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县区新闻 > 东源县

东园县仙塘镇

古村闯新路 文化促振兴

2023-11-24 10:41:57 来源:河源日报

■10月1日晚,一场以“我和我的祖国”为主题的南园乡村大舞台庆祝新中国成立74周年文艺汇演在东源县仙塘镇红光村举行。本报记者 黄赞福 摄

■4月30日,东源县仙塘镇南园古村文化艺术节开幕,村口集市以特色小吃、古风服装、手工制品等喜迎四方游客。

■南园古村G咖啡成为众多游客、市民的打卡网红地。

■“五一”期间,仙塘镇南园古村格桑花海吸引了众多游客、市民前去观光休闲。本报记者 李成东 摄

■南园古村炮楼遗址

■6月24日,仙塘镇红光村举行南园乡村大舞台落成典礼暨有艺你就来文艺汇演活动。

核心提示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工作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具体要求。依托现行的乡村治理体系,进一步开拓思路,活化乡村治理形式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新时代新形势下,东源县仙塘镇红光村利用南园古村百年古村历史资源,创新探索“搭建一个舞台、创作一首村歌、建设一个展馆、振兴一个古村”的“四个一”乡村治理路径,用“新”方式推动文化赋能“古”村乡村治理,让千年古村焕发出新的生机,打造出全新的乡村社会治理新格局。

措施一

搭建一个舞台

增强文化自信,激活自治新活力

红光村的南园古村旅游区有500多年历史,拥有独特的自然人文资源和客家建筑群,客家文化底蕴深厚,区位优势显著,是发展古色旅游、夜色经济的上佳选址。

6月24日晚,红光村南园乡村大舞台落成典礼暨有艺你就来文艺汇演举行,一首客家山歌拉开了乡村大舞台激活乡村自治新活力的序幕。

“只要有才艺,村民就能上台表演。”舞台搭建后,红光村及周边村村民主动自发组建模特队、歌舞队,编排出一首首自编自演的歌舞,成为这个大舞台的主角,唱自己的歌、讲自己的故事,村民的幸福感、获得感持续提升。自此,南园乡村大舞台天天有表演、周周有活动、月月有晚会,吸引不少游客前往观赏。人气旺了、村里热闹了,村民就自发组建志愿者队伍,由党员做小组长,分组带领村民作为晚会秩序志愿者、保洁志愿者参与到活动中来,不断激活自治新活力,成为红光村一张闪亮的文化名片。

通过搭建南园乡村大舞台,进而普及全民艺术、坚定文化自信是仙塘镇文化赋能乡村治理和推动文旅融合的一次新尝试。村民在创作节目之时,加强了邻里交流,做到“无论大事小事,大家凝心聚力”,进一步深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挥“以文化人,成风化俗”的功能作用,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要,培育向上向善的文明新风,带动乡风、民风的进一步好转,赋能乡村全面振兴、镇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汇聚共建共治共享的凝聚力与向心力,增人气引人流促百业兴。

措施二

创作一首村歌

深化文化认同,谱写创业新乐章

文化认同是文化治理的基础和前提,没有对乡村振兴的文化认同,文化治理在乡村振兴中就缺乏动力支持,就无法为乡村振兴凝聚起政治性、普遍性的力量,无法为乡村振兴提供观念引导、精神支撑和集体实践。

10月1日,广东第一首村民集体创作的村歌《南园民谣》在仙塘镇红光村南园乡村大舞台完成首唱。《南园民谣》由广东工业大学“双百行动”工作队发起,通过举办村歌集体创作工作坊开展田野调查,组织退休干部职工、企业乡贤、创业青年等村民共同参与创作而成,集中展现了古村历史文化、乡土风物、特色小吃等主题。在创作期间,红光村通过微信工作群号召全村村民参与,村民们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积极挖掘红光村故事,村歌的创作强化了村民对古村的文化认同。其间,许多村民风雨无阻参加排练,其中一位腿有残疾的村民坚持每天去排练学习。村歌朗朗上口的曲调旋律和真实朴素的歌词也成功引起村民共鸣,迅速在村里传唱开来,成为宣传推介古村的全新载体,通过创作村歌厚植文化根基,汇聚起众志成城推动乡村振兴的磅礴力量。

