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源以建设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为抓手促乡村全面振兴
4个省级产业园成为5万多农户的“钱袋子”
■3月27日,在位于柳城镇下坝村的无人智慧农场,无人驾驶插秧机来回作业,整齐划一将秧苗插在田里。据悉,今年2月,河源首个无人智慧农场在下坝村智慧农业示范园建立。 本报记者 杨坚 摄
■本报记者 李成东 ■特约记者 蓝天明
乡村振兴,产业是基础与支撑。近年来,东源县坚持以产业振兴推动乡村全面振兴,抓住灯塔盆地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机遇,突出北部灯塔盆地区域带动,以建设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为抓手,着力打造“双区”重要的 “果盘子”“米袋子”“茶罐子”,成功创建了板栗、茶叶、蓝莓、丝苗米4个省级现代农业特色产业园,成为全县5万多农户增收致富的“钱袋子”。
无人智慧农场
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
今年2月,河源首个无人智慧农场在东源县柳城镇下坝村智慧农业示范园建立。智慧农场由东源县政府牵头,东源县国资委下属农业托管公司广东万绿智慧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与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南农业大学教授罗锡文及其团队合作共建,计划用5年时间打造一个面积达500亩、广东最大的水稻无人农场。
无人智慧农场是东源县依托现代高科技建设省级丝苗米产业园,促现代农业提质增效、推动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的一大举措。
据悉,东源县丝苗米产业园以国家航天育种中心、华南农业大学等为依托,建成了罗锡文院士专家工作站、农业农村部功能食品重点开放实验室等平台,培育了广东兆华等一批育、繁、推一体化的育种企业;自主研发并通过国家和省级审定的丝苗米品种达18个。目前,已在全县建立起集育种、种植、加工、销售于一体的全产业链条,丝苗米加工转化率达85%。
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高质量发展,联农带农,是建设东源县丝苗米产业园的重要目标任务。东源县丝苗米产业园以丝苗米为主导产业,范围覆盖仙塘、顺天、船塘、上莞、柳城5个镇,规划总面积达666.78平方公里,位于全县丝苗米核心产区,种植面积约14.72万亩,产量达6.5万吨,园内丝苗米全产业链综合产值达14.5亿元,其中一、二、三产业分别达3.6亿元、9.7亿元和1.2亿元,成功打造“中国驰名商标”“粤字号”等农业名牌商标与特色名牌产品。
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
成果丰硕
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供给,充分发挥农业多种功能,增进经济社会效益和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提高农业抗风险能力、国际竞争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必然选择与路径,也是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基础与支撑。
东源坚持以创建现代农业产业园为抓手,大力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家庭农场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引领千家万户积极参与现代农业经营,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筑牢现代农业产业提质增效之基。
据介绍,省级板栗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任务基本完成,成功带动1.8万农户参与板栗种植,带动农户户均增收1.05万元。省级茶叶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稳步推进,科技支撑、亮牌行动、品牌建设、茶叶改造和茶园扩种等项目顺利实施。省级蓝莓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工作高效推进,完成1.3万亩扩种任务,建成了一个年出圃优质蓝莓种苗200万株的育苗基地和一个千亩蓝莓种植示范点;成立了蓝莓研究中心和组培实验室,聘请了国内知名专家提供技术指导。“米袋子”“菜篮子”“果盘子”更加充盈,种植面积分别达38.3万亩、9.5万亩和35万亩。
经过持续发力,东源创建现代农业产业园取得累累硕果:成功摘取了板栗、茶叶、蓝莓、丝苗米4个“省级现代农业特色产业园”牌子,位居全市县区榜首;建立起一批以板栗、茶叶、蓝莓、丝苗米等为主导产品的现代特色农业基地,建设了一批以茶叶、板栗、水果为特色产品的农业龙头企业(共140家,其中国家级4家、省级24家)、家庭农场(共296家,其中省级示范家庭农场15家)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县级以上共166家,其中国家级14家、省级50家),辐射带动5万多农户参与现代农业经营,逐步形成了产业化规划、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科学化管理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成功打造了“望郎回”板栗、“仙湖”有机茶、“石坪顶”绿茶等一批名牌特色农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