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源“以文塑旅、以旅彰文”促文旅高质量发展
激活文旅融合“新引擎”
■位于双江镇的网红民宿梨花屋舍本报记者 冯晓铭 摄
■农历正月十三,骆湖镇在江坑村、梅花村举行“非遗过大年·文化进万家”——追龙民俗活动盛况。本报记者 杨坚 摄
■7月1日,2023万绿湖开渔活动在万绿湖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数千宾客齐聚万绿湖,共赴东源文旅融合发展盛宴。本报记者 黄赞福 摄
■农历大年初三,漳溪畲族乡中联村的省级非遗——汶水塘捕鱼节。本报记者 黄赞福 摄
■4月8日,“万绿客乡,茶韵飘香”——2023年河源春茶开采暨东源仙湖茶文化节及招商系列活动在上莞举行。本报记者 冯晓铭 摄
■5月27日,2023东源非遗年系列活动之畲族蓝大将军出巡节在漳溪畲族乡下蓝村上演,现场人头攒动,热闹非凡。(资料图片)
核心提示
东源日照时间长、雨量充沛,处处绿意盎然,是全国首批“两山”实践创新基地,被省划定为“生态发展区”,空气质量常年保持在国家一、二级标准,是广东省唯一没有下过酸雨的地区。
万山成一绿,万绿成一湖。华南地区最大的人工湖——新丰江水库(万绿湖)就位于东源县境内,水质长期保持在国家地表水Ⅰ类标准,同西双版纳、鼎湖山齐名为北回归线“沙漠腰带的东三奇”,集水域壮美、水质纯美、水色秀美、水性恬美于一身,370平方公里浩渺碧水,1100平方公里延绵青山,360多个绿色岛屿,在蓝天、白云、朝霞、夕阳的映衬下,展现出一幅幅风情万种的画卷。
【成效篇】
成功摘取一批
国字号省字号旅游金牌
东源县是一个既古老又年轻的县,她的前身是原河源县的主体部分,可追溯到1500年以前,虽建县不到30年,但东源已文脉延绵、薪火相传近1600年,孕育了独具东源地域特色的客家文化、红色文化、畲族文化、移民文化、绿色文化和生态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具有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
东源县于1994年开始以万绿湖为龙头开发旅游产业,是我市最早发展旅游产业的县区之一。经过不懈努力,近几年来,东源县以成功创建“广东省全域旅游示范区”为契机,大力发展全域旅游产业,使其成为东源壮大县域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今年以来,东源锚定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深化文旅融合发展,着力建机制、搭平台、塑品牌,聚焦“五个领域”,以深入开展2023“东源非遗年”系列活动为载体,积极推动非遗与旅游深度融合,持续提升旅游文化内涵,助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激活乡村振兴新动能,赋能“百千万工程”高质推进,文旅产业加速回暖复苏,文旅市场迅速活起来、火起来,文旅产业发展风生水起。
目前,东源全县已建成开放的旅游景区(点)16个、民宿125家,成功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3个、国家3A级旅游景区3个,先后荣膺“中国生态旅游大县”“中国低碳旅游示范区”“全国十佳最具发展潜力的旅游大县”“中国最佳生态文化旅游名县”“中国候鸟旅居小城”“广东省旅游强县”“广东省旅游综合改革示范县”“广东省全域旅游示范区”等一批国字号、省字号称号;万绿湖风景区及万绿湖分别获评“中国天然氧吧”“广东省十大美丽河湖”。万绿湖风景区已成为河源旅游的一张名片和“绿美广东”的形象代表,声名早已远扬四方。
【措施篇】 聚焦“五个领域”赋能增效
措施❶
非遗文化旺人气
截至目前,东源全县挖掘整理并核定公布的县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有五大类别26个项目(其中省级5项、市级12项),种类包括民俗、传统技艺、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等。
如何盘活这笔弥足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赋能文旅高质量发展?东源在全县范围内深入开展2023“东源非遗年”系列活动,全力做好非遗保护传承和活化利用,促进农文旅深度融合,激活乡村振兴新动能与新活力。全面推进非遗进景区,从4月开始,每月组织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大学生表演队到景区开展客家山歌、舞龙舞狮等非遗专场展演,让非遗在景区得以保护、传承、推广;鼓励开发非遗衍生品,充分利用景区商铺展示传统手工技艺,让游客参与互动体验,使传统老技艺焕发新活力,推动文化产业创新发展。推进非遗进农村,充分利用各种节日,鼓励开展农村地方特色活动,切实让非遗“活”起来,带动人气“旺”起来。抓好非遗项目申报,力争全年新增5个县级非遗项目、5名县级代表性传承人,形成1—2个非遗传播品牌,不断提高东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可见度、美誉度和影响力。打造非遗研学基地,在县科技文化中心建设非遗研学体验馆,让非遗“活化石”融入现代生活。
