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县区新闻 > 东源县

推动“小叶子”做成富民“大产业”

东源县扎实开展“茶产业提质增效年”行动

2023-06-29 09:57:05 来源:河源日报

■2023年河源春茶开采暨东源茶旅文化节招商推介系列活动于4月15日在康禾镇正式启动

■位于曾田镇的东源县上仙湖茶园通过“企业+基地+农户”的模式,促进农民就近就地就业。

■东源县省级茶叶现代农业产业园——上莞镇仙湖村万亩优质茶叶种植基地春茶采摘场面。本报记者 冯晓铭 摄

■在海拔1080米的上莞镇仙湖山顶采茶归来的“茶客”(采摘茶叶的女工人),仙湖万亩优质茶叶基地每年提供5000个以上临时就业岗位。

■柳城镇半嶂山茶叶种植基地

核心提示

今年以来,东源县按照省委、市委“百千万工程”的部署要求,依托区位优势、立足优美生态,围绕“提品质、创品牌、扩规模、增效益”的发展思路,把茶产业作为农业经济支柱产业来培育,深入开展“茶产业提质增效年”行动,以“六个突出”为抓手,加快推进全县茶产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努力把“小叶子”做成群众致富增收的“大产业”,推动全县茶产业高质量发展。

【成效篇】 全县茶产业年产值近6.3亿元

好山好水育好茶。东源县地处丘陵地带,茶园坐落在万绿湖周边地区,茶树多种植在850米至1000米的半山腰,生长良好。东源茶的产制历史可以追溯到1000多年前,康禾贡茶从南宋起成为进贡皇帝饮用的茶,上莞仙湖茶是有500多年历史的“东江三大名茶”之一。2020年,东源成功创建省级茶叶现代农业产业园;“东源仙湖茶”于2017年获评广东省区域公用品牌、于2022年成为全市首个成功注册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2020年以来,东源县以获评省级茶叶现代农业产业园为契机,全力实施科技支撑、亮牌行动、品牌建设、茶园扩种等项目建设,推进仙湖茶叶基地优化升级向茶文化生态旅游方向转型发展,逐步形成“茶业+旅游业”的生态农业发展模式,有力推动了产业融合发展,茶产业已成为上莞、曾田、柳城、康禾、蓝口、叶潭、涧头等乡镇村民增收致富、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柱产业和绿色产业之一。

截至目前,东源县有优质茶园5.4万亩,年产量近2300吨,年产值6.29亿元。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16家、农业专业合作社194家、家庭农场32家、种植农户2100多户,注册商标130多个,获“二品一标”认证的茶叶经营主体10家。

【决策篇】 做大做强做优茶产业

产业振兴是加快推动乡村振兴的基石与支撑。东源县委、县政府针对茶产业基础良好、发展空间大、潜力大和存在规模小、品牌弱、效益差等实际情况,辩证看待东源茶产业发展的优势与不足,坚定推动东源茶产业“扬帆再启航”的信心、决心,决定今年开展“茶产业提质增效年”行动,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瞄准东源茶产业的短板,集中资源、集中火力、集中攻坚,突出“五化”(市场化、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和多元化),强化政策、要素、科技、金融支持,着力构建“政府引导、企业主体、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茶产业发展“大格局”,用心用情把“小叶子”做成“大产业”,凝心聚力开创茶产业高质量发展新局面,推动茶产业勃发新生机,努力让“东源茶”香溢四方,赋能乡村振兴、镇域振兴。

经过深入调研和集思广益,东源确立以“提品质、创品牌、扩规模、增效益”为“茶产业提质增效年”行动工作思路,决心用1年的努力,让东源茶产业打好基础、提质增效;再用3—5年的努力,让茶产业做大做强做优、成为东源现代农业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倾力打响“东源仙湖茶”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品牌,加快建设省级茶叶现代农业产业园,着力构建以上莞镇为核心,以康禾、涧头、柳城、蓝口、曾田等镇为重点区域的5个茶产业辐射圈,扶持仙湖茶、康禾贡茶、涧头茶、半嶂茶、礤头茶等5个示范点建设,鼓励茶企大力发展茶园综合体、茶事体验、生态农业等新兴产业,力争今年全县茶叶种植规模增速达10%以上,年总产值突破8亿元、年增速25%以上。

【策略篇】 实施“三个三”策略

东源县针对茶产业发展的基础与现状,决定实施“三个三”策略推动茶产业提质增效:一是打好“三张牌”。打好茶文化牌,讲好东源茶故事,深入挖掘历史渊源、文化本源,营造浓厚茶文化氛围,做好茶文化传承;打好茶产业牌,坚持品牌化、规模化、品质化,抓好种植、加工等各个环节,促进茶产业全链条发展;打好茶科技牌,加强与科研院所深度合作,强化人才引进和技术攻关,为全领域、各环节提供更有力的科技支撑。二是建立“三大机制”。建立完善茶产业发展推进机制,强化统筹协调,确保工作运转有序有效;建立完善茶产业发展调度机制,及时发现和解决茶产业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让“绿叶子”长成“金叶子”;建立完善茶产业发展督查机制,围绕茶产业发展政策落实、责任落实开展定期督查,确保督出效益、督出成绩。三是实现“三个提升”。提升品质标准,坚持茶园管护生态化、茶业建设标准化,强化基地建设和产品认证,打造绿色优质茶产品精品;提升营销水平,推动线上线下资源全面对接和深度融合,提高东源茶的市场占有率和品牌竞争力;提升融合发展,推动“茶+旅游”“茶+文化”融合发展,加快茶产业转型升级。

