶叶提供先天条件,还为推进茶文旅有机融合发展闯出新赛道。“茶叶虽小,却能成就巨大的空间产业,我们村的茶山之美一定要让更多人看见。”刘国雄表示。
为此,该村积极对接浙江海峡两岸美丽乡村学院,开展美丽乡村策划运营,紧锣密鼓地筹建“茶产业+”民宿、绿化景观、观光栈道、标准化生态茶园、碧山春茶文化体验馆等,全力打造多元素于一体的“村企共建”产业样板。
以民为本 群众幸福感强
走进礤头村,一栋栋现代民居掩映在青山绿水间,显现在鸡犬相闻、山水相映的村庄内,道路、小园、茶山与之融合得恰到好处。
“村里环境越来越好,目前已经有不少游客走进栖霞山生态茶园体验采摘茶叶、炒茶技艺,感受礤头茶的魅力。”村民刘文学说,政府把通往栖霞山生态茶园的黄泥路修成水泥路,方便顾客前来参观和品茗,在礤头村生活的幸福感越来越强了。
这样的变化得益于村“两委”以群众满意为目标,用力办好民生实事的坚定决心。据悉,礤头村在建成130个(户)生态茶园的基础上,建设9个“四小园”、12公里村内道路,完善村内绿化及亮化设施,并投入250万元打造碧山春生态茶园假山塑石园林水景,推动党建文化长廊与产业文化馆建设,让乡村亮丽起来,尽显茶乡本色。
为了厚植和美乡村“绿底色”,礤头村还常态化开展“我在蓝口有棵树”绿化美化活动,种下沉香150株、油茶树1000株、茶树1万株等树苗11245株。同时,聚焦“四旁五边”开展植树增绿工作,种植胸径8厘米以上树木20株,推动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景观树变为礤头村的“摇钱树”。
“借力‘百千万工程’的东风,我们还做好关心关爱与帮扶救助工作,为基层治理奠定坚实基础。”刘国雄说,礤头村“两委”及驻村工作组走访发现11户住宅存在用水问题后,积极联系公司安装1个50立方米方形不锈钢储水池及铺设相关管网,扎实推进老马山小组供水点建设,全力解决群众用水问题。
礤头村的蝶变,是“百千万工程”之路留下的深刻印记。未来,礤头村将不断扩展新的“打开方式”,积极探索打造共同富裕现代化基本单元,着力推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