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县区新闻 > 东源县

党建引领推进“无毒村”创建

打赢新时代禁毒人民战争

——东源县开展“无毒村”示范创建试点工作纪实

2022-04-19 09:52:17 来源:河源日报

0d0904299592a299d9499579d5196d69_p1_s.jpg

■朱某某从戒毒人员蜕变成自主创业老板,在灯塔镇创办了4家工厂,带动周边70名村民就业。图为村民在他开办的工厂工作。李成东 摄

299e0baefba5cb99de5a288a98e62b76_p2_s.jpg

■上莞镇新轮村禁毒宣传文化广场 李成东 摄

614c21a7fdb77494358ac6035e784d17_p3_s.jpg

■灯塔镇学生在该镇青少年毒品预防教育展厅接受警示教育 资料图片

核心提示

禁毒工作事关人民幸福安康、社会和谐稳定、经济平稳发展。东源县委、县政府一直高度重视禁毒工作,坚持把禁毒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一把手”工程来抓。2021年,东源县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作出的“走中国特色的毒品问题治理之路,坚决打赢新时代禁毒人民战争”重要指示精神,按照国家、省的决策部署和市禁毒工作要求,坚持党建引领,集全县之智、举全县之力,率先在全市开展“无毒村”示范创建试点工作。

经过努力,全县上下形成了党委政府靠前统筹、成员单位齐抓共管、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创建工作格局,4个“无毒村”示范创建试点村禁毒工作取得了无一例制毒、种毒、贩毒、吸毒,零新增、零复吸、零因毒肇事肇祸案事件现象的好成绩,得到了社会各界点赞和好评,禁毒工作实现新突破、新作为、新成效。


措施篇

直面顽疾:示范试点先行 村干部化身“禁毒大使”

东源县委、县政府一直高度重视禁毒工作,始终坚持把禁毒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一把手工程来抓。2021年,东源县禁毒委员会针对新时期禁毒工作的形势与特点,在深入调研和科学研判的基础上,决定在灯塔镇灯塔村、上莞镇新轮村和柳城镇上坝村、下坝村4个村开展“无毒村”示范创建试点工作。

“这4个村在册吸毒人员占常住人口比例均达1.8%以上,是全县治理工作的重点与难点,也是禁毒工作顽疾。如果这4个村成功创建‘无毒村’,全县禁毒工作就找到了一条治理智慧路径。” 东源县禁毒办专职副主任高国胜道出了选择上述4个村作为示范创建试点村的初衷与缘由。

“无毒村”示范创建试点工作能否顺利高效推进,关键在组织领导。东源县始终坚持党政“一把手”主抓负总责的禁毒工作责任制,县委、县政府定期召开专题会议研究禁毒工作,县委常委会每季度专题听取禁毒工作汇报和研究禁毒工作,成立了由东源县禁毒委员会主任为组长的“无毒村”创建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统一组织、指挥全面创建工作;按照“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共治、公众参与”的工作机制,明确乡镇党委书记、镇(乡)长,村(社区)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为禁毒工作和创建工作第一责任人,书记抓书记、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为示范创建试点工作高效推进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在创建工作中,东源县充分发动村“两委”干部主观能动性,积极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创新将禁毒工作纳入村规民约,在村内组建一支多元主体参与的本土化禁毒工作队伍,对吸毒戒毒人员进行点对点跟踪帮教,并划定责任区,进行网格化跟踪掌握其动态,通过定期谈心谈话等方式提供针对性的心理康复、家庭关系修复、就业等帮扶服务。与此同时,结合当地民风民俗举办送禁毒电影下乡、歌舞团编排禁毒歌曲广场舞、创作禁毒快板等各类宣传活动,使禁毒宣传更加贴近群众、贴近生活,全面提升了广大人民群众识毒、防毒、拒毒意识和抵御毒品、参与创建的能力与主观能动性,营造了人人参与防范、排查、打击毒品犯罪的良好氛围。

筑牢架构:出台两个方案 注入社会力量“源头活水”

为确保创建工作有序、有力、有效开展,东源县禁毒委员会按照国家、省、市禁毒工作的决策部署和县委县政府的部署安排,在深入调研和集思广益的基础上,研究制定《东源县创建无毒村工作实施方案》,明确了“无毒村”的创建程序、评选条件以及工作要求,要求各乡镇召开动员会议、村“两委”召开本村党员大会,通过禁毒宣传栏、禁毒文化广场等平台营造禁毒浓厚氛围,动员号召村全体党员参与“无毒村”创建工作。

“禁毒工作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社会方方面面,仅靠公安机关或相关部门单打独斗是无法解决涉毒问题的,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能起到重要作用。”东源县禁毒委员会办公室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为推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创建工作,东源主动向社会公布涉毒举报邮箱、举报电话,鼓励群众积极举报涉毒行为,共同参与禁毒斗争。东源县禁毒委员会特别制定《县禁毒协会联系服务无毒村创建工作方案》,让县禁毒协会积极开展毒品预防教育及禁毒宣教、有戒毒史吸毒人员精准帮扶、创设协会吸毒人员就业站等工作,在禁毒宣传、资金纾困、就业帮扶等方面发挥作用,助推东源禁毒工作社会化进程。

据东源县禁毒办提供的资料显示,2021年,县禁毒协会开展“无毒村”禁毒宣传50余场,发放价值8万余元保温杯、雨伞等禁毒纪念品;设立“无毒村”帮扶服务基金,每年投入3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帮扶“无毒村”戒毒康复人员子女就学、患病人员就医、特困家庭生活补贴等项目,对1名病残吸毒人员给予医疗救治、资助2名因父母吸毒失学的子女就学、对15户“因毒致困”家庭提供生活补助;依托协会的专业和人才优势,为戒毒康复人员提供免费的技能指导、培训,并提供就业岗位。