措施三

建设一家展馆 展示乡风文明,培育文明新风气

村史是留住乡愁、激活记忆、传承文化的重要载体。为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红光村充分发挥乡土文化在基层社会治理和涵养文明乡风方面的作用,积极推进村南园博物馆建设工作。

南园博物馆位于红光村内,由一座有近百年历史的闲置炮楼翻新而成,保留原老宅木梁木柱、砖墙瓦顶的建筑结构和灰墙黛瓦的设计风格。

“小阵地”汇聚乡风“大文明”。展馆建设的背后是一段段历史变迁和文化传承的故事。因展馆建设是统一规划、统一设计,村民潘彩英家的一小块土地纳入规划中。在乡村大舞台建设前,村里多次与她沟通,希望她同意将她家那块土地用于展馆建设,但她一直都未同意。乡村大舞台建设后,热衷于舞蹈的潘彩英加入了村里的歌舞队,闲暇之时就去排练舞蹈,跟邻里关系比以前更融洽,大家你一言我一语闲聊时谈起对村里发展充满信心,深深触动潘彩英。她主动找到村干部,将那块地无偿出让用作展馆建设。

繁荣乡村文化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之举,南园博物馆的建设,即讲述乡村发展脉络、历史沿革、生态变化、经济发展等文明进程,也在建设中不断培育文明新风尚,让文明乡风在全村散播开来。

措施四

振兴一个古村

凝聚全村共识,增添发展新动能

文化赋能“古”村乡村治理,让古村活了、火了、热了,全村的村民在文化的渲染下,形成建设家乡的共识。南园乡村大舞台吸引了社会运营公司的关注,该公司主动与村委会签订运营协议,月月晚会拉来赞助经费分成后直接进入村集体账户。村集体经济收入增加了,更多的资源和资金就可以用来创作村歌、建设展馆等,搭建更多的文化平台丰富村民们的文化生活,进一步擦亮南园古村品牌,吸引越来越多的游客前往。据悉,目前南园古村最高峰单日游客量已达1万人次以上。人气旺了,咖啡厅、汉服体验馆、特产销售店、农家乐等多种业态的文旅消费、消费场景在红光村落地生根,推动该地实体门店提供高质量的商品和服务,消费市场复苏势头强劲,促进村集体经济增收、村民致富。

文化赋能乡村治理、南园乡村大舞台建设、村歌创作传唱、展馆谋划运营、古村全面振兴……红光村的“四个一”乡村治理路径,借力“新”方式推动“古”村乡村治理,形成一个资源整合的良性循环,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让古韵与活力并存。

相关链接

南园古村:位于东源县仙塘镇红光村,由官宦家族潘氏所建,迄今有400多年历史,占地面积达15万平方米,是我市现存规模较大、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保存较完好的客家古村落。村内至今留存有30多座传统建筑,有建于明万历年间的古井、清乾隆年间的老衙门及炮楼、清道光年间的柳溪书院、清同治元年建的大夫第、清光绪年间建的新衙门及典当行,有重建于原址的清朝中叶的莲池及六曲桥,有在原址重建的聚贤桥及新修建的百米长的百福廊,较全面地反映了当地客家人在明清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及传统风貌、地方特色和民俗风情。古村先后荣获“广东省生态示范村”“广东名村”“河源市第一批保护古建筑”等称号。

《南园民谣》

(红光村村民集体创作)

东江河畔好地方

铭德开基在仙塘

开枝散叶五百年

南园古村映红光

柳溪书院大夫第

衙门奇榕重生旺

古井古巷古炮楼

荷花绽放新楼塘

哎!聚仙塘 哎!沐红光

哎!聚仙塘 哎!沐红光

年糕艾粄糯米酿

炽棕酿豆腐油果黄

瓦连瓦来房连房

心心相连人兴旺

哎!聚仙塘 哎!沐红光

哎!聚仙塘 哎!沐红光

若是你到古村来

山歌陪你到天光

若是你到古村来

山歌陪你到天光

山歌陪你到天光

■策划:张松新 ■统筹:李成东 张小龙 黄仲明 曾科

■组稿:本报记者 李成东 曾敏 杨坚 

特约记者 蓝天明 张小建 通讯员 彭冰 甘永乐 

■稿件统筹:李成东

■摄影(除署名外):本报记者 杨坚

    上一篇:深化校地合作 共谋双赢发展
    下一篇:没有了
    数字报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