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源县涧头镇构建“三点一线”扩面辐射发展新格局
“农文旅”融合打造高质量发展样板
■河源正能量更古潭山泉水饮料有限公司生产车间。目前,该公司正在全力扩建年产25万吨天然饮用水生产线项目。 本报记者 冯晓铭 摄
■1月8日,东源县涧头镇举行大顶公路提升项目竣工暨2023年“骑观涧头”骑行活动,倡导“鱼跃涧头,绿色出行,低碳生活”,推动文化、旅游、体育融合发展。本报记者 杨坚 摄
■海拔1000多米的东源县涧头镇石坪顶优质茶叶基地常年云雾缭绕,出产的石坪茶获评“广东省十大名茶”。本报记者 杨坚 摄
■生态优美、环境宜居、风景优美的东源县涧头镇。 本报记者 黄赞福 摄
核心提示
好山好水好风光,六月的东源县涧头镇,水稻、花生等各类农作物绿意盎然,一块块稻田连成一道美丽的乡村风景线。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今年以来,涧头镇以高质量发展为牵引,按照鱼米茶乡特色旅游小镇的发展定位,始终坚持“好山好水融湾,生态经济强镇”发展战略,继续构建“三点一线”扩面辐射发展新格局,加粗主线,放大“三点”的辐射影响范围,增强对其余各村的辐射带动能力,以点带面,串珠成链,努力实现“水是涧头甜,鱼是涧头鲜,茶是涧头香,酒是涧头醇”,全力建设鱼米茶乡特色旅游小镇,推动镇域高质量发展。
【谋划篇】
发挥资源优势 做好产业文章
水系发达、河网密布、水域广阔,丰富的水资源是涧头镇的一笔“幸福不动产”。涧头镇位于新丰江万绿湖湖畔,镇域内有大小河流9条,是发展水产业不可或缺的优势。
涧头镇水源来自万绿湖上游水系更古潭原始森林保护区,该保护区青山叠嶂,水源经长年深层循环和涌动,水质清澈甘甜,富含多种有益于人体健康的矿物质及微量元素,PH值在7.3左右,呈最适合人体的弱碱性,适合长期饮用。目前,涧头镇的水产业主要企业为河源正能量更古潭山泉饮料有限公司,该公司占地3万多平方米,二期扩建项目预计将于今年年底完工。项目完成后,年产量将由5万吨增加至25万吨,预计年产值可达1.5亿元,创造税收约480万元,新增就业100人以上。涧头镇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年,涧头镇拟继续引进水产业企业,项目落户后,预计每年山泉水产量可达50万吨,全镇力争水经济产业在全市百亿级食品饮料及水经济产业集群中占比达到5%以上。
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除发展水产业外,涧头镇在食用菌产业、鱼业产业、文旅产业、农业深加工产业等多个方面发力,推动特色农业持续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完善利益链,辐射带动全镇农业高质量发展,力争将“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落实落细。
今年,涧头镇聚力抓好招商引资,先后前往东莞市、深圳市开展推介会,推广介绍涧头镇各村特色农产品和旅游景点,并达成了茶叶、小球藻、食用菌等特色产品预售订单。同时,充分利用水资源、小球藻、食用菌等现有产业优势,积极邀请北京东莞科技促进会、化州商会、东莞邓州商会、江西樟树商会、巴蜀东莞促进会等商会前来考察,全力跑出经济发展加速度。
结交“新朋友”,不忘“老朋友”。今年以来,涧头镇全力落实“首席服务员”制度,为正能量、大健菌业、绿安奇等企业发展提供更优质的服务,有序推进正能量扩建年产25万吨天然饮用水生产线项目,积极解决项目用地、供水和道路基础设施建设等问题,现正加快推进综合楼装修、道路硬底化工程、排污等基础设施,力争在今年年底建成投产。
同时,该镇加快推进涧头加油站项目建设,以满足周边地区各类车辆用油用电需求,支持河源市绿安奇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小球藻微生物产业发展,以小球藻养殖产业为核心,打造“康养+休闲+研学”的生态旅游产业基地,指导帮助企业申请建设用地指标,厂区沿线道路提升改造工程也正在动工,帮助其解决后顾之忧、增强发展动力。
【产业篇】 生态与经济融合 发展势头强劲
山林葱茏,溪水清灵,各种特色产业蓬勃发展。涧头镇在推进水产业发展的同时,也在不断拓宽其他产业链。
一道美味的涧头鱼是河源客家菜经典代表作之一,有着客家菜鲜、甜的特点。据了解,涧头镇盛产罗非鱼、桂花鱼、翘嘴鱼、河虾等美味河鲜,慕名前来品尝的食客络绎不绝。在涧头镇,从一条活鱼到端上餐桌的佳肴,只需腌味、清蒸两道工序,操作简单,味道鲜甜。当前,涧头镇正在推进鱼文化产业园建设,产业园以生态文化为本底、以鱼文化为主题、以体验乡村文化乡土民宿为特色,打造成集农业体验、乡村度假、文化休闲、餐饮娱乐、拓展运动为一体的富有乡村文化情调的乡村旅游综合体。据统计,涧头镇内有鱼文化餐饮店20余家,2022年全镇鱼产量为478吨,产值达200万元。涧头镇洋潭村在万绿湖畔有客家特色的房屋200余栋,其中约150栋可用于发展民宿、康养、鱼鲜餐饮、垂钓、水上娱乐等产业。