打造特色:探索帮扶新模式 戒毒人员变身“技能达人”

“他们生活充实了,日子就有了盼头。”高国胜介绍,禁毒工作格局要求从“专业化打击一手硬、社会化工作一手软”转变为“执法打击、预防宣教、社会帮教工作同时发力”,因此,在创建“无毒村”时,要积极引导吸毒人员走向正常生活。

为此,东源县在创建工作中,积极探索出具有东源特色的帮扶新模式,从跟踪、心理、生活、就业等方面进行全面帮扶、全程跟进,形成了长效帮扶机制。目前,4个“无毒村”示范创建试点村300余名人员均有档案资料及帮扶记录,根据人员的状态变化,随时进行更新,严格落实“一人一策一档”制度。

在跟踪检测上,对本村社戒社康、社会面吸毒人员督促其定期到社区戒毒康复工作站进行检测。目前,社区戒毒康复工作站实现每个乡镇全覆盖,对吸毒人员出所无缝对接率达100%。

在心理帮教上,志愿者通过不定期面对面谈话、解决实际困难等方式,关心关爱吸毒人员,引导他们建立戒断自驱力。党员干部通过对毒品的危害进行耐心的宣传讲解,帮助吸毒人员规划个人生活目标,进一步坚定其远离毒品的信心和决心。针对多次强戒人员引入专业社工项目,重点跟进吸毒人员帮扶及家人心理疏导工作,通过禁毒专干和社工每月走访关爱帮扶对象,有效降低吸毒人员复吸率。

在生活帮扶上,由村干部积极引导戒毒康复人员特别是患病人员参加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目前4个村戒毒康复人员全部落实医保;动员、帮助147名涉毒人员落实社保;村“两委”积极联系镇政府、民政部门把符合低保条件的戒毒康复人员及其家庭列为低保服务对象,目前已有12户家庭落实低保政策,享受相关社会救助服务。

在就业帮助上,联系人社部门为166名戒毒人员开办客家厨师、农村电商、种养殖等技能培训。鼓励涉毒人员自主创业共计12人。通过村集体公益性岗位安置涉毒人员,共安置护林员2名、保洁员13名。定期向戒毒康复人员发布本县企业或工业园区招工信息,通过村推荐就业,实现涉毒人员就业近150余人。目前,4个村失业涉毒人员享受技能培训、就业推荐、创业帮扶等政策实现全覆盖,实现了100%就业。

成效篇

彰显“三大亮点”

走进东源县上莞镇新轮村,一条干净宽敞的水泥道路延伸至村庄深处,朱门黛瓦、素雅干净的农家院落错落有致地分布在道路两旁,围墙上一幅幅用漫画呈现的禁毒宣传标语映入眼帘,引导广大人民群众自觉抵制毒品、远离毒品、拒绝毒品,牢固树立“绿色无毒、健康生活”的理念。

新轮村是东源“无毒村”示范创建试点村之一。“以前别人一听我们村就贴上标签,开展‘无毒村’示范创建试点工作后就再也没有人说过了。”新轮村83岁的陈石兴是该村党支部原书记,他所说的标签就是“吸毒村”。据2021年初统计,新轮村在册吸毒人员为62人,占常住人口比例达1.8%以上,比一些镇的在册吸毒人员还多。谈到现在村里的变化,陈石兴欣慰地说:“吸毒人员全部解决了就业,生活有了盼头,小偷小摸的现象没有了,邻里和谐了,村容村貌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新轮村的可喜变化,是东源县开展“无毒村”示范创建试点工作成功做法与亮点成效的体现,标志着“用试点村引领示范、用特色帮扶全程跟进、用社会力量注入‘活水’”的“无毒村”示范创建“东源模式”已赋能新时代禁毒工作。

记者经过采访发现,东源4个村经过开展“无毒村”示范创建试点工作已“悄然大变”,彰显“三大亮点”。一是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此前,因4个村有许多吸毒人员且年轻人居多,村内缺乏内生动力与发展活力,通过创建工作产生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如今村民齐心协力发展生产,村容村貌日新月异,乡村全面振兴指日可待。二是乡风民风明显提升。在创建中将禁毒知识纳入村规民约,彻底扭转了在农村开展禁毒工作存在死角和禁毒不彻底的被动局面,进一步延伸了禁毒工作的“触角”,扩大了禁毒工作的知晓率与影响力,极大激发了村民参与禁毒斗争的热情和主观能动性,一股拒毒禁毒、文明健康、奋发向上、守望相助的乡风民风已蔚然成风。三是社会治安明显好转。在没有开展创建工作之前,4个村的吸毒人员每天无所事事,甚至为了筹措毒资干偷鸡摸狗的事情,村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受到严重威胁,社会治安案件时有发生。目前,4个村在册吸毒人员在精准帮扶下,实现劳动力就业率100%,有效带动了社会治安的明显好转。其中,灯塔镇灯塔村的朱某某,在村“两委”的帮扶下,从戒毒人员蜕变成自主创业老板,不仅在灯塔镇成功创办4家工厂,还带动了周边70位村民就业,成为示范村创建中的典型案例。


■策划:李成东 张小龙 欧阳培辉  

■组稿:本报记者 刘昕 李成东  

特约记者 蓝天明


    数字报
    Top