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县区新闻 > 东源县

努力打造高水平现代化医院

东源县人民医院成功创建二级甲等综合医院

2022-08-29 09:45:44 来源:河源日报

eb452830c600ffc7412f1a3db0a1f898_0829004_001_01_s.jpg

■8月26日,东源县举行县人民医院二级甲等综合医院挂牌仪式。

d38f009b58c2083d0a58318e346a5a34_0829004_001_02_s.jpg

■环境优美、配套齐全的东源县医共体总医院(东源县人民医院)。

核心提示

8月26日,东源县举行县人民医院二级甲等综合医院揭牌仪式,深河指挥部、深圳市人民医院、河源市卫健局、东源县等单位有关领导共同揭牌。这块来之不易的牌匾不但填补了东源县二级甲等综合医院的空白,而且也标志着东源以紧密型县域医共体为抓手,推进卫生强县和健康东源建设的战略已落地生效。

提升服务没有止境,创新发展永远在路上。东源县人民医院负责人表示,将以成功创建二级甲等综合医院为新起点、新动力,按照县委、县政府关于卫生强县与健康东源建设的部署要求,充分发挥东源县域医共体牵头单位的作用,继续在管理、技术与服务三个方面发力,向三级综合医院目标奋进,努力打造高水平现代化医院,实现医院全面跨越式发展。

东源县 医共体总医院

(东源县人民医院)

简介

医院按照三级综合医院标准建设,设置床位数535张,总占地面积约6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4.6万平方米,包括急诊楼(6层)、门诊楼(4层)、住院楼(9层)、传染病楼(3层)和后勤保障楼(10层)。目前,该医院设有门诊、急诊科、内科、妇科、产科、外科(微创)、泌尿外科、儿科、五官科、重症医学科、感染科、麻醉科、手术室、血液透析科、疼痛康复中心、医学影像中心、医学检验中心、消化内镜中心、体检中心、消毒供应中心等临床和医技科室。

【创建篇】 坚持党政主导党建引领

近年来,东源县委、县政府一直把医疗卫生事业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不断优化医疗资源配置,县人民医院新院、县第二人民医院等陆续建成运营,镇(村)卫生院(站)标准化建设实现全覆盖。但受行政区域变更、经济基础薄弱等因素制约,全县卫生事业发展一直举步维艰,到2017年底全县还没有一家二级甲等综合医院。为了让老百姓在家门口看得上病、看得起病、看得好病,东源县委、县政府于2018年决定启动创建东源县人民医院二级甲等综合医院。

东源县委、县政府把创建工作作为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推进卫生强县和健康东源建设的重要举措与抓手,在资金、政策等方面给予支持与保障。整合全县医疗资源,完善县医共体总医院“六大中心”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加快与粤港澳大湾区先进医疗机构建立跨区域医疗联合体、重大疾病联防联控、紧急医疗救援和转诊合作以及医疗卫生人才联合培养和交流帮扶等机制,全面提升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和水平。县委书记、县长多次深入到医院调研,了解创建工作推进情况,解决创建工作中碰到的困难与问题。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与支持下,创建工作得以顺利高效推进:2020年6月22日,东源县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在东源县人民医院正式挂牌启动;2020年12月30日,作为东源县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牵头单位的东源县人民医院正式搬迁至东源县医共体总医院,创建工作进入了攻坚冲刺阶段;今年7月,东源县人民医院成功摘取“二级甲等综合医院”牌匾。

东源县人民医院主动作为、主动有为,坚持党建引领,严格按照《二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实施细则》,坚持以病人为中心,围绕质量、安全、服务、管理、绩效,集中人力、物力与财力,不断完善组织体系、目标体系、质量控制制度,制定奖惩办法;成立了“二甲”创建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组建了专项工作组,建立健全创建工作机制,落实层级责任制,明确评审目标,设立专门部门,确定联络员,统一文档管理,设立内审员开展自查自纠等;坚持评建并举,以评促建、以评促改,多次邀请省和市评审专家组成员到医院开展评审工作的专题指导,查漏补缺,持续改进、完善和提升医院各项工作,确保了创建工作有序、有力、有效推进。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东源县人民医院在创建过程中,得到了深河指挥部、深圳市人民医院的倾情倾力相助,深圳市人民医院更是派驻“组团式”专家进行精准帮扶,使得医院在管理能力、医疗质量、技术水平、学科建设等方面得到了全方位提升。

【成效篇】 五年接力创建 凸显“五大成效”

成效一:医共体建设稳步推进 服务能力明显提升

紧密型县域医共体的建设目标就是提升基层的医疗服务能力和临床业务量。为此,2021年,东源县医共体总医院派出6名医疗骨干下沉到6所基层卫生院进行对口帮扶工作,总医院领导班子到各乡镇卫生院现场调研8次,加大对各分院传、帮、带力度。同时,积极建设远程医学影像中心,对船塘、灯塔、义合、蓝口、仙塘5个有一定基础的分院经互联网实行医学影像远程诊断,与医共体成员单位签署县域医共体双向转诊协议、流程,进一步深化了县域医共体建设,通过一系列举措,变“百姓求医”为“专家送医”,实现了“让信息多跑路、患者少跑腿”。

“从前看病必须到市区,前后得花上一天时间,现在好了,家门口卫生院就有医共体总医院专家坐诊,还能预约总医院的检查项目,方便了很多。这是我们最常听到的一句话。”东源县各乡镇卫生院负责人都说,总医院专家长期来坐诊、开设讲座,开展培训。基层医生与专家一对一对接跟诊,提高了业务水平,诊疗更加规范,医院整体医疗服务能力明显提升。