漳溪畲族乡汶水塘捕鱼节、上莞镇新轮村追龙、蓝大将军出巡节……一场场非遗传统民俗活动,极大地丰富、活跃了东源群众的节日文化生活,有力推动了非遗与乡村振兴有机融合,一场场非遗传统民俗活动极大激发了外出乡贤、村民参与乡村振兴的主观能动性和内生动力,激活了乡村全域振兴与高质量发展的“一湖春水”。
措施❷
文旅融合添活力
亻厓 系客家人,爱吃客家菜,河源嘅猪脚粉同客家酿豆腐,是亻厓 嘅最爱……”6月24日,夜幕刚刚降临,东源县仙塘镇红光村南园乡村大舞台落成典礼暨有艺你就来文艺汇演举行,一首客家山歌赢得观众阵阵喝彩。
搭建南园乡村大舞台,用艺术点亮乡村夜空,是东源及仙塘镇推动文旅融合发展,赋能乡村全面振兴、镇域经济全面发展的创新实践。
东源依托丰富的红色文化、生态文化、移民文化等资源,通过挖掘文化特色、提升文化品牌,大力推进“以文促旅,以旅彰文”,实现文化市场和旅游市场蓬勃发展。按照“季季有主题,月月有活动”的工作思路,指导南园古村网红咖啡馆、义合镇江湾夜市、红船茶馆、新回龙镇“太空舱”民宿等加强宣传推介,提升知名度,全力打造文旅融合新地标;大力推动河源首家“水岸果树”大型无动力乐园项目建设,打造集农耕文化、高端露营、儿童拓展等于一体的农文旅综合体,形成春赏花、夏避暑、秋采摘、冬促销的“人文共融”发展态势。
措施❸
景区创建提品质
7月1日,2023万绿湖开渔活动在万绿湖风景区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数千名宾客齐聚万绿湖,共同见证分享渔民丰收的喜悦,共赴东源文旅融合发展盛宴。
举办此次活动,是东源进一步擦亮万绿湖旅游品牌,助力万绿湖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全面推进景区创建提品质,推动县域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行动体现。
旅游市场竞争,归根结底靠品质。东源以A级景区创建为抓手,进一步加强景区建设和管理,创新业态亮点、提升景区层级。以开渔活动为契机,全力推进万绿湖风景区争创国家5A级景区,优化服务指导,切实提升万绿湖风景区整体服务质量和水平,引领带动全域文旅产业蓬勃发展;对标对表查漏补缺,提升景区环境质量及服务质量,力争黄龙岩景区早日成功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加快推进苏家围·东江画廊国家4A级旅游景区整改提升,进一步完善游客中心、停车场、旅游厕所等配套设施,优化景区环境质量和服务水平,确保顺利通过验收;持续发动南园古村、仙湖村、下屯村、党演村等条件成熟的景区、乡村旅游点创建国家3A级旅游景区,力争年内新增国家3A级旅游景区1个以上。
措施❹
精品旅游创特色
格桑花海、观景台、咖啡屋、阮啸仙故居、碧道慢行系统及东江壹号驿站……今年春节期间,前来义合镇下屯村、仙塘镇红光村与观塘村参观的游人络绎不绝,成为河源乃至外地游客争相打卡网红点。特别是下屯村的格桑花海刷爆朋友圈,成功打造“花海IP”,吸引游客约11.3万余人次。
精品才能出好产品。东源摸清旅游资源,组建专家普查队伍,力争早日完成全县旅游资源普查工作,同时坚持放开眼界、拓宽空间、整合资源、区域联动,科学布局康养度假、绿色生态、乡村休闲等特色旅游业态,让东源成为生态休闲旅游最佳目的地。致力精品创塑,以生态性、观赏性、体验性为导向,将客家文化、红色文化、畲族文化、茶产业、温泉康养等资源串珠成链,打造休闲康养乡村旅游新样板。
措施❺
民宿发展立品牌
东源坚持把民宿产业作为延长旅游链条、促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紧紧围绕市场需求、游客需求,全域布局、多点发力,走出了一条具有东源特色的民宿发展新路子。
鼓励民宿积极参与国家民宿等级评定,打造一批精品民宿;优化民宿结构,深挖各镇特色,坚持差异化发展,打造一批果园采摘、摄影采风、红色寻根、书画文创等不同主题特色的创意民宿,力争年内打造特色化、差异化乡村旅游民宿点5个以上;加大对高端品牌民宿的精准招商力度,力争年内招引3个以上民宿项目落地。提升经营效益,引导和鼓励具有一定收入规模的民宿个体经营户申请登记为企业,推动民宿纳统;加大龙头民宿培育,鼓励民宿企业通过丰富业态、延长产业链条等方式提高吸引力,推动民宿精品化、产业化、集聚化发展。
■策划:张松新
■统筹:李成东 张小龙 黄仲明 曾科 张敬锋
■稿件统筹:李成东
■组稿:本报记者 李成东 杨坚 冯晓铭
特约记者 蓝天明 张小建 通讯员 彭冰 修硕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