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科技创新之进 拓产业升级之路
东源加快打造面向未来的创新活力新城
■3月21日,东源县举办科技兴企春茗暨经贸活动,5家企业集中签约落户东源,总投资额达15亿元。本报记者 杨坚 摄
■在3月21日东源县举行的科技兴企春茗暨经贸活动上,东源县产业供需平台正式发布上线,助力东源产业高质量发展。 本报记者 杨坚 摄
■位于河源东源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内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铭镭激光智能装备(河源)有限公司智能焊接车间。 本报记者 杨坚 摄
■河源东源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东源开展“制造业提质攻坚”行动的主战场与主阵地。目前,该园区已吸引了一批涉及电子信息、智能制造、先进材料的龙头型企业和创新型企业入驻。 本报记者 黄赞福 摄
5家企业、投资15亿元、建成达产后预计年产值超20亿元……3月21日,东源举办科技兴企春茗暨经贸活动,朗沃时代、和川电机、胜仕科技等5家企业集中签约落户东源,再次为东源推动高质量发展写下生动的注脚。
以奋进之姿奔跑在高质量发展跑道上的东源,同时间赛跑,正在加快培育新材料、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等领域的转化应用,推动产业链群发展壮大,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今年,东源将全力推进“制造业提质增效”行动,大力推动创新驱动发展,用改革创新的思路和办法,抓大企业、引大项目、建大平台,高水平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不断塑造发展的新动能新优势,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发展,为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作出东源贡献。
前瞻性思维 招引优质企业落户
春天的东源大地,处处是部署的行动、冲刺的誓言、奔跑的身影,初衷只有一个:招商引资。
东源招商考察步履不歇,县主要领导分赴浙江温州、深圳等地开展招商考察,走访优质企业,了解其生产经营、发展思路、未来规划等情况,诚邀企业家们到东源投资建设,推动新项目引进,让招商引资这个“一号工程”在工业园区落地见效。
当前,东源高新区正处于转型升级、创新发展的关键期,项目数量、项目质量实现重大突破还需加一把火、添一捆柴。
要从一片早已沸腾的“红海”中突围,关键是要“精准招商”。“今年,我们将持续提升‘一把手’抓招商效能,构建‘4个层级、3支队伍、1个机制’的‘赛马制’招商新格局,招募更多数字化和科技含量高的企业落地东源。”东源县有关负责人说,招商团队瞄准电子信息、智能制造、新材料三大产业集群上下游企业聚集的城市,聚焦重点领域、重点区域、重点对象,开展靶向招商。
3月21日,5家企业投资15亿元落户东源,其中一家还是“回头客”。“我们公司早在2018年就签约入驻蝴蝶岭工业园,这次是我们第二次与东源签约投资,主要建设朗沃时代储能设备项目。”深圳市朗沃时代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万同山说,得益于东源工业园区良好的发展环境,该公司一期项目落户6年来,得到了政策支持、设施配套和企业服务等全方位赋能。此次签约,他们将专注于电力电子、储能逆变等系列产品的技术研究与产品开发。
企业乐意接下东源抛出的“橄榄枝”,这背后,折射的是产业园区招商引资方式的本土创新。
在东源招商工作队看来,“产业链招商”应瞄准产业链上下游、关键节点、薄弱环节,制定产业链招商图谱,梳理重点企业项目库、客商库,以图导商、按库择商,全力延链、补链、强链,进一步打造产业集群。同时,河源东源高新区按“链”索骥,过去几年,先后引进晟源永磁、富马合金、铭镭激光等一大批补链强链项目,夯实产业链基础的同时,也壮大了经济规模。
要想外来项目纷至沓来,除了创新招商模式,服务保障更要常态化、机制化,让项目进得来、企业留得下。近段时间以来,东源进一步落实县领导联系服务重点企业重点项目制度,园区各部门根据各自职责,摸清土地载体、厂房载体、工业地产、闲置低效用地等方面的基数清单,为企业提供“一对一、上门办、全过程、零距离”的优质服务,全力为企业和项目减轻各种负担、破解各类难题。
扭住“牛鼻子” 推动科技创新实现突破
科技是国之利器,国家赖之以强,企业赖之以赢,人民生活赖之以好。富马合金累计申请国家专利280多项,产品市场价值达到每千克7万元,成功应用在航空航天、军工等领域,企业成长壮大为广东规模最大的硬质合金生产商;鑫达科技投入研发经费近2000万元研发硫化锌产品,打破国外(全球仅欧洲1家企业生产)垄断……近年来,东源企业科技创新捷报频传,科创成果接连涌现,为助推高质量发展、澎湃经济新动能,激荡着无穷力量。
