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县区新闻 > 东源县

东源县全力奋战工业倍增升级

加速打造“3+2+N”产业集群升级版

2022-09-08 10:24:06 来源:河源日报

0b8c581843a3669600a7113568e43bd8_0908005_001_01_s.jpg

■9月4日,在盐东物流园万利科技项目车间内,工人正在安装调试生产机械,预计9月底可试产。

a957414b4e681014f8131461eefe4ea1_0908005_001_02_s.jpg

■盐东物流园已初具规模

核心提示

工业是国民经济的命脉。今年以来,东源县坚决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重要要求,按照省、市的部署要求,坚持产业兴县不动摇,以市委提出的加快培育“五大产业”为主攻方向,坚定不移把做大做强工业经济摆在重要位置,全力推进工业倍增升级,工业经济在逆势中保持平稳增长态势。

接下来,东源县将按照市委、市政府工作要求,重点围绕“打造现代产业平台、培育壮大主导产业、强化招商选资、推进产业转型升级、优化营商环境、深化科技赋能产业”等六个方面精准发力,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加速打造东源“3+2+N”产业集群升级版。

■策划:张松新

■统筹:李成东 张小龙

苏培怡 曾科

■组稿: 本报记者 李成东 杨坚

特约记者 蓝天明

通讯员 薛宇航 伍丽聪

■摄影:本报记者 杨坚

9月4日,记者在盐东物流园万利科技项目建设现场看到,厂区内外一派忙碌景象:有的工人用水管冲刷沥青路面尘土,有的工人站在梯子上安装监控,有的工人在生产车间安装调试机械……

据悉,万利科技项目于2020年9月动工,总投资约3.5亿元,主要研发、生产、销售5G手机背板等高新技术电子产品及新材料高端产品,项目建成达产后,预计年产值10亿元以上,税收3000万元以上,可提供就业岗位约500个。为高标准推进项目建设,县工业开发区管委会严格落实“首席服务员”制度,主动靠前,为项目配备“服务专班”,从项目落地审批、要素保障、规划建设、厂房验收、竣工投产等方面为企业提供一站式、一对一的精准服务,克服了新冠肺炎疫情、天气等诸多不利因素的影响,项目仅用时13个月实现竣工投产,比原计划建设周期提前了5个月,成为东源高效率统筹疫情防控与项目建设的又一典型案例与生动实践,再次刷新了东源项目建设“加速度”。

项目“落地快、建设快、竣工快”的背后,彰显出东源县委、县政府一心一意抓发展、全心全意服务项目的责任和担当。今年以来,东源始终把产业发展作为经济工作的主旋律、主抓手,坚持产业兴县不动摇,充分发挥东源资源优势,精准招商、选优引强,加快培育壮大主导产业,牵住产业“牛鼻子”,坚持一切围绕项目转、一切围绕企业干的“项目为王”发展理念,全力以赴加快工业项目和园区建设,不断提升产业发展质效,推进工业倍增升级,加速打造东源“3+2+N”(“3”指重点发展以新一代电子信息、先进材料、现代农业与食品为主导的战略性支柱产业集群;“2”指以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产业为重点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N”指持续发展新型环保建设、循环经济产业等优势传统产业集群)产业集群升级版,工业经济在逆势中保持平稳增长态势。

据相关资料显示:今年前7个月,全县完成规上工业总产值126.74亿元、增长8.88%,完成规上工业增加值27.77亿元、增长6.5%,完成工业投资24.47亿元、增长59.5%。

平台建设扎实有效:用地整治提升完成率在全市排名第一

东源中心城区规划面积188平方公里,总规划用地面积40平方公里的河源东源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处于中心城区的中心区内,既是东源工业经济的主战场与主阵地,承担着挑起东源工业经济大梁的重任,又是东源都市经济发展的核心区和引领区,承载“双区”产业溢出和产城融合发展。

东源把平台建设作为推动工业经济发展的主引擎抓紧抓实,坚持盘活存量、扩大增量两手抓。一是推动园区提质扩容增效。全县产业园规划面积扩大到100平方公里,累计投入园区建设资金18亿元,园区水、电、路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县产业转移工业园建成区面积达10平方公里,被国家纳入“十四五”时期重点支持的县城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园区;蓝口产业园建成区面积2平方公里,盐东物流园全面交地建设,新材料产业园预计年内建成,县产业转移工业园三期加快建设,园区承接产业能力与竞争力得到了进一步提升。二是“腾笼换鸟”“提质升档”。以开展园区用地整治提升行动为契机,精准发力,精准施策,实行“一地块一办法”,积极引导企业通过政府收购、新建厂房招租、引进合作伙伴、以企招企等方式“腾笼换鸟”,进一步挖掘盘活存量土地资源,提升园区用地综合利用水平。截至今年7月底,全县共完成产业园区用地整治提升825.88亩,为第一年度任务的150.16%,完成率排名全市县区第一。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通过“腾笼换鸟”,不但有效破解了园区用地“圈而不建”“用地低效”等问题,而且又解决了园区商业配套不足的问题,补齐了园区活力区的短板。