据统计,2021年东源县医共体总医院组织各科医疗骨干及帮扶专家定期到各分院开展义诊活动16次,参与会诊及疑难病例讨论13次,教学查房15次,组织业务培训和学术讲座20次。2021年开展远程心电会诊120例;收看了省远程平台的远程医疗培训直播7次;开展病例会诊578例。

成效二:整体医疗质量均衡发展 就医环境明显改善

为改善就医环境,东源县人民医院在医共体总医院的后期建设中,努力争取到建设资金1.36亿元,进行总医院EPC二装工程、老干部病房改造、加建后勤保障楼、信息化建设、添置高端大型医疗设备等,目前总医院建设项目已完成90%的工程量,预计明年可全部投入使用。同时,在院内设立院内控烟专员,建设无烟医院,增加便民轮椅和饮水器具。增加安保力量,规范保安值班制度,提高保安人员与医务人员配合程度,净化医院治安环境。

为方便患者就医,东源县人民医院还加大信息网络系统建设力度,搭建沟通交流平台,启用门诊LED显示系统,做到及时更新院内挂号信息和专家信息介绍栏。高效、快速的电子信息传输系统布满医院大楼的各个空间,各科室通过信息传输系统,共享患者的个人医疗基本信息,大大降低人力资源成本,提高为患者服务的质效。

成效三:加强医疗安全管控 医疗质量明显改进

医疗质量与安全是医院发展的基石。近年来,东源县人民医院全院上下牢固树立质量为先、安全为重的观念,严抓医疗质量与医疗安全不放松;加强科室管理,切实落实各项规范和制度,做好风险防控;加强业务学习,提高医疗服务水平,保障医疗质量与安全,让医疗有温度、更有力度。

在医疗质量管理上,建立健全各项制度,对缺陷病历发出整改通知书并督促整改重新归档;制定并严格执行院前急救管理办法,定期开展出诊人员应急培训;制定医疗事故应急处理预案及防范预案,实行医疗缺陷责任追究制;积极开展“平安医院”建设,严抓医德医风教育。2021年急诊出诊1345次,救护车接送各类危急重症患者858人次,完成急诊手术327例。该医院未发生医疗事故、医疗纠纷事件。

在护理服务上,完善全院护理管理制度、流程、预案、护理常规,建立导诊护士队伍,优化导诊服务流程。2021年护理部组织全院护士培训与考核20场次,参加人员达1200余人次,选派护理人员参加核酸采样达3500余人次,下乡体检达500余人次。在二级甲等综合医院创建过程中,护理不良事件上报率显著提升,今年以来,全院共主动发现并上报护理不良事件60例,同比去年增加45例,这标志着护理管理质量的提升,极大保障了患者护理安全。

在感染管理上,修订并完善医院感染管理制度,加强医院感染知识培训,不断加大重点环节质量控制和持续质量改进。全年共上报院内疑似感染病例11例,无院感流行事件发生。全年共报告传染病例414例,未发现甲类传染病及不明原因肺炎病例,传染病报告率100%,完成率100%,合格率98.4%,新生儿乙肝和卡介苗接种率达100%。

成效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医疗技术明显提升

人才兴医、科技强院。在强化医共体总医院人民医院学科建设的基础上,东源县人民医院多措并举抓好人才队伍建设,积极与省内多家大型三甲医院建立技术人才协作关系,挖掘和接收素质好、能力强的高职称专业技术人才,搭起了初级、中级、高级有序发展的人才梯队架构。2021年,该医院引进高层次人才12名,培养中高级职称人才17名。本年度该医院共有232人参加继续教育,参加率98.72%,其中正高级职称4人、副高级职称23人。为加强业内人士交流,仅2021年,该医院就举办了3期市级学术会议,召开了河源市医学会肝病学分会第一届成立大会暨感染病学术高峰论坛,该院院长杨建辉当选为河源市医学会肝病学分会第一届委员会主任委员,填补了河源地区县级医院专家担任市级医学学会主委的空白。

人才梯队的建设给医院发展带来了“春风”,全院上下形成比学赶超的良好风气。各临床学科陆续开展新技术、新疗法,各项目申报积极性明显提高。2021年,该医院共申报河源市科技计划项目7个,发表省学术论文1篇,该医院医疗技术水平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人才留下来,也要留得住。为此,东源县人民医院合理调整绩效方案,继续推行绩效工资改革,规范落实津贴补贴,深入推进公立医院员额制改革,通过一系列的举措,加大对临床一线、技术骨干和关键岗位的薪酬倾斜力度,完善部分补助内容,发放人才津贴,激活内部活力。

成效五:学科建设显成效 “1+4”特色学科有声誉

近几年来,东源县人民医院以创建二级甲等综合医院为契机,以评促建,不断加强医学专科建设,以“院有重点,科有特色,人有专长,差异发展”的重点专科建设思想,按照有条件、有能力、群众有需求的原则,把学科带头人的培养作为重点专科建设的关键,把特色技术作为重点专科建设的基石。通过与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广东省中医院、深圳市人民医院等全国知名三甲医院达成学科共建,同时全力打造医院内部的人才梯队,通过几年持续建设,目前已成功打造了在河源地区有声誉的“1+4”特色专科。

1指的是:肝病消化中心(河源市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主委单位)。4指的是:泌尿外科、普外(骨)科、疼痛康复科、血液透析中心。目前,该院能成熟常规开展人工肝、乙肝治愈项目(合作开展)、腹腔镜肝叶切除、腹腔镜胃癌、经皮肾镜钬激光碎石取石、泌尿显微外科手术、血液透析净化等各种新技术、3—4级手术及微创手术,近两年各特色专科已成功开展新技术30余种,填补了河源及东源医疗系统多项技术空白,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品牌形象。

■ 组稿:本报记者 李成东 刘昕        特约记者 蓝天明

通讯员 黄金霞

■ 摄影:本报记者 杨坚

    数字报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