食用菌味道鲜美,营养丰富,被人们称作健康食品,食用菌产业还具有“短、平、快”的特点。走进涧头镇乐源村,一排排大棚整齐排列。据河源市灯塔盆地智慧大健菌业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大棚内重点发展香菇、平菇、木耳、猴头菇、桑黄等产品,首期16个大棚已建成,预计年产各种菇类43.2万斤,年产值可达300万元。该企业拥有培育优质种苗的核心技术,负责产业链前端和末端的运营,业务遍及源城、东源、连平、紫金等4个县(区)13个村,可为合作社与农户提供先进管理经验和技术支撑,解决农户在种植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难题。目前,乐源村食用菌产业基地占地面积200亩,预计可建200个大棚,总投资近500万元。引进更多企业在基地落户后,将扩大食用菌种植规模,进一步搭建食用菌产销平台,促进村企合作,促成更多商家与基地达成长期的稳定合作。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涧头镇石坪顶海拔1000多米,山区生态良好、森林茂密、气候独特,常年云雾缭绕,土壤与气候条件非常适合茶叶的生长。涧头石坪茶是“广东省十大名茶”,曾荣获第二届“国饮杯”全国评比一等奖,石坪顶牌红茶、绿茶系列产品被荣选为“中国著名商标”等。河源绿纯食品有限公司(涧头镇绿纯酒厂)自2003年起攻关客家糯米酒的核心工艺,2006年研究出客家糯米酒标准化生产工艺,核心技术达到国内领先水平。2007年取得了国家发明专利——客家糯米酒防酸工艺技术,紧接着实施了该专利的产业化发展,并取得了省知识产权局立项。2011年客家糯米酒传统酿造技艺被省政府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3年绿纯酒厂被省文化厅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酒厂创始人李振伟被命名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涧头镇相关负责人表示,涧头镇农产品种类多、特色足,发展前景良好,十分符合当前的市场需求,希望接下来能有更多的企业到涧头投资兴业,共同扎牢“米袋子”、丰富“菜篮子”。
【振兴篇】 建设特色旅游小镇 打造文旅融合样板
炎炎夏日,潺潺流水在涧头镇大往村旁流过,清澈见底,“喝饱”了水的早稻铆足了劲生长。
“水渠建好了,田不缺水,产量也高。”涧头镇大往村村民丘可艳说。近年来,大往村在做好农田水利设施保障的同时,还大力实施“村村通”自来水工程,全力保障群众用水安全。因水质优良,涧头镇自来水厂就设在大往村,自来水厂建成投入使用后,大往村家家户户都用上了自来水,喝上了“放心水”,群众获得感、幸福感显著增强。涧头镇大往村党总支书记丘泽锋表示,接下来,大往村将以推进“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为契机,走强基层治理新路子,加强党建引领,进一步壮大村集体经济,带领群众增收致富,让大家的生活越过越好。
大往村的发展成果是涧头镇建设特色旅游小镇、奋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一个缩影。“鱼跃涧头 春悦举溪”首届露营音乐文化节活动、庆祝大顶公路提升项目竣工暨2023年“骑观涧头”骑行活动、“五四”青年节青年干部骑行活动……今年以来,涧头镇进一步构建“三点一线扩面辐射”发展新格局,将大顶公路主线再提升,做大圩镇中心点、五村连片美丽乡村示范点和大往村乡村旅游试点,实施“洁化、绿化、美化、文化”行动,推动圩镇从干净整洁向美丽宜居蝶变,增强了辐射带动能力。
同时,涧头镇挖掘粤赣古驿道和永定桥历史文化典故,打造礤娥村举溪乡村露营公园、大往村深圳机场业务训练拓展基地、石坪顶茶文化产业园、长新村野生稻“两晚三天”四条经典旅游线路,连片发展礤娥村、大往村露营基地、民宿经济和徒步休闲旅游产业,并推动“鱼跃涧头”乡村振兴示范带规划落地,主动与顺天“诗画田园”乡村振兴示范带接轨打造“江枫渔火”风貌带,成为资源共享、错位发展的乡村振兴连片发展新标杆。
记者手记
加速“农文旅”融合 拥抱“诗与远方”
沿着蜿蜒的沥青路,涧头镇大往村的庄田河清澈见底,村内环境干净整洁,大往村“往遇民宿”已于今年元旦开业,正在创建3A级旅游景区,促进“全域旅游”发展。
定位精准,做足谋划文章。在涧头镇的发展规划中,以鱼米茶乡特色旅游小镇作为发展定位,成立镇“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指挥部,制定了高质量发展工作目标,整体进行规划布局,正视发展中存在的短板弱项和现实挑战,科学制定发展“施工图”。
行动,是最好的证明。从食品饮料与水产业的发展与招商规划,到食用菌产业、鱼产业、文旅产业、农业深加工产业,涧头镇准确找到符合当地经济发展现状、资源禀赋、区位环境的“专业”,为高质量发展夯实了基础,推动镇域特色产业做大做强,带动就业富民,走出一条具有涧头特色的发展新路子。
文化是魂,产业是基,旅游为体。推动“农文旅”深度融合,才能拥抱“诗与远方”。(王亚娇)
■策划:张松新 ■统筹:李成东 张小龙 黄仲明 曾科 ■组稿:本报记者 王亚娇 李成东 杨坚 特约记者 蓝天明 通讯员 朱文伟 彭冰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