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茶山打造成“绿色提款机”
东源全力以赴推动茶叶年总产值突破12亿
■昨日,在蓝口镇礤头村的碧湖山生态茶园,20多名采茶村民拿着箩兜,穿梭茶林之间,抢抓时令,将“春天”装进茶篓里。一芽一叶,蕴藏春色,勾勒出一幅景美人和产业兴旺的怡人画卷。本报记者 杨坚 摄
■本报记者 曾敏 李成东
■特约记者 蓝天明 张小建
■通讯员 苏道华
春气萌动,东源6万亩茶园陆续进入采摘期。绿油油的茶山层层叠叠,生机勃发,采茶工人们腰挎茶篓,穿梭在茶叶绿海中采摘新叶,将春天的“绿意”收入囊中;茶叶加工大户及时摊放、杀青、揉捻、烘干……经过十余道工序,成品绿茶茶香四溢。
“当前正值仙湖茶采摘的黄金期,上个月就有不少顾客来电询问、预定我们村的茶叶,订单已排得满满当当。”上莞镇仙湖村党支部书记曾云科说。
今年,东源将继续推动茶产业发展,不断扩大茶园规模,全力以赴推动全县茶叶种植面积达到6.3万亩,产量新增150吨,总产量突破2700吨,总产值突破12亿元。
绿色红利逐步释放
东源种茶历史长达千年,每一片茶叶,都沐浴着莽莽茶山中的阳光雨露。“绿色”,早已成为东源茶叶的主题色。
“我们非常支持农产品进行‘二品一标’认证,通过认证的茶企或加工作坊可获得一定的奖补资金。”东源县有关负责人说,经过不懈努力,去年东源新获得全国首批生态低碳茶园2个,他们采用无污染的种植方式,多方位降低投入成本,达到了稳产量、增效益的目的。
目前,东源以绿色生态为基础,着力构建可持续发展的茶叶全产业链:组建服务东源的产业专家团队开展种植、加工、品牌创建等技术服务;支持引进或招商规模企业落户东源,参与茶产业发展……随着提升绿色有机供给能力的开展、绿色有机奖补政策的落实、绿色有机市场监管的加强,“绿色”的红利正在逐步释放。
“我们选用龙井43号、台湾金萱等茶树品种,不施肥不打农药,鲜叶品质上乘,生产全程不落地。”河源柳上美人农业生态有限公司负责人吴粤卿说,凭借绿色这一优势,柳上美人红茶连续多年荣获全国名优茶金奖,并在市场上被越来越多消费者认可。
兴茶行动强势开启
立足当下茶业经济现状,千个产茶县、上百个茶叶区域公共品牌并驱争先。在时代大潮下,需求变革、提质升级已然成为茶行业乘风而试的关键一步。2024年,东源的茶业消费市场将走向何处?
今年,东源将产业规模、主体和品牌作为推动茶产业提质增效的重点。“我们计划发布并执行东源仙湖茶的种植及加工地方标准,不断完善茶园基础配套,建设数字化、绿色化的生态茶园。”东源县有关负责人介绍,该县还将重点扶持市场带动力强、规模大的龙头企业联营重组、合资合作,强化茶叶经营主体与茶农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探索组建“东源仙湖茶”集团有限公司,实现长足发展。
如何创新市场营销渠道,提高品牌综合影响力?东源举措满满,通过加强区域公用品牌授权企业与大型批发市场、电商平台的对接,拓展线上线下销售渠道,以直播带货、短视频带货等形式开展茶叶网上销售。
据了解,东源每年安排不少于3000万元的专项扶持资金支持茶产业发展,以此吸引更多茶类的生产经营主体落地,整合各级资金加大品牌宣传推广及文化投入。可见,在尚未可知的茶行业未来中,东源的茶产业与品牌布局已经蓄势待发。
品牌建设高效推进
去年12月30日,东源县2023年茶产业博览会暨“粤茶杯”第十五届广东省茶叶质量推选颁奖典礼系列活动举行,通过举办“东源仙湖茶”杯斗茶大赛、河源市首届“仙湖潮饮”新式茶饮创意大赛等赛事,让“东源仙湖茶”借势出圈。
优质茶叶品牌是助推“东源仙湖茶”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牵引器”,是促进农民增收的“摇钱树”。如何让“东源仙湖茶”这一区域公用品牌走向全国?东源将持续推动“东源好茶进湾区”系列宣传活动,积极参加国家、省、市有影响力的展会及评比;结合县级营销展示示范中心项目建设,组建统一质量检测、品牌形象、产品包装的区域品牌运营中心,严格市场准入;整合现有资源,借助抖音、微博、视频号、网络影视等新型传播媒介和“网红”扩大传播空间,扩宽“东源仙湖茶”的销售渠道。
东源茶产业在探索中不断成长,先后在国家级大赛“中茶杯”荣获1项“特别金奖”,省级赛事“粤茶杯”荣获2个特等金奖、11个金奖、24个银奖、8个优胜奖的优异成绩。
如今,“东源仙湖茶”正在成为“优等生”,争取跻身“国家队”,其影响力不断扩大、营销不断完善、品牌价值不断攀升。未来,东源将坚持“生态高效、特色精品”目标定位,致力推动茶叶品牌培育,精益求精做优产业链条,让茶农共富之路越走越稳。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