【行动篇】 “六个突出”推动“六个一”落地生效

突出高位推动,构建一个工作体系。东源县成立了以县委副书记为组长、分管县领导为常务副组长的“茶产业提质增效年”工作专班领导小组;研究制定《东源县茶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意见(2023—2025年)》和《2023年东源县“茶产业提质增效年”行动方案》,明确目标、思路、任务、措施和要求;组建“茶产业提质增效年”工作专班,落实专班工作经费,严格执行“六个一”(每天一联系一碰头、每周一调度一报送、每月一通报一复盘)、常态化协调、高质量服务等工作机制,确保工作专班实体化运转。目前,工作专班已会同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有关专家开展全方位调查摸底,完成了茶叶基础数据收集工作,各项工作高质高效推进。

突出资金投入,扶持一批茶企发展。东源加大财政投入,出台《东源县茶产业高质量发展专项资金使用方案(2023—2025年)》,县财政每年统筹安排不少于3000万元资金用于扶持发展茶产业,不断拓宽资金补助渠道,激发茶产业发展活力;大力实施茶叶主体培育工程,继续推行无抵押担保的“茶叶贷”业务,推动龙头企业、茶叶专业合作社组建产业化联合体,力争今年新增市级以上龙头企业2家,计划重点扶持企业3家、重点扶持项目3个;鼓励新建优质茶苗繁育推广基地,对老旧、荒芜失管的低产茶园进行改土改树改肥,推进标准化茶园建设,加快设备设施升级和工艺创新,力争今年新种植及改造茶园种植面积1万亩以上。目前,各项工作正在有序推进。

突出理念引导,打造一种品牌文化。东源厚植“万绿仙湖、千年贡品”理念,投入143万元建立仙湖茶“茶农标”管理体系,在全省茶行业率先推出仙湖茶“电子身份证”——“茶农标”,制定“东源仙湖茶”区域公用品牌发展战略规划,全力创建提升3个以上有影响力的企业品牌;深入挖掘茶文化历史,讲好东源仙湖茶的“传统煮茶”历史,推介康禾贡茶制作技艺,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讲好茶故事、传播茶声音,编排并演出了“康禾贡茶,非遗驾到”小品表演;加强东源茶叶营销网点建设,推动开设统一装修、统一风格的“东源仙湖茶馆”专营店,推广茶叶线上营销和线下体验一体化经营模式,构建东源茶叶市场营销新格局,力争推动今年设立5家专营店,培育一支约100人的茶叶技能人才队伍。

突出精准提升,推动一批项目建设。东源以茶叶全产业链升级为突破口,推进省级茶叶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推动蓝口礤头茶叶自动化生产线投产项目建设,加快制茶技艺标准化进程,助推东源茶产业集群持续发展壮大;借助落户入驻企业的资源和力量,加快东源茶文化展示馆项目建设,打造集生态种植、制茶工艺、品茶流程于一体的茶文化展示平台,有效发挥茶文化对外交流展示的信息窗口作用。目前,省级茶叶现代农业产业园仙湖山、丹仙湖、柳上美人、碧山春等项目自动化生产线(茶青日处理量1.5吨以上)已投产,“东源仙湖茶”由此从“经验做茶”转为“标准制茶”。

突出节事拉动,组织一轮茶事活动。东源通过举办东源茶旅文化节招商推介系列活动,加强茶产业招商引资,带动茶叶衍生产品的研发和引进,推动茶文旅深度融合发展。目前,已先后在上莞、康禾两镇成功举办“2023年河源春茶开采暨东源仙湖茶文化节(茶旅文化节)招商推介系列活动”,吸引上百名茶企代表和上千名游客参加,现场共签约招引项目8个、投资总额达8.3亿元。东源计划今年10月举办东源县茶产业博览会,常态化开展茶产业博览会、茶文化节、茶乡游等活动,力争全年举办不少于4场次大型茶事活动,进一步弘扬东源茶文化,开拓茶市场,做大茶品牌,让东源好茶香飘万里。

突出茶旅融合,探索一条发展新路。东源以省级区域品牌生态茶园示范镇和省级企业生态茶园建设为抓手,将茶文化与民宿结合起来,组织开展“围炉煮茶体验”“四色(红色、绿色、古色与特色)集美”打卡等品茶、研茶、茶旅融合活动,聚力打造以上莞镇仙湖山、康禾镇“四色魅力”为核心的茶乡旅游精品路线,助力推动全县乡村民宿、休闲观光等新产业新业态发展,走出一条茶文旅融合带动乡村振兴的特色发展之路。目前,东源县有茶特色民宿5家、茶庄园4座、茶乡旅游精品路线1条,茶旅从业人数100余人,带动600余户农户就业增收。东源县将继续大力培育茶叶龙头企业,进一步深挖茶文化内涵和茶产业特色,坚持茶旅融合发展,打造更多亲子式、游学式、探险式等茶乡旅游精品路线,探索出一条独具东源特色的茶文旅融合发展新路。

■策划:张松新

■统筹:李成东 张小龙 黄仲明 曾科

■组稿:本报记者 李成东 杨坚 特约记者 蓝天明 张小建 

通讯员 苏道华  彭冰

■摄影(除署名外):本报记者 杨坚

    上一篇:守住“钱袋子” 护好幸福家
    下一篇:没有了
    数字报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