有创新突破,才能有前进动能。真正要把科技创新的潜力,转化为推动发展的动力,需要牢牢扭住自主创新这个“牛鼻子”。为此,东源立足产业聚焦创新,加速布局科技创新平台,县工业园成功获评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三大反向飞地相继在广州、深圳布局;广工大、广开大“双百行动”结对合作,广工大研究院、广师大人才共建、河职院产教联合等协同创新平台启动运行;乡村振兴学院东源分院、灯塔镇青年人才电商培训实践基地等创新载体等密集落地;重点实验室、研发机构、科研院所、科技企业等积厚成势。
“这些平台相继在东源落地扎根,我们逐渐具备了坚实的产业科技创新基础和创新优势。”东源县有关负责人说,他们还不定期到县工业园区走访调研,鼓励广东乐维智能装备有限公司、金丰利刃具(广东)有限公司等企业,瞄准关键核心技术进行攻关,为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夯实基础,为群众享有科技创新成果创造条件。
东源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科技创新的有力推动。以晟源永磁为例,通过建设数字化智能工厂,整合数据采集集成系统,实现设备维护的电子化、生产的信息化,完成改造后非计划停机时间缩减20%,综合生产效率提升5%,年综合成本节约60万元。企业依托科技创新成果提质、降本、增效,百姓享受科技创新红利实现美好生活。
“降本增效可以让企业得以把更多精力投入产品研发,新技术让传统制造业也能形成新质生产力。”晟源永磁党支部副书记王琳丽说。
像晟源永磁一样,在物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快速演进的当下,越来越多的东源企业用新技术赋能生产制造,通过在生产过程中引入数字化手段,有效实现生产自动化、网络化、智能化,减少生产浪费和误差,提高生产效率,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尽管现在我们在科技创新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客观来说,对标高质量发展要求,我们还存在短板和弱项。”东源县有关负责人表示,希望企业家们把握机遇,借政策之力不断发展壮大,借设备之力加快转型升级,借金融之力扩大市场规模。东源一定会积极打造全要素全链条创新生态系统,聚焦平台赋能引领、人才支撑发展,努力为企业提供强有力的科技创新支撑。
加快成果转化 发展新质生产力
目前,科学技术和经济社会发展加速渗透融合,基础研究转化周期明显缩短,构建多元协同的科技成果转化体系需要从供给侧和需求侧同步发力。如何将科技创新的“变量”,转化成实实在在高质量发展的“增量”?
3月21日,在东源县科技兴企春茗暨经贸活动上,东源县有关负责人表示,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关键是要把创新落实到企业上、产业上、发展上。聚焦重点产业、重点区域,推动科技“有效供给”和产业“有效需求”的供需对接转化,实现科技成果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是东源今年最重要的工作之一。
基于此,东源将加快落实科技成果赋权、薪酬制度、考核评价、勤勉尽责机制等方面的改革举措,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和主动性;建立企业深度参与、产学研高效协同的基础研究创新联合体,以企业为支点打通产学研上下游,打造关键技术自主创新核心圈;通过税收优惠等多种方式激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力度,鼓励社会力量设立科学基金、科学捐赠等,进一步优化多元投入机制,增强对产业关键共性技术研发的支持力度。
此外,东源还直面科技成果转化的问题,完善成果转化配套服务,打造支撑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创新生态和服务体系。“经过调查,我们发现各家企业之间不了解彼此的产品与信息,导致供需信息不互通,产品未在县内流通,而且还存在企业无法掌握市场动态和客户需求的问题,为此,乘势而上,发布东源县产业供需平台。”东源县有关负责人说。
据悉,东源县产业供需平台提供供应发布、需求发布、企业库应用、平台一站式服务功能,将生产、供应和销售等环节集成在一起,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信息共享,有效提高供应链的透明度和响应速度,降低库存成本和运输成本。同时还能帮助企业更好地掌握市场需求和趋势,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生产计划和营销策略。
■策划:张松新
■统筹:李成东 张小龙 黄仲明 曾科
■组稿:本报记者 曾敏 李成东 杨坚 特约记者 蓝天明 张小建
通讯员 叶晓华 彭冰 修硕
■稿件统筹:李成东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