招商引资成效明显:引进超亿元优质项目31个

工业发展靠项目,项目引进靠招商。东源立足综合优势与产业基础,瞄准“双区”主导产业项目开展全链条精准化、专业化招商。一是坚持顶格招商,注重招大引强。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招商引资工作,成立由县委书记、县长为组长的县招商工作领导小组,定期召开县委常委会会议、县政府常务会议、县政府专题工作会议等研究招商引资、项目建设工作;坚持大抓项目、抓大项目,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主动加强与晟源永磁等国内知名企业洽谈,成功引进晟源永磁等一批10亿元以上项目落户东源。二是瞄准方向,聚力链式招商。组建县招商工作队驻点深圳,重点瞄准“双区”电子信息、先进材料、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食品加工等行业的龙头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突出产业链招商,进一步建链、补链、强链、延链,推动招商选资工作在逆势中开新局。

据相关数据显示:2021年以来,全县共举办各类经贸活动3场次,引进项目42个(其中亿元以上优质项目31个,国高企业22 个,电子信息项目7个、先进材料项目9个、高端装备制造项目14个),计划投资额125.3亿元,建成达产后预计产值189.6亿元、税收7.67亿元;主导产业产值比重上升至55%,初步形成以电子信息、智能制造、先进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主的产业集聚发展格局。

转型升级步伐加快: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6家

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东源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协作和高企倍增与树标提质计划,推动产学研合作,加大人才引进和培育力度,全力打造园区转型发展、持续发展的新引擎与新动能。

东源在园区内设立县科技创新服务中心,在园区内与广东工业大学联合共建县校产学研协同创新公共服务平台——东源广工大现代产业协同创新研究院,采取引进和孵化相结合的方式,解决东源在智能制造、电子信息、先进材料等产业方面的关键技术研发和人才需求问题,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县委、县政府制定出台人才政策和科技创新政策,在学习交流、项目奖补、学历提升、技能考核、创新激励等方面为高层次人才提供政策扶持与资金补助;在园区内设立县级人才驿站,支持园区企业引进并留住高端人才,有力推动了东源产学研合作、产业转型升级。

据统计,2021年以来,全县投入技改资金约6.07亿元(今年3亿元),推动16家企业技改创新,新增“专精特新”企业6家、高新技术企业16家、市级以上研发机构7家;积极推动金宇、鑫达等2家企业开展上市前期辅导;建立“小升规”重点企业培育库,新增上规企业28家,金合刀具等12家在库培育企业年内可实现上规。

服务企业优质高效:“一揽子”政策助企纾困

产业发展最终取决于“软环境”。东源高度重视营商环境打造,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政务环境,努力打造与珠三角同等水平的国际化、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为企业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让广大企业在东源投资放心、创业安心、发展顺心。

东源建立强化服务机制,县委建立招商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和工业项目首席服务员制度,实行县领导挂钩联系重点项目和企业制度,全程为项目落地和企业发展提供“零距离”服务;县政府成立了以主要负责人为总召集人的工作协调机制,每半个月一次研究解决园区发展重大问题,促进部门协作配合,增强工作合力,强化园区发展要素保障。目前,全县纳入首席服务员服务在册项目92个,项目从签约到投产时间缩减至12个月内,这些项目全部建成达产后,预计每年贡献规上工业产值385亿元、税收超14亿元。

东源全力助企纾困,出台支持先进制造业重大招商引资优惠政策、盘活利用低效用地、激发老企业新活力等“一揽子”惠企政策;相继出台服务企业“二十条”“十不准”“十必须”,为服务企业工作立规矩划红线,为企业快速建设和竣工投产保驾护航;设立惠奖补项目20余个,建立完善政银企沟通协调机制,用“真金白银”支持企业“小做大、大做强”。2021年以来,全县帮助69个项目申请上级产业扶持资金1.12亿元,帮助9家企业获得科技信贷5250万元,促成4家企业与4家金融机构达成意向贷款1.2亿元。

    数字报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