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力筑牢“安全网” 同心织密“关爱网”
——东源县顺天镇做好未成年人保护工作侧记
■顺天镇党员志愿者和社工在党演村党员服务驿站开展服务活动。 本报记者 黄赞福 摄
■在顺天镇金史村妇女儿童之家,孩子们在指导老师的辅导下练习毛笔字。资料图片
未成年人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近年来,东源县顺天镇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认真贯彻落实市、县的工作部署,坚决把关心关爱未成年人,尤其是留守困难儿童的健康成长作为一项重点工作、头等民生抓实抓牢,锚定基础实、力量强、服务优的工作目标,不断创新服务方式,努力提升服务能力,致力为全镇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打造一片净土、乐土,用心用情用力呵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强保障,用力夯实基础
在顺天镇金史、沙溪两村的妇女儿童之家,书籍、军棋及绘画、书法等文具一应俱全,由志愿者化身的指导老师定期在妇女儿童之家开展各种有益身心健康的文体活动,成了村里孩子们争先恐后参加的“第二课堂”。
顺天镇高度重视未成年人保护的基础保障工作,完善工作机制,压实服务责任,全面摸清留守儿童底数,为全镇130名留守儿童建立“一户一档”,制定《顺天镇留守困难儿童包干责任制》,实行“一户四联”工作机制(即每一名留守儿童由一名镇领导班子成员、一名镇干部、一名村干部和一名社工直接联系服务),直联干部定期走访探访,密切关注留守儿童身心发展情况,做到责任、人员与措施“三到位”,实现留守儿童直联走访全覆盖;强化阵地建设,持续优化完善党群服务阵地建设,加大资金投入力度,累计投入250多万元高标准完成了金史与沙溪村妇女儿童之家、顺天镇党群服务驿站、顺天社会工作服务站等阵地建设,筑实温暖“家园”,为孩子们课外活动、课后学习、交心谈心提供了一个舒适便利的场所;打造覆盖全辖区的智慧应急管理系统,以“数字乡村”建设为抓手,将“技防”引入防溺水工作,在全镇43个“关键”部位安装智能防溺水摄像头进行24小时监控,自动喊话提醒学生、行人远离危险区域,同时将监控画面同步传至后台指挥中心,实现远程实时监控,筑牢安全防线,坚决杜绝未成年人溺水事故的发生。
聚合力,用心守护未来
在顺天镇党演村的党员服务驿站,经常可以看到身穿“红马甲”与“蓝马甲”的党员志愿者、社工护送学生回家或为学生提供学习辅导,成了村里最有温度、最为耀眼的一道风景线。
众人拾柴火焰高,众人浇花花更艳。顺天镇通过用好用活“四支队伍”,凝聚各方力量关心关爱留守儿童,同心守护未来,彰显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凝聚党员“红色”力量,把关爱留守儿童工作与党员承诺、设岗定责结合起来,将留守儿童管理服务工作责任制与党员干部包村联系工作责任制相联系,常态化组织开展“童心向党”“关爱儿童践初心”等主题党日活动,将关爱留守儿童工作落到实处;凝聚妇女“巾帼”力量,通过组织巾帼志愿者与留守儿童开展结对关爱活动,弥补留守儿童亲情关怀缺失、家庭教育弱化等不足,帮助他们解决生活、学习上的困难及提供心理上的疏导,让留守儿童感受到更多家庭温暖;凝聚社工“专业”力量,组建一支12人的专业社工队伍,为留守儿童提供行为矫治、家庭关系调适等专业服务,实现精准关爱,推动农村留守儿童关爱工作专业化、科学化发展;凝聚社会“爱心”力量,积极向社会各界组织筹集爱心资金,专项列支,用于关爱留守儿童项目助学服务、心愿礼物等支出,累计为70多名留守儿童实现“微心愿”,不断激发留守儿童积极向上、乐观进取的精神,同时鼓励引导更多的人担当“志愿爸爸”“志愿妈妈”,为留守儿童提供亲情帮扶。
暖童心,用情呵护成长
顺天镇坚持用情做好未成年人保护服务工作,以活动为载体,精心组织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关心关爱活动,贴心提供个性化服务,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提供优质的服务保障。
顺天镇创新实施“三个一”工作机制(即每“一”个月由“一”名镇领导班子成员带头组织开展“一”次特殊困难群体的关心关爱活动)促关心关爱活动常态化,通过开展内容涵盖文化教育、手工实践、科普体验等关心关爱特殊群体系列主题活动,帮助孩子们全面发展,引导他们在参与活动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创新课后服务载体,依托妇女儿童之家阵地开设绿莺课堂、暑期公益培训班,组织青年志愿者为孩子们提供课后作业辅导、兴趣培育等服务,寓教于乐,极大丰富、活跃了孩子们的课余生活;强化心理健康教育,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组建一支专业心理服务团队,以心理辅导讲座、一对一咨询等形式开展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测评、心理健康知识宣讲和专业化、个性化的心理咨询服务,正确引导和帮助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提升心理素质。
顺天镇坚持虚功实做,推动留守儿童父母返乡就业创业,在身边陪伴孩子成长。一方面出台《顺天镇做好留守儿童父母返乡就业创业工作方案》,通过“一户一档”摸清留守儿童父母的就业情况与就业意愿,推送县内就业岗位供其选择;另一方面制定《顺天镇创建“农民工匠”模式助推乡村振兴工作实施方案》,推行“农民工匠”模式,坚持新农村项目建设过程让农民参与,通过创造就业机会吸引留守儿童父母返乡就业。
■本报记者 李成东
特约记者 蓝天明
通讯员 徐悦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